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参公大集合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广发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旗下已有“参公”产品变更管理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3:49
公募牌照审批动态 - 证监会最新公示的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表中仅剩3家机构: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国金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1] - 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已从审批表中消失,其申请材料于2023年1月19日接收,2023年1月30日补正,但后续无实质进展 [1][2] - 与广发资管同期申请的招商资管已于2023年7月获批,兴证资管于2023年11月获批 [2]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获取情况 - 自2023年以来,券商资管队列中仅招商资管、兴证资管成功获取公募牌照 [2] - 公募牌照被视为券商资管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保留参公大集合产品的硬性条件 [3]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路径 - 参公大集合产品需在过渡期内转为公募基金产品,否则将面临规模管控 [3] - 转型路径包括:券商资管取得公募牌照或将产品移交旗下基金公司管理,后者会影响券商资管的管理规模 [3] - 广发资管已开始将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例如2024年2月、3月提交的两只产品变更申请,其中一只FOF已在6月完成变更 [3] 券商资管产品变更管理人动态 - 2024年5月广发资管有5只资管计划变更管理人申请获受理,7月以来又提交3只申请,均拟变更为广发基金 [4] - 中信证券资管、光大证券资管、中金公司、国证资管等也有类似动作,拟将产品移交华夏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等 [4] - 变更管理人的产品以混合型、债券型为主,规模多在5亿元以下,例如广发资管盛世精选(0.88亿元)、广发资管乾利一年持有(2.57亿元)等 [4] - 广发资管盛世精选2024年初至8月7日回报率为25.99%,跑赢业绩比较基准(9.07%) [4]
广发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01:20
行业监管动态 - 公募基金牌照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自2023年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批后无新增券商资管获批公募牌照 [1][3] - 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实现"一参一控一牌" 2022年5月新规出台后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2] - 截至2025年8月1日仅光大资管 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3家仍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 [3] 广发资管战略调整 - 公司主动退出公募基金管理资格审批名单 此前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 [1][2] - 将旗下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 其中5只产品于2025年5月集中申请变更 [4] - 2025年7月最新提交3只产品变更申请均已获证监会受理 产品将更名为广发系列基金 [4] 业务结构数据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参公大集合产品总规模325.39亿元 其中货币型产品304.43亿元占比93.5% [5] - 广发证券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和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 已实现"一参一控"头部基金公司布局 [4] 行业转型进程 - 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最后期限为2025年年底 [4] - 将产品移交同一集团旗下控股基金公司成为券商资管首选方案 [4] - 2023年共有兴证资管 光证资管 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4家陆续递交公募牌照申请 [2]
知名券商资管 “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中国基金报· 2025-08-07 16:27
广发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此前共有6家券商资管递交申请 [2] - 2023年仅有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批公募牌照,此后行业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2][3] - 截至2025年8月,光大资管、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仍在排队申请 [3] 公募牌照审批动态 - 2022年5月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实现"一参一控一牌",推动至少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3] - 广发资管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但最终未获批 [3] - 审批流程显示光大资管、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分别于2023年6月、7月和10月提交材料 [4] 广发资管业务调整 - 广发证券已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和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满足"一参一控"要求 [5] - 2025年起广发资管分批将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涉及规模325.39亿元 [5][6] - 产品转移集中在2025年5月,包括广发乾元价值增长混合等5只基金,另有3只于7月提交变更申请 [5][6]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 - 行业过渡期截至2025年底,券商资管优先将大集合产品移交同一集团旗下基金公司 [5] - 广发资管旗下参公产品中货币型规模占比超九成(304.43亿元/325.39亿元) [6]
知名券商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搜狐财经· 2025-08-07 16:24
广发资管公募牌照申请撤回事件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1]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申请现状 - 此前6家券商资管递交公募牌照申请 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于2023年获批 [2][4] - 目前仅光大资管、安信资管(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仍在排队申请 [5] - 公募牌照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2] 政策背景与行业动态 - 2022年5月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对公募牌照实现"一参一控一牌" [4] - 新规出台后至少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近10家券商申请成立资管子公司 [4] - 广发资管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 [4] 广发资管产品转移安排 -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最后期限为2025年年底 [7] - 广发资管自2025年2月起分批将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至广发基金 [7] - 5只产品于5月集中递交变更申请 3只产品于7月提交申请并获受理 [7]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合计325.39亿元 其中货币型产品304.43亿元(占比93.5%) [8] 广发证券股权结构 - 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 同时持有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 已实现"一参一控"头部基金公司 [7]
知名券商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中国基金报· 2025-08-07 16:13
广发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2] - 此前共有6家券商资管递交公募牌照申请,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在2023年获批 [3] - 目前仅光大资管、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仍在排队申请 [6] 公募牌照审批现状 - 2022年5月新规允许券商实现"一参一控一牌"后,至少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5] - 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牌照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3] - 广发资管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2025年退出审批 [5][6] 广发资管业务调整 - 2025年底是参公大集合产品完成转型的最后期限 [9] - 广发资管选择将产品移交至控股基金公司广发基金 [9] - 2025年2月起已分批申请将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 [9]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合计325.39亿元,其中货币型产品占比超90%(304.43亿元) [10]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名单
新浪财经· 2025-08-07 06:49
公司动态 - 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已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1] - 广发资管原计划通过公募牌照拓宽业务,但目前已暂停申请 [1] - 广发资管已将部分产品转移至广发基金管理 [1] 行业趋势 - 2023年共有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得批准 [1] - 2024年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无果 [1] - 行业内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迫在眉睫,许多券商选择将产品转移至控股或参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1]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名单!什么情况?
券商中国· 2025-08-07 06:33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 - 广发资管近日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结束自2023年1月开始的申请进程 [1][3] - 2023年共有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批,2024年尚无新增获批案例 [2][5] - 广发证券已控股广发基金(持股54.53%)和参股易方达基金(持股22.65%),若广发资管获批将形成"三牌照"格局 [3][6]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申请现状 - 当前仅剩光证资管、国证资管(原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3家机构在排队申请 [3][4] - 2023年政策放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刺激券商资管集中申请,但审批进度缓慢,2024年仅国证资管进入审查反馈阶段 [4][5] - 全行业目前仅14家券商及资管子公司拥有公募业务资格 [5]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动态 - 券商资管通过三种路径加速转型:1)获取公募牌照;2)将产品移交至控股/参股公募基金;3)清盘或转私募 [6] - 广发资管管理规模达2535.16亿元(2024年末,同比+23.87%),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325.39亿元,货币型占比93.56%(304.43亿元) [6] - 头部券商实操案例:广发资管向广发基金转移10只产品,中信资管移交十余只产品至华夏基金,中金公司转至中金基金 [6][7]
公募牌照不好拿 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急
证券时报· 2025-08-06 18:41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此前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1][3] - 目前仅剩光证资管 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3家机构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3] - 广发证券已参控股广发基金和易方达基金 若申请获批将间接持有3张公募牌照[3]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审批现状 - 2023年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2家获批[1][5] - 2024年以来券商资管公募牌照审批陷入停滞 暂未有任何新获批案例[1][5] - 证券行业目前仅14家券商及券商资管子公司获批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6] 公募牌照政策背景与行业动态 - 2022年5月证监会放宽同一主体持有公募牌照数量限制 刺激券商资管集中申请[5] - 参公大集合产品需在2024年底前完成转型 可通过获取牌照 变更管理人或清盘等方式[7] - 广发资管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达325.39亿元 其中货币型产品304.43亿元占比超90%[7] 券商资管业务转型路径 - 多家券商选择将大集合产品移交至控股基金公司管理[8] - 广发资管已将10只产品转移至广发基金管理 中信资管移交十余只产品至华夏基金[8] - 中金公司变更产品管理人为全资控股的中金基金 国证资管将产品转移给安信基金[8]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名单 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添变数
搜狐财经· 2025-08-05 13:29
广发资管公募牌照申请终止 - 广发资管已从证监会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公示名单中消失 标志着其历时两年半的公募牌照申请进程结束 [1] - 2023年1月19日广发资管递交申请材料 是当年第二家申请券商资管 后续还有4家券商资管陆续申请 但6家中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批 [2] - 若获批 广发证券将直接或间接拥有3张公募基金牌照 完善公募领域布局 [2] 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背景 - 2022年5月证监会放宽同一主体持有公募牌照数量限制 2023年成为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爆发年" [1] - 公募牌照能拓宽资管业务边界 提升市场影响力 同时解决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问题 2025年底是转型最后期限 [3] - 截至2025年5月 证券行业仅14家券商及资管子公司取得公募牌照 显示牌照稀缺性 [3] 获批券商资管转型进展 - 招商资管2023年7月获批后 已将旗下7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全部变更为公募基金 [3] - 兴证资管2023年11月获批 2025年以来已将2只参公大集合转为公募基金 并计划再转1只 [3] 未获批券商资管转型路径 - 主要采取清盘 转私募或移交管理人三种方式 多数选择将产品移交至同一集团旗下基金公司 [4] - 典型案例包括中信证券资管移交19只产品至华夏基金 中金公司移交至中金基金等 [4][5] - 广发资管2025年以来已分批申请将10只产品变更注册 部分产品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 [5] 广发资管业务数据 - 截至2024年12月末 广发资管管理规模2535.16亿元 较2023年末增长23.87% [5]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325.39亿元 其中货币型产品304.43亿元 占比超90% [5]
倒计时!37家券商这类产品,加速退出历史舞台
券商中国· 2025-06-30 02:55
券商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进展 - 券商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进入收官阶段,多家券商加快处置节奏,主流路径为将管理人变更为公募基金公司并注册为公募基金 [2] - 国证资管拟将旗下3只参公大集合产品转移至安信基金管理,另1只转为私募资管计划 [4] - 中金公司延长2只产品存续期至2025年11月30日,并计划将管理人变更为中金基金 [6] 行业现状与规模 - 目前37家券商存续150余只参公大集合产品,截至一季度末规模达3549亿元,其中11只货币型产品规模超百亿元 [3][12] - 中信证券资管、海通资管、光大证券资管和广发证券资管等机构仍有超10只产品未完成改造 [13] 改造路径与牌照影响 - 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方式包括:获取公募牌照、变更管理人至持牌公募基金、转为私募产品或清盘 [10] - 公募牌照是关键,目前仅10余家券商获得牌照,2024年无新增获批,4家券商资管子公司仍在审批中 [10][11] - 部分券商因牌照获取放缓,选择将产品转移至股东旗下公募基金或清盘,如广发证券资管将产品移交广发基金,中信证券资管移交华夏基金 [11] 监管动态与市场反应 - 监管部门今年未大规模批准产品延期至2025年末,部分产品仅延期5个月,显示监管推动改造收官的决心 [15] - 产品移交公募机构后,原团队面临管理规模及收入损失,部分机构因利益分配和牌照因素改造积极性不高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