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余热利用
icon
搜索文档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范霁红:工业供热零碳转型是长三角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第一财经· 2025-08-30 06:09
工业碳排放现状 - 工业领域碳排放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8%至69% [2] - 工业碳排放结构中直接排放占比约62% 外购热力和电力间接排放占比38% [2] - 工业供热相关碳排放总量约58亿吨 占全国总排放量约50% [2] - 工业燃烧及工艺过程排放为主体 2022年热能和电能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达66.2亿吨占工业总排放83% 其中现场直接燃烧贡献49.7亿吨 [2] 长三角地区工业碳减排 - 长三角以全国4%国土面积承载25%工业产量 工业园区数量19378家占全国29.24% [3] - 碳排放重点行业包括钢铁 化工 电力热力生产 纺织 造纸和建材 [3] - 区域供热系统低碳化转型预计2030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2亿吨/年 [3] 低碳技术路径分析 - 燃煤锅炉供热碳排放强度约为热电联产1.6至1.8倍 燃气锅炉略低于燃煤热电联产 [4] - 电锅炉碳强度显著偏高 低温工业热泵在现有电力碳强度下已优于燃煤热电联产 [4] - 高温热泵可覆盖至120°C 生物质锅炉及工业余热回收技术代表当前最低碳排放强度 [4] - 热泵技术主要适用于100°C以下低温场景 余热利用集中于200°C以下热能回收 [4] 零碳目标实现策略 - 需将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比例从目前28%~29%提高至50%以上 [5] - 需推动燃煤 燃气锅炉及内燃机设备转向使用绿氢 绿氨 绿醇等绿色合成燃料 [5] - 工业锅炉总规模达35.2亿千瓦 相当于全国电力装机总量 [5] - 短期推广电锅炉 余热利用及热泵应用 中长期依靠绿色燃料技术突破和大规模替代 [5]
【能源广角】美丽城市建设从能源转型开始
经济日报· 2025-08-14 00:11
能源转型与城市发展关系 - 能源转型深度广度和速度影响美丽城市蓝图落地成色与质地 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必须打好能源转型这张牌[2] - 能源是城市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 为城市交通工业商业居民生活提供动力保障 充足稳定能源供应吸引投资推动工业服务业发展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能源产业本身是城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 - 能源合理利用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2] 能源革命历史影响 - 薪柴时代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城市发展缓慢规模较小[3] - 煤炭应用推动工业革命发展 现代城市加速发展规模扩大人口增长 成为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心 城市布局更灵活 加强道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供水排水系统 例如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工业中心[3] - 油气与电力时代工业生产效率提高规模扩大 劳动力需求增加促使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加快 石油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使城市空间范围扩大联系更紧密 电力使城市照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完善 带动电器制造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 城市产业结构多元化功能完善成为多功能综合体[3] 能源转型机遇与挑战 - 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带来严重环境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 城市高质量发展迎来新契机[4] - 拥抱清洁能源是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核心依托 能源转型是城市产业升级催化剂新质生产力培育助推器 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智能电网等领域蓬勃发展 城市竞争力在这场变革中重塑提升[4] - 城市能源转型是复杂系统性工程 需从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发力 源头减碳是转型第一道关口需远近协同 近可发展屋顶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分布式新能源 远可利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让远方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绿电走进城市[4] 能源转型实施路径 - 过程提效让能源利用更聪明 将节能优先理念融入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构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供需精准匹配高效调度减少浪费[5] - 终端清洁化形成能源转型闭环 加速城市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私家车电动化进程 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 推广热泵太阳能供暖余热利用替代传统燃煤锅炉和空调 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居民使用高效节能电器[5] - 转型面临储能技术成本偏高 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不足 初期投资与长期收益较难平衡等挑战 需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 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大胆探索走出差异化转型道路提供可复制推广经验范本[5]
煤电如何当好供热 “稳定器”?三改联动藏妙招
中国电力报· 2025-07-03 07:13
煤电行业转型与供热保障 - 煤电角色正从主体性电源向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核心调峰资源转型,现阶段仍需发挥对电网安全的"兜底"和对供热供暖的保障作用 [1] - 传统煤电将向新型智慧煤电、区域能源服务中心、新型虚拟电厂等新一代煤电转变 [1][6] - 北方地区6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达2.8亿千瓦,年发电2000小时可产生30亿吉焦余热,满足100亿平方米建筑供热需求 [2] 热电协同与余热利用技术 - 热电行业面临三重攻坚:煤电定位重构、新能源消纳与供热稳定平衡、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机组改造 [2] - 余热利用存在温度/时间/空间三大不匹配难题,需采用温度变换器、大温差长输供热、跨季节储热等技术解决 [3] - 垃圾焚烧电厂热电联产余热回收潜力巨大,靠近负荷中心可降低传输损耗与管网成本 [3] "三改联动"与煤电效能提升 - "三改联动"(节能降耗/供热/灵活性改造)是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的关键路径,京能秦皇岛热电通过低压缸零出力技术使供电煤耗降低1.65g/kWh [4] - 需通过汽轮机侧改造、锅炉侧改造、储能蓄热集成等技术最小化技术出力,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推进低碳化改造 [5] - 2027年煤电低碳化改造目标为度电排放较2023年降低50% [5]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 - 建议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细化"三改联动"激励政策,实行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分摊机制 [5] - 提倡存量煤电配置新能源资源,鼓励"两个联营"(煤电与新能源/煤电与调峰储能联营)构建多能互补产业链 [5][6] - 需完善容量补偿政策,提高容量电价和辅助服务价格在煤电价格体系中的比重 [5] 技术创新与设备优化 - 天津全诚桓金提出空预器漏风治理、热网系统缓释阻垢剂等解决方案,涵盖凝汽器免拆装清洗等关键技术 [7] - 华电电科院建议热电机组发展余热回收、大温差长输供热等技术,提升热电比实现节能降碳 [7] - 需推进灵活汽轮发电机组、燃煤耦合储能系统等新一代煤电技术开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