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电系统

搜索文档
重庆石柱:岸电赋能 西沱古镇焕新颜
中国能源网· 2025-09-12 08:06
岸电系统维护与运行 - 国网重庆石柱供电公司于9月11日对打渔湾码头岸电系统进行维护更换作业 重点更换接入箱变的290米电缆及相关辅助设备 作业时间从早上9点持续至下午4点 [1][4] - 维护过程严格执行停电、验电、挂接地线等安全措施 拆除老旧线缆并清理电缆沟 重新敷设新电缆 完成后进行绝缘电阻测试、交流耐压试验及相位核对 所有设备调试合格后恢复送电 [4] - 公司建立"月度巡检+季度维护+应急响应"机制 定期跟踪设备状态 及时处置异常 确保清洁能源持续可靠供应 [5] 岸电系统建设与投运 - 打渔湾码头岸电系统于2023年1月建成投运 设有2个泊位 每个泊位配备1台1250千伏安变压器 [2] - 2024年以来累计为112艘游轮提供清洁电能 累计使用岸电约5万千瓦时 [2][4] - 系统投运前靠港游轮依赖柴油发电机 投运后实现船舶靠港期间"零排放、零污染、零噪音" [4] 环保效益与减排成果 - 使用岸电后相当于减少消耗柴油约12.8吨 减排二氧化碳约40.2吨 环保效益显著 [4] - 传统柴油发电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颗粒物 造成空气与噪声污染 岸电系统有效改善沿江空气质量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 [4] - 游轮电气运维师傅反馈电压稳定 无噪音和空气污染 工作环境大幅改善 [5] 战略意义与发展规划 - 岸电系统是推动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设施 助力长江航运绿色低碳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绿色战略 [2][5] - 西沱古镇作为长江文化交汇节点 在现代清洁能源应用方面展现新活力 [2] - 公司将继续贯彻"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 持续推进岸电设施建设与运维 为保护长江水域和传承长江文明贡献力量 [5]
【招银研究|行业深度】高端装备之船舶电动化——综合电力系统(IPS):船舶动力的绿色革命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7-08 10:35
船舶综合电力系统(IPS)发展趋势 - IPS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海军开发后,2000年后逐步向民用船舶拓展,核心由能源系统与推进系统构成[1] - 能源系统中直流组网凭借与多元能源兼容性成为主导技术路线,推进系统中电力推进加速替代传统机械推进[1] - IPS发展分为三阶段:萌芽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军事应用阶段(20世纪中叶至2000年)、民用推广阶段(2000年至今)[5][6] 技术架构与升级路径 - 能源系统突破单一供给模式,整合化石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岸电;电力推进系统通过机电耦合设计转化能源为推力[7] - 直流组网技术因兼容性优势逐步取代交流组网,交流IPS功率密度上限0.8kW/kg,直流IPS突破频率限制并提升功率密度[14] - 电力推进分为独立电力推进(纯电/电网供电)与混合电力推进(原动机+电机联合),分别适用于大型邮轮与远洋船舶节能改造[19] 军民应用驱动因素 - 军用领域IPS支撑电磁弹射器(峰值功率超100MW)、提升潜艇隐蔽性(无轴泵喷技术)、实现高能武器舰载化(如78MW级系统)[29] - 民用领域IPS环保价值显著:邮轮碳排放减少20%-30%,兼容光伏/风能(停泊期满足20%-30%电力需求);经济性上能耗降低10%-20%,维护成本降30%[36][39]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全球船舶电气系统市场65%份额由欧洲企业主导(如Wärtsilä、ABB、西门子),中国企业在直流组网等关键技术加速突破[99][101] - 中国船用锂电池2023年出货0.61GWh(同比+80%),宁德时代与亿纬锂能市占率超70%,磷酸铁锂为主流技术路线[57][63] - 国内科研机构如中船712所实现3300V中压系统自主可控,湘电股份在军用IPS领域占有率100%并拓展民船市场[113][116] 细分市场数据 - 2023年中国船用发电机市场规模480亿元(同比+7.5%),中小型机组(200-1000kW)占比62%[51] - 全球岸电市场规模2023年超5亿美元(CAGR 12%),欧洲港口覆盖率60%以上,中国通过"零碳港口"政策推动试点[89][90] - 吊舱推进器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45亿元(同比+12%),中船重工占35%份额,主要应用于远洋运输船(40%)与豪华游艇(20%)[82][85]
瞭望|秦皇岛港湾,碧海蓝天映煤港
环球时报· 2025-06-17 08:23
环保技术应用 - 采用封闭式卸车机房和"五步抑尘法"实现卸煤过程一尘不染 包括自动喷淋 干雾抑尘 动态洒水 湿润剂加注和空车清洗[3] - 全域封闭式输煤皮带配备除尘设施 设备同步运行除尘系统 配合智能洒水车和吸尘车共同防尘抑尘[3] - 建设高23米 全长9000余米防风网 经风洞试验验证可降低堆场风速 整体抑尘率达95%以上[3] 环境治理成效 - 2024年港区空气综合指数4.03同比下降5% PM10下降14.3% 总悬浮颗粒物下降10.1%[4] - 改造储水沉淀池实现最高9万立方米储水能力 单次暴雨可收集4万吨雨水 节省中水购买费10万元[4] - 2018年封堵全部入海排污口 含尘污水经处理成中水用于除尘绿化 实现污水零排海 近岸水域连续达国家一类海水水质[4] 绿色能源建设 - 环渤海港口群首座拖轮充电站启用 完成煤一 二期码头高低压岸电建设 20个煤炭干散货专业泊位实现岸电全覆盖[6] - 建成3.55MW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年发电量约300万度 绿电采购占比达80% 年采购量2.4亿度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9.98万吨[6] 工业旅游转型 - 五一假期港口工业旅游区接待游客25.47万人次 同比增长247% 创小长假客流新高[8] - 西港区127年老工业区改造为旅游园区 保留煤炭码头 老铁轨和工业设备 形成铁路花海 帆船游艇港 咖啡馆等新业态[8][9] - 开通免费旅游巴士连接东西港区 游客可参观能源码头和集装箱码头生产一线 沉浸式体验港口现代化变迁[9]
期待与中国深化绿色港口合作 共促航运脱碳转型——访荷兰鹿特丹港务局官员
新华社· 2025-06-15 11:54
鹿特丹港绿色转型战略 - 公司目标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成为全球最具可持续发展港口 [1] - 正积极推进港口绿色转型 包括投资绿色氢能供应链 海上风电场 电解设施及碳捕集与封存设施 [1] - 加快绿色智能航运发展 建设可持续燃料加注设施和内河驳船电气化配套设施 [1] 中荷港口合作重点 - 将加强与中国在绿色港口建设和能源转型方面的合作 认为中方支持对实现目标至关重要 [1][2] - 特别提到与中国在港口物流和能源领域合作潜力 肯定中国在港口可持续发展方面成果 [2] - 愿与中国深化绿色航运领域合作 共同推动行业脱碳转型 [2] 转型面临挑战 - 法律 法规和公平竞争环境是推进转型的重要前提 [2] - 需要更多知识与创新能力加速转型 需行业各方共同努力 [2] - 面对复杂挑战 强调国际合作是应对关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