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V8s超级电机
icon
搜索文档
又一次被雷军演讲感动 小米造车怎么就这么难,还能这么成功?
搜狐财经· 2025-09-26 03:41
小米造车项目背景与动机 - 小米造车项目起源于意外 因小米手机被美国制裁而启动[3] - 项目初期被描述为"被逼无奈 举步维艰"但最终成为市场奇迹[3] - 雷军用"虽千万人吾往矣"形容造车项目的决心[3] 产品开发历程与挑战 - 小米SU7 Ultra项目曾为保障SU7交付而暂停[6] - 团队自主研发市场未有之高功率电机小米V8s超级电机[6] - 与纽北官方沟通困难 发送20封邮件均未获回复[6] - 产品定义过程引发激烈争论 管理层制定"拉黑24小时"冷静协议[7] - 最终确定"运动型SUV"定位 兼顾驾驶体验与家庭使用需求[7] 市场表现与成果 - 小米SU7成为近一年20万以上最畅销轿车 全车型销量第八[10] - 小米SU7登顶保值率榜首[10] - 小米YU7创行业记录 3分钟大定超20万辆 18小时锁单24万台[7][10] - 纽北最终为小米开设快速通道 车型获量产前三成绩[6] 竞争策略与产品定位 - 采用差异化产品策略 "做同样的车没前途"成为团队共识[7] - 小米YU7对标特斯拉Model Y 续航620公里版本已优于对手[9] - 将835公里长续航Pro版更名为"标准版"并维持价格 强化竞争力[9] - 通过拆解学习三辆Model Y进行零部件级研究[9] - 公开建议消费者考虑Model Y或理想i6作为替代选择[9] 企业理念与行业启示 - 雷军传递"遭遇难题不妨换个思路大胆尝试"的产品定义哲学[3] - 强调"为驾驶者设计好看好开的SUV"为核心产品理念[7] - 造车过程被描述为"始于意外 充满荆棘"但最终突破困难[9]
雷军:V8s超级电机,小米全自研!谁说是代工,我跟谁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5:24
公司战略 - 公司自主研发高性能电机小米V8s超极电机以解决市场上缺乏合适产品的问题 [2] - 公司通过自建团队和自有工厂制造电机 未使用代工厂以确保技术自主性 [2] 技术发展 - 公司强调自主研发电机技术以避免被归类为供应商技术 [2] - 公司自主制造电机体现技术控制力和制造能力 [2]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智能引擎 提升金砖“含金量”
搜狐财经· 2025-09-17 01:56
公司市场表现与战略 - 小米手机在金砖国家市场份额达16.7% [3] - 公司计划本季度开拓非洲和拉美大家电市场 [5] - 提出"全面对标iPhone"的产品战略方向 [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借助AI进行超1000万次模拟试验开发小米泰坦合金 [4] - AIoT平台连接约10亿台智能终端并接入超1000个品牌 [5] - 人工智能贯穿手机/汽车/家居生态提升智能化体验 [4] 制造与创新体系 - 研发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工厂系统并分享给供应链企业 [5] - 通过技术赋能和订单拉动带动生态链企业成长 [5] - 推进小米V8s超级电机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7] 绿色低碳实践 - 规模化部署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于自有工厂 [7] - 纯电汽车SU7百公里电耗仅11.5度 [7] - 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牵引上下游节能减碳 [7] 国际合作布局 - 主张与金砖国家加强电池技术/智能网联合作 [7] - 推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本地化适配市场需求 [5] - 金砖国家被视为AI赋能新型工业化试验田 [4]
从原型车到量产王,小米在「性能圣殿」正面硬刚
36氪· 2025-06-16 09:34
核心观点 - 小米SU7 Ultra以7分04秒957的成绩成为纽北最快量产电动车,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 GT的7分07秒55 [4][5][9] - 该成绩体现了公司在技术、品质与安全领域的突破,成为中国汽车制造的新名片 [9][28][29] - 电动化时代为后来者提供超越机会,小米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电机和三电系统实现弯道超车 [20][23][27] 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V8s超级电机转速达27200rpm,功率密度10.14kW/kg,推动赛道尾速达346km/h(保时捷Taycan Turbo GT为305km/h) [23][36] - 量产车保留高阶辅助驾驶传感器及舒适配置(如电动尾门、电吸门),整备质量2.36吨仅比保时捷重100kg [18][19] - 通过碳纤维套件(价值10万元竞速套装)优化性能,同时平衡量产车的安全性与耐用性 [7][33]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SU7 Ultra售价67.19万元,仅为保时捷Taycan Turbo GT(199.8万元)的三分之一,兼具家用舒适性与赛道性能 [47][48] - 公司计划用10年挑战保时捷纽北纪录,通过电动化技术重构性能车竞争格局 [27][45] - 车型将登陆《GT赛车》成为首款被收录的中国车,推动品牌全球化影响力 [47] 行业意义 - 中国车企首次在西方主导的性能赛道(纽北)登顶,打破保时捷42年垄断 [13][40][44] - 电动化技术使行业回归相似起跑线,电机性能取代传统轻量化成为关键胜负手 [16][23][27] - 公司选择正面竞争而非弯道超车,通过硬核技术突破重塑全球汽车工业叙事逻辑 [4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