赛事概况与结果 - 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全长21.0975公里 涵盖裂缝路、陡坡、石子路等复杂路况 考验机器人关节协调性、控制算法、能源管理及结构设计等能力 [1] - 共20支队伍参赛 包括天工Ultra、宇树G1、乐聚夸父、松延动力N2、小巨人等型号 所有机器人未完全自主运行 多采用遥操作形式 每台配备三位工程师陪跑 [1] - 仅6支队伍完成全程 其余因电池续航、关节过热等问题退赛 天工队(更换3次电池)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 松延动力N2获亚军 卓益得行者二号(全场唯一不换电)获季军 [1] 参赛机器人性能对比 - 天工Ultra身高1.8米/体重55公斤 以自主跟随模式达成高配速 身高优势显著 松延动力N2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 步态稳定性领先 大多无需专人防跌倒 行者二号身高1.7米/体重30公斤 采取快走姿态实现全场唯一不换电 [2] - 行者二号采用肌腱绳驱仿生轻量化设计 整体纤细提升续航能力 远超其他选手 [2] - 天工机器人软件端依托"慧思开物"平台及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方法 平衡能力出色 步态拟人稳定 硬件端采用碳纤维减重 刚柔耦合腿部结构减少关节冲击 大功率一体化关节与低惯量设计提升爆发力 结构优化增强关节散热 [3] - 松延动力软件端采用深度强化学习分层架构 上层生成运动规划 下层通过模型预测控制调整关节力矩 自研动态抗干扰算法支持复杂地形步态调整 硬件端使用航空级铝合金与碳纤维面板降低重量 [3] 宇树科技G1表现与市场反馈 - 宇树G1由第三方客户使用自有算法参赛 开跑即摔倒引发稳定性质疑 舆论评价两极分化 部分观点认为其仅适合作为摆件或表演 官方宣传动作系定向优化而非通用能力 [4] - 宇树科技澄清称G1已发货至全球多客户 多个独立团队使用不同算法导致表现差异 淘宝官方店暂不售卖G1 京东平台已售超1000台 超1300人预约 基础版功能限于展示、行走、握手等 无跳舞功能 [4] 行业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 具身智能赛道被指存在商业化困境 客户需求不明确 工厂应用场景多为单一重复性工作 传统机器人已可胜任 双足机器人实用性存疑 [5] - 行业需重点解决关节过热导致性能衰减、动平衡不足、多次换电等问题 强化学习的数据量与训练时长是稳定性突破关键 长续航与关节散热待优化 [5] - 软件端人形机器人移动操作能力具备基础智能但通用性不足 需具身智能实现多动作泛化与复杂决策 实机数据采集成本高 仿真数据质量难保障 虚实结合为未来方向 [6] - 2025年或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突破年 万台级量产将带动产业链放量 数据采集与训练有望解决数据匮乏问题 推动向泛化实用阶段发展 [6]
从进厂到马拉松:人形机器人离“实用”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