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范霁红:工业供热零碳转型是长三角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第一财经·2025-08-30 06:09

工业碳排放现状 - 工业领域碳排放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8%至69% [2] - 工业碳排放结构中直接排放占比约62% 外购热力和电力间接排放占比38% [2] - 工业供热相关碳排放总量约58亿吨 占全国总排放量约50% [2] - 工业燃烧及工艺过程排放为主体 2022年热能和电能相关二氧化碳排放达66.2亿吨占工业总排放83% 其中现场直接燃烧贡献49.7亿吨 [2] 长三角地区工业碳减排 - 长三角以全国4%国土面积承载25%工业产量 工业园区数量19378家占全国29.24% [3] - 碳排放重点行业包括钢铁 化工 电力热力生产 纺织 造纸和建材 [3] - 区域供热系统低碳化转型预计2030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2亿吨/年 [3] 低碳技术路径分析 - 燃煤锅炉供热碳排放强度约为热电联产1.6至1.8倍 燃气锅炉略低于燃煤热电联产 [4] - 电锅炉碳强度显著偏高 低温工业热泵在现有电力碳强度下已优于燃煤热电联产 [4] - 高温热泵可覆盖至120°C 生物质锅炉及工业余热回收技术代表当前最低碳排放强度 [4] - 热泵技术主要适用于100°C以下低温场景 余热利用集中于200°C以下热能回收 [4] 零碳目标实现策略 - 需将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比例从目前28%~29%提高至50%以上 [5] - 需推动燃煤 燃气锅炉及内燃机设备转向使用绿氢 绿氨 绿醇等绿色合成燃料 [5] - 工业锅炉总规模达35.2亿千瓦 相当于全国电力装机总量 [5] - 短期推广电锅炉 余热利用及热泵应用 中长期依靠绿色燃料技术突破和大规模替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