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

搜索文档
“书记带头下馆子”引爆流量,荣昌经济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2:56
核心观点 - 荣昌区通过政府官员带头消费、特色美食推广和文旅活动策划,成功将短期网络流量转化为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带动本地消费、文旅和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5][7][10] - 当地特色产业如卤鹅、夏布、铺盖面等借助流量实现品牌升级和规模扩张,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全国化和国际化路径 [16][36][39] - 荣昌政府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招商引资,将城市热度延伸至工业投资领域,形成消费与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42][43][48] 消费与文旅 -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多次自费在本地餐馆消费并邀请企业家就餐,带动"高书记同款"成为餐饮新卖点,相关餐馆客流量显著提升 [4][11][12] - 五一和端午假期荣昌接待游客超3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亿元,机关食堂开放和免费停车等举措有效提升游客体验 [7] - 当地推出"一都三城"文旅品牌,全年举办龙舟赛、河灯节等民俗活动,并创新开展特色足球赛事吸引游客 [30][32] 特色产业发展 - 荣昌卤鹅产业新增100多家商户,龙头企业三惠食品投入自动化设备并研发长保质期产品,开始接触东南亚市场 [16][38][39] - 铺盖面行业启动产业化升级,政府成立专班推动标准化发展,创业者计划在重庆解放碑开设形象店拓展全国市场 [14][36] - 夏布产业通过网红带货实现销量爆发,单日营业额可达低谷期十倍,非遗传承人开始主动拥抱流量营销 [20][23][25] 产业与投资 - 2023-2024年荣昌GDP增速超重庆及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增速达41.8%,电子元件、兽药等产品产量增长显著 [9][43] - 近期签约5家深圳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形成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产业集群 [42] - 成渝双城经济圈区位优势吸引外地投资者,荣昌规整的城市规划和稳定的招商政策增强企业落户信心 [46][48] 流量运营策略 - 政府培育本地网络达人矩阵,计划到2025年发展100名成长达人和10名知名达人,推动企业"老板出镜"营销 [35] - 商家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主动获客,铺盖面馆实现24小时营业承接游客流量,夏布网店咨询量激增 [21][22][23] - 政府引导产业"接流量"意识转变,从卤鹅协会跨区域交流到夏布企业主动设计网红款产品,形成市场化运营思维 [25][37]
“书记带头消费”引爆流量,荣昌再续泼天富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1:35
荣昌消费与文旅行业爆发 - 荣昌区通过政府官员带头消费、打造"网红"效应,激活本地消费市场,五一、端午假期接待游客超过3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6亿元[2][3] - 当地特色产业如卤鹅、夏布、陶艺等成为"网红"产品,卤鹅行业新增100多家商家,包括前房地产从业者转型进入[7] - 荣昌区2024年前四个月存款余额增加58亿元,远超全年增量预期,带动商品房销售增长40%,汽车消费增长27%[8] 特色产业发展与转型 - 荣昌铺盖面作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推动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计划成立行业协会并筹备在重庆解放碑开设形象店[7][20] - 卤鹅产业加速规模化,签约8个鹅产业链项目总投资9亿元,计划建设卤鹅产业园集聚300余家作坊[20] - 三惠食品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研发长保质期产品(90-120天),获得国际认证并开拓东南亚及港澳市场[21][22] 流量经济与数字化转型 - 当地企业积极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营销,如"桃二妹"品牌单条视频浏览量超百万,订单量激增[12] - 政府计划培育网络达人矩阵,目标到2025年形成10000名星火达人、100名成长达人和10名知名达人[19] - 夏布产业通过网红效应实现单日营业额达低谷期十倍,非遗传承人开始主动拥抱流量经济[12][13] 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 - 2024年第二季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达84.3亿元,引入光学镜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高端制造项目[23] - 规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快速增长:电子元件产量增38.4%,兽用药品增77.4%,不锈钢日用品增22.4%[24] - 区位优势显现,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转移,形成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24][26] 城市品牌与营商环境 - 打造"一都三城"文旅品牌(陶瓷之都、非遗体验之城等),全年举办民俗活动如龙舟赛、年猪文化节等[17] - 创新体育营销,举办马拉松(7000人参赛)和特色足球赛(以美食命名球队),丰富城市IP[18] -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策兑现稳定吸引企业落户,行政审批效率提升获投资者认可[26]
夏布,布由夏天而名(追梦)
人民日报· 2025-06-04 05:40
行业背景 - 夏布织造为拥有1600余年历史的手工纺织技艺 使用苎麻纤维手工编织 产品具有透气 吸汗 抑菌等特点[5] - 传统夏布生产工序繁复 包括浸水软化 去杂质 晨露漂白 干燥 绩纱 整经 过筘 上浆 穿综 晾晒等环节[5][6] - 核心工序绩纱需纯手工完成 一匹布所用纱线单人需耗时近两个月 天然处理的纱线易断 难以机器替代[6] 公司运营 - 万载县双志夏布厂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树牙于1998年创办 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海外[6] - 公司面临现代纺织工业冲击 夏布产品市场需求萎缩 传统"户户织麻"产业盛景已消失[6] - 当前由第二代传承人宋志学负责运营 其从事该行业已超过30年 致力于技艺传承与创新[7] 产品与技术 - 夏布产品保持手工织造精髓 保留苎麻天然胶质 避免机器纺纱导致的天然成分流失[7] - 开发200余种文创产品 包括鞋包 帽子 折扇 茶席 门帘等 并引入云南扎染工艺[7] - 与多所高校合作优化工艺流程 在保留天然质感前提下探索规模化 高效化生产方案[7] 市场推广 - 2023年开设夏布文化馆 设立织造体验区 通过旅游体验推广非遗技艺[7] - 通过工艺创新和产品多样化提升市场吸引力 目标使非遗技艺获得更广泛认知与传承[7]
专访陈先枢:长沙自古就是消费城市
搜狐财经· 2025-05-26 06:49
长沙消费基因的历史溯源 - 长沙自古是消费城市和商贸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经济基础 [1] - 长沙地区古代农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物产丰饶,为商贸繁荣奠定基础 [3] - 商周时代已有大规模商品交换,宁乡出土的商代"资斧"为最早金属货币之一 [3] - 唐代长沙窑瓷器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中东、北非及欧洲等地 [3] - 五代马楚政权通商中原不收商税,进一步促进商贸繁荣 [3] 古代长沙商业发展数据 - 宋代1077年潭州商税达9.2万贯,居全国第4位 [4] - 北宋时期长沙有"十万户"规模,商业繁荣程度堪比京都 [4] - 明代长沙府"开河通商",南湖港停泊商船超百艘 [4] - 清咸丰八年长沙牙行发展到100家,湘绣、纸伞等成为大宗商品 [4] - 1935年长沙商业、饮食服务业达312个自然行业14654户,同业公会76个 [4] 消费观念与产业演变 - 历史上文人被贬长沙带来及时行乐风气,促进餐饮和手工业发展 [5] - 1904年长沙开埠后服装消费变化明显,成衣店达49家,缝纫工人822人 [5] - 清末喝茶、看戏成为主流消费,太平街保留百年老字号茶馆和戏台遗址 [5] - 当代新消费品牌应注重怀旧与前卫统一,研究消费心理学,发掘长沙历史文化特色 [5] 手工业与商品经济转型 - 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为手工业独立发展创造条件 [4] - 明代长沙手工业向商品经济方向显著发展 [4] - 清代湘绣、夏布、花炮等手工业产品成为全国性商品 [4]
荣昌爆火启示录:一座四五线小城如何接住224万游客的泼天富贵?
搜狐财经· 2025-05-17 15:15
文旅行业创新模式 - 荣昌区通过开放政府食堂接待游客,在五一假期成功应对224万人次客流高峰,缓解了全区仅2万个餐饮座位的接待压力[2] - 政府食堂单日消耗1500斤猪肉,8位荤菜主厨日均工作超13小时,成为游客分流的关键设施[4] - 采用"政府搭台+全民协作"模式,通过免费公交、景点免票、卤鹅试吃等举措打造地域IP,实现流量长期转化[7]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 荣昌区将传统土特产(卤鹅、夏布、陶器、折扇)转化为流量入口,而非盲目建设人造景点[5][9] - 通过限量开放政府食堂维持体验品质,18元机关餐费设计既满足游客好奇心又保障服务质量[9] - 政府主导的透明操作建立信任基础,商户卤鹅日销量从30只提升至上百只,形成良性商业循环[12] 城市品牌建设 - 区别于淄博烧烤节模式,荣昌选择卤鹅作为文化载体,将流量深度融入城市肌理[11] - 政府官员参与一线服务(如书记洗碗),强化"服务型政府"形象,提升游客好感度[7] - 把握"先成为网红,再追求长红"的发展节奏,在资源有限条件下优化游客体验[14] 传统产业升级 - 卤鹅产业实现规模突破,五一期间累计销售29万只,带动相关从业人员收入显著增长[1][12] - 陶器等传统手工业获得新关注,老师傅强调"慢工出细活"的发展理念与城市成长哲学契合[11] - 猪儿粑等地方小吃借势推广,形成特色美食矩阵,增强城市吸引力[14]
从苎麻到夏布
人民日报· 2025-05-11 22:30
苎麻种植与生产 - 双林镇苎麻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3] - 苎麻一年可收三季 头茬麻在谷雨时节产量最大 二茬麻在7月 三茬麻在初秋[2] - 从苎麻到夏布需经历剥离纤维层 漂白 撕片成缕 梳成细丝 捻接纤维 卷纱团及洗浸 绩纱 织布等十几道工序[2] 夏布历史与文化价值 - 夏布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织布工艺源自夏朝 与华夏文明相关 或因夏季穿着透气凉爽[2] - 苎麻被称为"中国草" 是棉花传入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 使用历史早于丝绸且覆盖贵族与平民阶层[3] - 双林夏布产业始于唐末 盛于清乾隆年间[3] 产品特性与应用 - 苎麻纤维具有长而强韧的特性 面料呈现静谧植物染效果及透气肌理[2][3] - 夏布应用场景从传统衣帽扩展至家居领域 包括灯罩 茶旗 隔帘等产品[3] - 苎麻植株全利用率极高 叶片可食用(苎麻粑) 茎秆可作燃料 落叶秸秆转化为土壤有机质 种子具药用价值[1][2] 现代市场定位 - 手工织布工艺成为年轻人追求的"国风"体验[3] - 夏布被视为现代人穿着"自然"的象征 其静慢特质对抗快节奏生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