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又一次被雷军演讲感动 小米造车怎么就这么难,还能这么成功?

小米造车项目背景与动机 - 小米造车项目起源于意外 因小米手机被美国制裁而启动[3] - 项目初期被描述为"被逼无奈 举步维艰"但最终成为市场奇迹[3] - 雷军用"虽千万人吾往矣"形容造车项目的决心[3] 产品开发历程与挑战 - 小米SU7 Ultra项目曾为保障SU7交付而暂停[6] - 团队自主研发市场未有之高功率电机小米V8s超级电机[6] - 与纽北官方沟通困难 发送20封邮件均未获回复[6] - 产品定义过程引发激烈争论 管理层制定"拉黑24小时"冷静协议[7] - 最终确定"运动型SUV"定位 兼顾驾驶体验与家庭使用需求[7] 市场表现与成果 - 小米SU7成为近一年20万以上最畅销轿车 全车型销量第八[10] - 小米SU7登顶保值率榜首[10] - 小米YU7创行业记录 3分钟大定超20万辆 18小时锁单24万台[7][10] - 纽北最终为小米开设快速通道 车型获量产前三成绩[6] 竞争策略与产品定位 - 采用差异化产品策略 "做同样的车没前途"成为团队共识[7] - 小米YU7对标特斯拉Model Y 续航620公里版本已优于对手[9] - 将835公里长续航Pro版更名为"标准版"并维持价格 强化竞争力[9] - 通过拆解学习三辆Model Y进行零部件级研究[9] - 公开建议消费者考虑Model Y或理想i6作为替代选择[9] 企业理念与行业启示 - 雷军传递"遭遇难题不妨换个思路大胆尝试"的产品定义哲学[3] - 强调"为驾驶者设计好看好开的SUV"为核心产品理念[7] - 造车过程被描述为"始于意外 充满荆棘"但最终突破困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