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小智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科技融合 产品亮点纷呈
金融时报· 2025-09-12 01:59
支付便利化举措 - 万事达卡自2024年起升级"畅行中国,万事达"支付便利化项目,推进包容性支付和卡基市场建设[1] - 万事达卡在北京、上海、成都的地铁和公交系统开通外卡"拍卡过闸"服务,境外游客可直接使用万事达卡乘车[1] -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覆盖范围,推动境外旅客来华热情高涨,"中国游"和"中国购"需求升温[1] 服贸会科技展示 - 首钢园展区展示生物医药AI研发全流程、向导机器人、咖啡冰淇淋机器人和足球竞技机器人等智能化应用[2] - 金融服务展馆展出全球首款3D打印高分子抗疲劳可吸收血管支架、全球首个8K级超高清第二现场分发平台及国内首款千比特规模专业光量子计算机[2] - 工商银行通过咖啡机器人、"工小智"机器人店铺、透明翻译屏等互动展项展示科技赋能成果[2] - 华夏银行以智能机器人产业为重点,现场进行机器狗舞狮表演和机器人方阵巡回表演[2] 金融开放态势 - 本届服贸会吸引97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参展,其中46家为外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达47%[3] - 金融服务展区成为展现中国金融开放姿态的重要窗口,每两家参展金融机构中就有一家来自海外[3] - 中国市场凭借超大规模、完善产业配套、创新生态和人才资源持续吸引跨国企业投资[3]
银行业智能化转型:AI智能体的变革力量与未来展望 | 金融与科技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1 10:51
核心观点 - 大语言模型技术日趋成熟,银行业正经历深刻技术变革,AI智能体技术可显著提升业务流程效率并创造新增长点 [2][3] - AI智能体在银行业应用广泛,包括客户服务、风险管理、智能投顾、运营优化等多个领域,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取得显著成效 [10][12][13][14] - 银行业部署AI智能体面临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系统集成、监管合规等多重挑战 [15][16][17][18][19][20] - 建议银行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阶段赋能"的战略路径实施AI智能体技术 [22][23][24] - AI智能体代表银行业从"大模型"时代向"智能体驱动"时代的转型,是未来金融竞争的关键 [26][27] AI智能体技术概述 - AI智能体是指能够感知环境、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计算机程序或系统,核心目标是实现"感知→处理→决策→反馈"闭环 [6] - 智能体通常包含四大核心模块:感知模块(如NLP、CV)、决策模块(如LLM、RL)、执行模块(如API调用)、学习模块(如监督学习、强化学习) [6] - 技术框架层面已有多种AI智能体平台与开发框架,如LangChain、AutoGPT(国际)、Coze、AgentBuilder(国内)等 [4] 银行业AI智能体应用场景 客户服务类 - 中国工商银行"工小智"通过NLP技术准确识别客户意图,提升回答准确率 [10] - 中国招商银行"招小宝"整合NLP与知识图谱技术,自动解答大部分客户常见问题 [10] - 美国银行Erica智能助手已服务超4200万客户,完成超20亿次交互 [10] 智能投顾类 - 中国工商银行"AI投顾"平台结合大语言模型和行为画像,为客户生成个性化资产配置建议 [12] - 高盛Marcus平台整合AI引擎,为中层客户提供更贴近需求的投资建议 [12] 风险管理类 - 花旗银行与Feedzai合作开发"Citi Payment Outlier Detection"系统,利用机器学习识别异常交易 [12] - 中国农业银行反电诈平台结合图神经网络与大模型技术,大幅提升防诈准确率 [12] 运营与合规类 - 高盛推出"GS AI助手"生成式AI工具,帮助银行家、交易员提升工作效率 [13] - 渣打银行推出SC GPT生成式AI工具,赋能全球7万名员工 [13] - 工商银行"工小慧"员工助手基于自研大模型,为员工提供智能解答和知识支持 [13] 多智能体协同 - 在企业开户或信贷业务中,可构建"材料审核Agent""风险评分Agent"与"合规检查Agent"组成的协同系统 [14] 实施路径建议 - 第一阶段:聚焦降本增效,应用智能客服、数字员工、编程助手等 [22] - 第二阶段:强化风险管理,应用风险监测、欺诈检测等 [22] - 第三阶段:提升研究能力,应用智能投研、数据智能等 [23] - 第四阶段:驱动业务发展,应用智能投顾、智能获客、智能化交易等 [24] 未来发展趋势 - 多模态与自然交互升级,如虚拟理财咨询、图像识别辅助业务办理 [26] - 生成式AI深度融合,自动生成个性化理财报告、贷款方案书等 [26] - 智能体将更加自主与主动,从"被动工具"升级为"主动协作者" [26] - 多智能体协同网络构建,共同完成跨部门端到端业务流程 [26] - 可信AI与负责任AI框架将成为关键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