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回收

搜索文档
格林美,递交IPO招股书,拟赴香港上市,摩根大通、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际联席保荐|A股公司香港上市
新浪财经· 2025-09-23 06:11
公司上市计划 -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9月22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2] - 公司已于2010年1月22日在深交所上市 股票代码002340 SZ 截至2025年9月22日总市值约人民币382亿元[2] 业务定位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01年 是关键金属资源回收生产和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的引领者 也是全球新能源材料制造行业的领先企业[3] - 采用"开采城市矿山"的商业模式 致力于消除污染和再造资源[3] - 在关键金属资源回收方面 镍钴钨资源回收量中国排名第一 MHP权益产量位列全球前三[4][5] - 锂离子电池回收方面 从第三方采购退役电池并处理报废电动汽车电池 锂金属回收率达96 5% 远超行业90%的平均水平[4][5] - 新能源材料方面 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全球第二 四氧化三钴供应量全球第二 并实现9系超高镍核壳三元/四元前驱体的量产[4][5] - 拥有超过5 500项全球专利申请 往绩记录期间研发支出总额人民币50亿元以上 设立三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研发人员超过1 000名[4]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93 92亿元 305 29亿元和331 998亿元 2025年前六个月收入175 61亿元[6][11]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3 32亿元 11 62亿元和13 28亿元 2025年前六个月净利润8 43亿元[11][12] - 新能源材料业务占比最高 2024年收入占比60% 其中二元前驱体占比48 4%[6] - 关键金属资源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16 9%提升至2024年30 4%[6] - 中国市场是主要收入来源 2024年中国内地收入占比76 4%[6] 股东结构与公司治理 - 控股股东为许开华王敏夫妇 通过直接持股和控股公司合计持股约9 02%[6][7] - 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 包括4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9] - 高管团队包括多位副总经理 涵盖财务 法律 运营等专业领域[10] 合作伙伴与产能布局 - 与全球超过1 000家汽车企业及电池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5] - 在中国设立6家锂离子电池回收附属公司 均纳入工信部白名单[5] - 拥有MHP生产 关键金属资源回收和锂离子电池回收三大业务能力 实现部分关键原材料自给自足[5]
格林美递表港交所 摩根大通、中信证券及中信建投国际为保荐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00:56
公司上市与业务定位 - 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 中信证券及中信建投国际 [1] - 是关键金属资源回收及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引领者 全球新能源材料制造行业领先企业 [1] - 业务涵盖关键金属资源回收 锂离子电池及报废汽车回收 新能源材料领域 [1] 关键金属资源回收业务 - 镍钴钨资源回收量位居中国第一 [1] - 全球镍钴锰(MHP)生产行业先驱 MHP年产能达15万吨 [1] - 权益产量在全球排名前三 [1] 锂离子电池回收业务 - 从第三方采购退役锂离子电池并处理报废电动汽车电池 [1] - 生产电池制造所需金属中间产品 [1] - 国内第三方退役锂离子电池回收领域排名第一 [1] 新能源材料制造业务 - 生产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前驱体 正极材料及3C电池用四氧化三钴 [1] - 全球三元前驱体及四氧化三钴供应量排名第二 [1] - 与全球前十大锂离子电池企业中的九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1] - 具有新能源材料生产所需部分关键原材料自给自足能力 [1]
天力锂能: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共同获得发明专利证书
中证网· 2025-09-16 07:32
技术突破 - 公司及子公司获得"一种废弃电解质中提锂及回收利用的方法"发明专利证书 [1] - 专利通过优化树脂吸附工艺显著提高树脂对锂离子的吸附能力及选择性 [1] - 技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可获得较高纯度锂元素且锂回收率较高 [1] 经济效益 - 专利技术可降低回收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 [1] - 为锂离子电池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1] 战略意义 - 专利证书体现公司重要核心技术延伸 [1] - 有利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持续创新能力 [1] -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但对近期生产经营不构成重大影响 [1]
锂离子电池高效环保回收新法问世
快讯· 2025-07-22 22:11
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突破 - 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高效环保的锂离子电池回收新工艺 [1] - 新工艺可回收92%以上的镍、钴、锰等关键金属 [1] - 再生材料可转化为高性能正极粉末 [1] 技术性能表现 - 采用再生材料制造的电池在5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88% [1] - 9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超过85% [1] 与传统方法对比 - 传统回收方法对贫镍正极混合材料处理效率低 [1] - 传统工艺依赖高能耗且产出材料价值有限 [1] - 新技术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潜力 [1] 学术与产业影响 - 研究成果发表于《储能材料》杂志 [1] - 该技术属于可持续能源技术领域的关键进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