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天幕

搜索文档
零部件穿越周期系列之玻璃:长坡厚雪,强者恒强
长江证券· 2025-09-22 04:45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并维持 [10] 核心观点 - 智能集成驱动汽车玻璃产品持续升级,天幕、HUD、隔音玻璃等产品推动单车价值量持续提升,市场空间增速持续优于下游增速 [2][5] - 行业格局高度集中,福耀玻璃作为全球龙头强者恒强,新一轮产能布局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2][7][8] 汽车玻璃产品升级与价值量提升 - 汽车玻璃功能加速集成化升级,演进为融合隔热、隔音、信息显示、智能调光、能源采集等多功能平台,由安全部件迈向智能平台 [5][16] - 全景天幕持续升级,调光天幕引领新一轮升级浪潮,2024年天幕在乘用车市场渗透率10.5%,预计2025年升至19.4%,2030年有望达到50% [6][35] - 天幕玻璃产品ASP相比传统天窗玻璃提升30%-40%,单车面积约1.3-1.4平米,较全景天窗面积提升50%-100% [6][37][39] - HUD系统前装渗透率从2020年3.7%增长至2024上半年14.3%,AR-HUD市场份额从2020年0%提升至2024上半年27.4% [6][44] - 双层隔音玻璃因安全、隔音、保温等优势加速向更广价格区间渗透 [6][48][52] - 福耀玻璃2020-2024年间单价由173.8元/平方米增至229.1元/平方米,五年累计涨幅超过31% [6][62] - 国内乘用车玻璃市场预计从2024年260.8亿元增长至2030年465.4亿元,全球市场将稳步扩容至1114.3亿元,2025-2030年CAGR约9.0% [6][63][64] 全球竞争格局与龙头企业表现 - 全球汽车玻璃市场高度集中,2020年前四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达86%,福耀玻璃以28%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市场占有率高达50% [66][67] - 福耀玻璃汽车玻璃业务2005-2024年CAGR达11.1%,显著高于板硝子(1.4%)、旭硝子(1.8%)和圣戈班(0.3%) [71][72][73] - 福耀玻璃高度专注汽车玻璃业务,占比长期超过90%,而国际巨头多为多元化材料集团 [75][76] - 福耀玻璃2024年资本支出达54.8亿元,研发投入16.8亿元,显著高于国际竞争对手 [79][80] - 海外玻璃企业近年呈现产能收缩趋势,板硝子、旭硝子和圣戈班均有关停或调整产能举措 [81][82] 福耀玻璃竞争优势与发展前景 - 福耀玻璃2020-2024年营业总收入由199.1亿元增至39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5% [88] - 2025上半年实现营收214.5亿元、归母净利润48.0亿元,全球市占率从2020年28%升至目前34%以上 [7][88] - 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从2019年32.2%上升到2024年59.0%,累计提升超26个百分点 [7][92] - 加速国内外产能扩张,在福清和合肥启动总额90亿元项目,美国伊利诺伊州追加投资4亿美元建设汽车级浮法玻璃生产线 [7][93][94] - 持续开拓汽车后市场,售后服务销量从2014年14.3百万平方米增至2024年24.8百万平方米,占总销量比例维持在15%-18%区间 [7][95][97]
福耀玻璃(600660):2025Q2业绩超预期 汽玻龙头强者恒强
新浪财经· 2025-08-22 00:3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14.47亿元,同比增长16.95%;归母净利润48.05亿元,同比增长37.33% [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115.37亿元,同比增长21.39%,环比增长16.42%;归母净利润27.75亿元,同比增长31.47%,环比增长36.72% [1][2]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率达24.05%,环比大幅提升3.57个百分点 [2] 盈利能力分析 - 第二季度毛利率38.49%,环比显著提升3.08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和降本增效措施 [2] - 期间费用率9.63%,环比下降1.01个百分点,主要因汇兑收益导致财务费用率下降 [2] 行业竞争地位 - 营收增速持续跑赢全球汽车行业,体现全球汽车玻璃龙头企业竞争优势和虹吸效应 [2] - 汽玻业务盈利能力远超三家主要竞争对手,竞争对手资本开支和业务扩张意愿较低 [3] - 公司正处于第三轮资本开支周期,美国扩产项目、福清出口基地和合肥基地等产能释放将推动全球份额提升 [3] 产品价值提升 - 汽车智能化推动HUD前挡、全景天幕(集成镀膜、调光等功能)、双层边窗等高附加值产品渗透率提升 [3] - 高附加值产品持续推动汽车玻璃行业和公司单车配套价值量增长 [3] 盈利预测调整 -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从88.35亿元/103.88亿元/121.77亿元上调至98.52亿元/111.63亿元/130.89亿元 [3] - 对应EPS分别为3.77元、4.28元、5.02元,市盈率分别为17.14倍、15.13倍、12.90倍 [3]
40°C成了照妖镜,盘点新能源车“反人类”的六大设计
36氪· 2025-07-23 11:27
全景天幕设计缺陷 - 高温暴晒下玻璃天幕导致车内温度急剧上升 空调需最大档运行20分钟仍无法有效降温 [1][3][7] - 天幕暴晒加速内饰老化 包括中控台塑料件开裂 皮质座椅褪色和硬化 使用一年车辆内饰老化程度相当于三年 [9] - 车企为弥补缺陷建议车主另购遮阳帘 但加装成本增加且破坏原有美观度 [3][9] - 电动车因底盘电池组厚度达15cm 采用全景天幕可增加3-5cm垂直空间 这是车企坚持该设计的主因 [9] - 天幕隔热技术存在物理局限 40℃烈日下镀膜难以完全隔绝热量 [11] 隐藏式门把手问题 - 69%消费者对隐藏式门把手表示焦虑 主要担忧故障率高及冬季冻结问题 [13] - 极端天气下门把手冻结案例频发 车主需用热水浇灌或手动抠挖十余分钟才能开启 [15] - 隐藏式门把手维修成本显著高于传统设计 总成材料费报价400-1000元 工时费另计 而传统机械把手维修成本在300元内 [19] - 碰撞事故中因断电导致门把手无法弹出 造成安全隐患 例如小米SU7事故致三人遇难 [17] 全触屏界面操作隐患 - 信息娱乐系统成为新车质量投诉焦点 因功能集成度过高导致操作复杂化 [22] - 实际使用中触屏操作效率低下 例如除雾功能需多次点击 视线需离开路面 [24] - 车机系统存在卡顿 黑屏及语音助手失灵问题 影响基础功能如空调调节 [26] - 触控按键在手指有汗渍时易失灵 需反复操作 增加驾驶风险 [28] 半幅方向盘安全性争议 - 半幅方向盘导致转向操作不便 大幅转向或掉头时需双手倒腾两次才能完成 [31][33] - 设计增加驾驶风险 紧急避让时易出现手部滑脱 对新司机尤其危险 [33][35] - 民用车日常转向需540度打满 而半幅设计在大幅转向下容错率低 易出现脱手 [36][38] 电子外后视镜性能局限 - 屏幕显示存在延迟 导致变道时对后车距离误判 [41][42] - 极端天气下摄像头易被水珠或霜覆盖 加热功能效果不及传统手动擦拭 [43] - 电子设备故障率较高 黑屏或死机可能导致驾驶员失去后方视野 [46] 单踏板模式安全风险 - 单踏板模式改变驾驶员肌肉记忆 紧急情况下易混淆油门和刹车 [50][52] - 模式切换时产生操作惯性 例如燃油车驾驶中习惯性抬脚导致险情 [52] - 动能回收系统易引发乘员晕车不适感 [53] 行业改进与政策调整 - 车企提升天幕隔热性能 如小米YU7 MAX版EC调光天幕遮光率达99.85% 紫外线和红外线隔绝率99% 智己L6实现分区控制 [55] - 工信部拟制定隐藏式门把手安全技术强制性国标 对布置 标志及结构强度作出规定 [57] - 2026年1月起禁止默认使用单踏板模式实现完全停车 以降低安全风险 [59]
夏天来了,全景天幕晒死人不偿命
36氪· 2025-05-18 03:50
全景天幕的用户痛点 - 用户普遍反映全景天幕在夏季高温下如同"阳光放大镜",尽管玻璃可隔绝90%甚至99%以上紫外线,但红外线热辐射仍大量穿透玻璃,导致车内顶部温度飙升,后排乘客头部如同被持续烘烤 [3] - 玻璃的导热系数(1.05 W/m·K)是传统钢板(48 W/m·K)的45倍,夏季正午车内顶部温度甚至达到60℃以上 [8] - 全景天幕导致UVA紫外线穿透率超过70%,长期暴露可能加速内饰老化,雨滴撞击玻璃顶产生的80分贝噪音远超传统车顶,紧急情况下逃生通道缺失引发安全担忧 [8] 全景天幕的行业现状 - 全景天幕凭借科技感的视觉效果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从特斯拉Model 3到各种新能源汽车被广泛使用 [6] - 全景天幕使车顶厚度减少5-8cm,后排头部空间增加3指以上,采光面积大幅度提升,配合无框车门设计创造出类似太空舱的沉浸式体验 [6] - 车企看重全景天幕背后的成本优势,减少零部件数量提升装配效率,降低维修售后成本,整车溢价可提升5000元以上 [6] 全景天幕的技术改良 - 短期解决方案包括物理遮阳帘、EC电致变色玻璃和冷光膜等技术,可拆卸设计、多档调节和降低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用户体验 [11] - 长期解决方案包括可变透光率天幕和"分区控温"专利技术,能根据太阳高度角自动调节遮光区域或通过天幕夹层中的微型半导体实现精准温控 [11] - 现行《汽车玻璃遮阳膜行业标准》主要针对侧窗,对顶棚玻璃的紫外线阻隔率、可见光透射比等关键指标缺乏强制规范 [13] 全景天幕的设计反思 - 产品设计思维存在断裂,工程师测算的透光率、抗紫外线参数与用户实际感知存在巨大鸿沟,车企宣传回避红外线热辐射才是体感灼热的主因 [9] - 真正的创新应以用户为中心,跟着需求做创新,让实际优化的体验给到用户,而非用表格上的科技参数来"伤害"用户 [14] - 汽车科技的进化史本质是人性化需求的胜利史,技术突破应重新定义舒适和优化体验的边界 [13]
全景天幕、屏幕换挡……除了隐藏式门把手,汽车鸡肋功能还真不少
凤凰网财经· 2025-05-17 13:34
全景天幕 - 全景天幕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提升头部空间和观景体验,具有科技感和设计感 [2] - 夏季全景天幕导致车内温度飙升,玻璃透光吸热明显,车主反馈体验差 [3][7] - 新能源车采用全景天幕可节省2~5厘米头部空间,减轻重量约70公斤,降低电耗提升续航 [7][8] - 全景天幕玻璃成本较低,普通款约1000元,镀膜款1500~2000元,比传统天窗(3000元)更经济 [8] - 车企宣传天幕隔热效果,但红外线穿透问题未解决,实际升温明显 [11] - 车主自救方式包括加装遮阳帘(特斯拉官方售价1400元)、贴隔热膜或DIY隔热材料 [13][18] - 遮阳帘额外成本高,部分车企需付费选装,电商平台价格200~400元 [18] 触屏替代物理按键 - 特斯拉Model S首创全触控中控屏,Model 3甚至取消物理挡把采用屏幕换挡 [20] - 触屏操作增加驾驶员反应时间,研究显示比正常驾驶多53%~57%,远超酒驾影响(12%) [22] - 实测显示实体按键操作效率更高(沃尔沃V70仅10秒),触屏车型耗时翻倍(MG Marvel R达44.6秒) [24] - 车机系统故障风险影响行驶安全,如哪吒车主遭遇App崩溃导致无法解锁车辆 [24] - 部分车企回归物理按键,如宝马iDrive、保时捷卡宴、小米SU7和极氪7X [25][26] - 专家建议结合实体键与触屏:基础操作用实体键,复杂功能用触屏或语音更高效 [27]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需求 - 车企需平衡科技感与实用性,避免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天幕等设计沦为鸡肋配置 [1][27] - 消费者更关注功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而非单纯追求前卫设计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