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GLE

搜索文档
问界M9:只要预算不是问题,同级就很难有对手
车fans· 2025-07-01 00:29
市场表现 - 四线城市商超门店目前处于传统淡季,日均进店量15-20组,其中问界M9关注度占比40% [2] - 相比端午假期前25-30组的进店量有所下滑,主要受高考/中考季家长陪考(目标客群重合)和极端天气影响 [2] 产品结构 - 六座增程Ultra版占销量70%,等车周期6-8周,纯电版因续航焦虑(全尺寸SUV电耗高)和实用性不足(标配52度电池的增程版纯电续航已达250km)销售较弱 [3] - 六座布局更受欢迎源于:全尺寸SUV空间优势(第三排可纯平放倒)、商务场景需求(客户60%为私营企业主/高管)超过行李装载需求 [3] 价格体系 - 六座增程Ultra版官方指导价53.98万,热门选配组合(鎏金黑外观+杏/棕内饰+21寸轮毂+高阶驾驶辅助)增加2.8万成本 [5] - 按揭方案显示:首付16.285万(含选配),贷款43.184万,60期月供8273元,总利息6.456万 [6] - 限时权益含2万智能驾驶抵扣券(原价3万)、6000元交车礼包及2000元卫星通信套餐,6月30日截止 [8] 竞争格局 - 核心竞品结构:宝马X5和问界M8各占对比客户30%,理想L9占20%,奔驰GLS/GLE各10% [11] - 战败案例显示:预算不足转向理想L9(等车周期更短),品牌忠诚度导致选择宝马X5(对智能驾驶效率存疑) [12] - 战胜案例:蔚来ES8潜在客户因产品力(座椅/音响品质、系统流畅度、NVH表现)和增程技术优势转化 [14][16] 客户画像 - 典型客群为私营企业主(40%)、民企高管(30%)、律师等精英阶层,兼具商务接待与家庭用车需求 [9] - 购车决策受圈层文化显著影响,存在"跟随性消费"特征(见奔驰GLE车主因同行换车而转化案例) [9] 现存问题 - 交付周期长引发客户抱怨(6-8周等待期),部分客户强烈要求现车供应 [17] - 设计风格反馈:部分客户认为外观内饰科技感不足,期待更多款型选择 [17]
特斯拉Model X:曾经的百万王者,如今无人问津
车fans· 2025-05-27 00:29
市场现状 - Model X目前不接受预定 全国范围内现车已基本售罄 门店无展车 [2] - 工作日进店客户5-10批 休息日翻倍 但无人咨询Model X [2] - 停售前官网显示等车周期为3-8个月 但近期实际无销售记录 [3] 客户画像与购买行为 - 购车客户以企业主为主 存在年底抵税需求 常因时间紧迫妥协配置选择 [3] - 选配偏好高度个性化 六座配置加价6万+ 轮毂选配5万+ [3] - 典型竞品包括宝马X5 奔驰GLE(油车)及蔚来ES8(电车) 六座需求客户会对比丰田埃尔法但转化率低 [5] - 贷款方案无免息政策 采用标准利率 [4] 销售案例 - 成功案例:企业主因抵税需求紧急购买 销售通过话术引导客户接受溢价13万+的高配现车(黑外白内6座+大轮毂) [7] - 失败案例:高净值客户因家族反对转向购买雷克萨斯LM 决策受非产品因素影响 [9] 产品问题 - 常见投诉包括鹰翼门异响 中控台异响 三排座椅空间未达预期 [11] - 早期批次存在玻璃漏水等品控问题 近期已改善 [12] 未来动态 - 受关税政策影响国内停止预订 改款Model S/X或于年底上市 [4] - 潜在购车者可关注门店展车/试驾车 此类车辆使用频率低且免税 [12]
关税战雪上加霜,进口车市场谁最受伤?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3 01:50
进口车市场整体表现 - 中国进口车销量从2014年历史峰值143万辆跌至2024年70万辆 缩水一半以上 且跌幅持续扩大[2] - 2025年前两月汽车整车进口5.6万辆 同比下滑45.8% 进口金额300.4亿美元 同比下滑50.3%[2] - 2月单月进口3.6万辆 环比增长76.3% 但同比仍下滑24.2%[2] 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自2025年4月10日起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由34%提高至84%[2][3] - 美国随后将"对等关税"税率提高至84% 总税率达104% 中国反制将关税提高至125%[3] - 德系品牌受重创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奔驰6.5万辆(GLE占4.5万辆) 宝马X4/X7等进口量近2万辆 加税后终端售价将翻番[3] 市场结构变化 - 2025年1-2月进口量前三国为德国16,867辆 日本13,014辆 斯洛伐克11,248辆(同比增1,530辆) 美国仅6,543辆[6] - 超豪华品牌持续走弱 2023年降幅12% 2024年扩大至46% 2025年前两月降幅31% 仅法拉利表现稍好[7] - 主力豪华车占比增长 雷克萨斯/路虎/奔驰跌幅较小(分别下滑6%/8%/17%) 非豪华品牌如丰田/大众萎缩剧烈[8] 竞争格局演变 - 自主品牌崛起及新能源车替代导致进口车市场自2017年124万辆后持续下滑 2023-2024年连续两年两位数降幅[5] - 外资车企加速进口车型国产化(如奔驰计划将GLE生产线迁至中国 宝马在沈阳扩产X5)进一步压缩进口份额[7] - 中国新能源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内饰设计及售后服务方面超越进口豪华品牌 抢占市场份额[6][8] 未来市场定位 - 进口车将更多扮演品牌形象塑造和技术标杆角色 满足高端化/个性化需求[9] - 市场需建立多元化进口模式维持合理规模 但完全止跌企稳仍需较长时间[6][7] - 产品需具备超越中国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力 但目前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仍由中国品牌主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