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医

搜索文档
中期业绩高增、分红回购不停,固生堂(2273.HK)以 AI+海外双轮驱动再提速
格隆汇· 2025-09-03 01:49
中医药行业整体发展 - 2025年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1] - 2020至2024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转移支付资金达162.54亿元 年均增长21.5% 推动行业向规范化、数字化迈进 [1] - 政策红利与市场竞争驱动下 缺乏标准化能力的中小型机构加速退出市场 头部企业迎来整合与扩张的战略机遇期 [1] 固生堂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取得收入14.9亿元 同比增长9.5% [8] - 线下门店收入13.7亿元 同比增长11.1% 院内制剂产品等自主定价产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9% [8] - 上半年取得净利润1.5亿元 同比大增41.6% EBITDA达2.7亿元 同比增长37.3% [8] - 经营性现金流为人民币3亿元 同比增长111% 自由现金流同比大增466% 现金储备达13.7亿元 [11] - 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35港元 合计分红7576.6万元 占中期净利润的50% [12] - 上半年累计斥资回购超8468万港元 推进股份注销程序以提升股东权益回报率 [12][13] 业务运营与生态扩张 - 门诊总人次、就诊人数、复诊人数及人均就诊次数均实现同比提升 会员回头率稳固在85%高位 [18] - 新增7家门店(自建4家 并购3家)进入成都、汕头两座新城市 截至报告期末在全国及新加坡共拥有83家线下门店 [20] - 新增9家医联体合作单位 累计合作单位达37家 [20] - 医师团队总规模达41743人 同比新增1501人 其中线下执业医生新增648人 同比增幅达23.5% [21] - 与美团医疗、小红书建立官方合作关系 联动抖音、高德地图等头部平台打造平台流量矩阵 [23] - 线上引流的首诊人数占比达7.6% 客户获取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5] 国际化战略与AI技术应用 - 新加坡区域门店收入同比增幅达119% [27] - 计划通过"自建旗舰店与小店+共建中西医诊所+并购连锁机构"模式推进海外市场 [27] - 护发益发颗粒成功通过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认证 [27] - 发布10大"国医AI分身" 覆盖肿瘤科、皮肤科等八大中医核心专科领域 已实现创收 [29] - AI健康助理覆盖5个诊前场景、4个诊后服务场景及50余个日常事务场景 每周服务数百名复诊用户 [30] - 入选高盛发布的《中国AI医疗指数》及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沉睡的巨人觉醒》 [32][34] 公司市场表现与估值 - 财报公布后公司股价午后开盘一度涨超5% [3] - 总股本2.36亿股 总市值76.7亿元 [4] - 市盈率(静)23.15 市盈率TTM 23.15 [4]
问止中医港股IPO:一家想用AI实现“医师速成”的公司
华尔街见闻· 2025-08-21 03:48
行业趋势 - AI医疗项目掀起赴港上市热潮 缔造"第一股"神话 如晶泰控股成为"AI制药第一股" 讯飞医疗科技成为"医疗大模型第一股" [1][2] - 以往AI医疗项目聚焦西药和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 如今AI技术正延伸至传统中医领域 [3][4] 公司业务模式 - 核心业务是通过自研"中医大脑"AI辅助诊疗系统提供中医咨询及处方服务 报告期内中医医疗服务业务贡献超8成收入 [7][8] - 业务涵盖线上线下的中医咨询、处方、治疗及随访服务 已开设11家线下诊所 但主要服务通过线上完成 2024年线上诊疗收入达1.88亿元 占中医医疗服务业务近9成 [8][9] - 具有主攻癌症及疑难症等高客单价业务 2024年癌症患者每次就诊平均费用达1422元 疑难症患者达1118元 [9][10] 财务表现 - 收入呈现快速增长:2022年0.62亿元 2023年1.89亿元 2024年2.36亿元 [4] - 净亏损持续收窄:2022年亏损1.54亿元 2023年亏损1.94亿元 2024年亏损0.45亿元 [4] - 中医医疗服务业务毛利率表现优异 2024年达57.6% 较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高出超40个百分点 [19] 技术特点 - "中医大脑"累计1万份首方剂 涵盖3000多种疾病及病症 数据类型包括电子病历、处方、舌头及面部诊断图像等 [9] - 系统声称可精准倒推患者脉诊信息 解决线上诊疗无法"把脉"的难题 [9] - 医师借助"中医大脑"为患者提供咨询及处方服务 但对诊断结果负全部责任 [9] 业务结构变化 - 癌症业务收入2024年为0.58亿元 同比下滑5.26% 疑难症业务收入0.67亿元 同比下滑5.95% [12] - 全科业务(常见慢性疾病)正成为主要收入贡献者 2024年创收0.86亿元 同比增长超7成 [12] 资质与合规 - "中医大脑"未获得药监局医疗器械批件 据《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 辅助诊断软件需通过二类或三类医疗器械审批 [4][17] - 旗下济南问止初月中医诊所因"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受到当地卫生健康局处罚 [16] - 系统虽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评审 但仍面临合规性挑战 [17][18] 扩张计划 - IPO募资用途包括2031年前在中国内地成立16间新线下诊所 深化线下市场渗透 [23] - 计划斥资0.55亿港元布局4家中医康复中心 [23] - 曾尝试加盟模式(问止中医人工智能联盟)但未走通 "中医大脑"订阅服务年收入规模仅百万级别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69万元、815万元和997万元 占比均不足1成 [21][22][23] 市场竞争 - 中医AI辅助诊断系统市场竞争激烈 讯飞医疗等公司已推出类似产品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应用 [23]
搞钱,还得是中医AI
创业邦· 2025-08-07 10:22
行业趋势 - AI与中医结合成为资本关注焦点 2024年中国数字医疗市场共发生85起融资事件 总融资额达12亿元 AI中医成为一级市场重点投资标的 [6] - 中医AI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从2020年20亿元增至2025年150亿元 预计2027年突破1400亿元 [15] - 学界、企业及名医纷纷投入AI中医大模型研发 形成行业热潮 [11] 技术发展 - 多个中医AI大模型相继推出 包括基于baichuan-7B框架的Sunsimiao模型 训练10万条中医药数据 [11] - 中山大学研发"仲思"模型 拥有340亿参数 收集380多万条医疗指令数据 [11] - 华东师范大学开发"数智岐黄"模型 涵盖8万多个中药方剂和1000余本古籍 [11] - 华为联合多家机构开发"神农大脑" 完成中医史上最大规模古籍数字化工程 能10秒开方 [15] 企业动态 - 问止中医获蓝驰创投和真格基金A2轮投资 准备港股上市 主推"中医大脑"辅助诊疗系统 [13] - 归元堂生物获千万投资 研发中医皮肤健康管理AI大模型 [14] - 吾征智能完成数千万元融资 开发"望闻问切"互联网化技术 [14] - 大厂如阿里、腾讯、百度布局医用AI大模型 包含中医问诊功能 [16] 应用场景 - AI中医进入基层医疗 如广西容县六王镇中心卫生院和深圳坪山社康中心使用黄煌经方AI系统 [19] - 中医智能诊断设备普及 通过大模型完成"望闻问切"环节 [21] - 存在技术局限性 如AI抓药机器人无法处理"十八反十九畏"等复杂配伍禁忌 [23] 商业模式 - 行业头部公司问止中医成立6年获5轮投资 估值增幅近40倍 但研发投入仅占营收5% [29] - 大模型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目前市场规模仅百亿级别 资本投入意愿有限 [26][27]
AI中医冲刺港股IPO,如何把控合规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12:35
公司概况与上市进展 - 问止中医是国内最大的中医人工智能医疗服务机构 业务分为中医医疗服务 中医生活产品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三大板块 其中中医医疗服务占2023年营收89.6% [1] - 公司于2024年11月获得1200万美元融资 投后估值2.56亿美元 并约定若2027年1月14日前未上市将触发投资者赎回条款 [1] - 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0.62亿元 1.89亿元 2.36亿元 2025年前五个月收入1.00亿元 [3] 行业背景与市场地位 - AI辅助中医市场快速增长 规模从2024年160亿元预计增长至2029年100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4.3% AI渗透率从2024年1.4%提升至2029年5.4% [2] - 问止中医是2023年及2024年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 市场份额分别为1.5%和1.3% 截至2024年5月客户覆盖全国373个城市 [3] - 公司自主开发"中医大脑"系统 号称配备国内中医医疗行业最大临床知识图谱 且是唯一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评审的AI辅助诊疗系统 [2]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公司毛利率持续提升 2022-2024年分别为56.3% 59.8% 60.7% [3] - 2022-2024年患者单次就诊消费额分别为817.9元 933.2元和937.1元 [3] - 2024年累计服务5.09万名患者 包括7900多名癌重症患者和1.25万名疑难症患者 [5] 业务模式与竞争优势 - 公司构建"C端服务+B端赋能+文化生态"多元化收入体系 线上线下业务协同形成全国化服务网络 [2] - 2023年医疗服务收入中89%来自线上医疗服务 [3] - 公司完成五轮融资累计约1.6亿元人民币 投资方包括蓝驰创投 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 [3] 发展挑战与行业瓶颈 - 中医行业面临分散化 非标准化困境 AI与中医药融合存在数据标准化 算法模型融合及复合型人才紧缺三大关键挑战 [5] - 公司核心团队三位创始人均非医学科班出身 其中两位中医相关执照和学位主要获取自美国 [5] - 公司收到消费者投诉涉及退费难 服药后身体不适 虚假宣传等问题 招股书承认不时收到客户对治疗效果 药物反应及医生服务的投诉 [5]
看完AI开的药方,老中医笑了
36氪· 2025-04-20 12:23
AI在中医领域的应用现状 - AI能够根据患者症状生成参考药方,且被执业30多年的中医师评价为"AI级,对症下药"[4][5] - 目前AI主要用于辅助文书工作如教学课件、工作计划总结等,而非直接参与诊疗[9] - 在复杂病例或疑问时,AI可帮助分析病因和诊疗方案以拓宽思路,但目前主要应用于西医问题[10] AI在中医诊疗中的局限性 - 中医理论体系复杂,涉及阴阳、寒热等多维度,AI难以独立完成四诊过程[11] - 中医缺乏结构化病历数据和标准答案,导致AI模型能力受限[11] - 不同中医流派(如伤寒派、温病派)用药风格差异大,难以用单一AI模型拟合[13] - AI存在"幻觉"问题,虽可通过混合专家架构降低但难以完全消除[13] AI赋能中医行业的潜力方向 - 解决医患资源错配问题,通过AI评估医生能力和智能导诊服务[17] - 辅助诊断治疗环节,包括分析问诊内容、书写病历文书等[18] - 开发"AI智能问诊助手"和名医"AI数字分身",助力中医传承[19] - 在随访和健康管理环节,AI可回复患者问题并帮助管理咨询[20] 行业共识与发展趋势 - 替代中医的不是AI,而是会用AI的中医[6][21] - AI将成为医生的数字分身和智能增强伙伴,而非完全替代[5][20] - 需要高质量中医数据(如三甲医院或名老中医数据)训练AI模型[11] - 未来医生和AI将形成师兄弟关系,思维互相印证促进[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