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产业

搜索文档
纵深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9-04 22:09
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框架 -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涵盖能源消费 交通出行 日常消费和居住环境四大领域[1] 绿色金融与产业支持 - 绿色贷款余额达35.75万亿元 同比增长25.1% 为绿色低碳产业提供资金支持[2] -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和绿色信贷降低绿色技术成本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3] 技术研发与创新机制 - 鼓励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政府设立科技专项基金和产学研合作平台[3] - 企业需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加强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3] 公众意识与宣传教育 - 通过多媒体渠道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和低碳主题活动 提升公众参与度[2] - 当前部分群体对绿色生活方式认识不足 需通过志愿者活动形成社会共治氛围[2] 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 加快制定绿色低碳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企业个人权利义务与市场规范[4] - 建立绿色产品认证体系 加强标识管理以促进产业标准化发展[4]
内蒙古启动零碳园区培育建设
内蒙古日报· 2025-08-13 06:33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零碳园区培育建设方案》 通过试点推进 示范引领 模式创新等举措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 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零碳园区试点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1] - 零碳园区定义为通过规划 设计 技术 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1] - 建设分三阶段推进:2025年启动申报遴选并确定首批培育建设名单 2026年至2028年全面开展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零碳园区建设 2030年深化探索实践并推动更多园区纳入国家级试点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1] 建设内容与技术支持 - 建设内容涵盖构建零碳园区电网系统 加强绿电高比例供给消纳 强化储能和柔性负荷管理 推进节能降碳改造 [1] - 同时培育绿色低碳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 推进碳捕集利用与碳汇开发 [1] - 园区将搭建绿色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以增强涉碳综合服务能力 并参与零碳标准规则制定以提升国际影响力 [1] 组织实施与支持机制 - 各盟市推荐有条件有意愿的园区申报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核后确定培育建设名单 建设周期为3至5年 期间定期评估并实施动态管理 [2] - 对符合条件的园区给予资金支持 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 并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 [2] - 内蒙古加强统筹协调并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创新 在试点探索 项目建设 资金安排等方面对零碳园区给予支持 各盟市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推动任务落实 [2] 战略意义与预期成效 - 通过零碳园区建设实现能源转型 产业脱碳与稳增长 扩投资 促转型相协调 [2] - 为零碳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引擎 [2]
粤“三新”行业用电量飙升超三成
南方都市报· 2025-08-07 23:10
全社会用电量 - 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全社会用电量达1870.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9% [2][10] - 用电负荷峰值飙至1.65亿千瓦,相当于7个三峡电站同时发电,成为全国首个用电负荷突破1.6亿千瓦的省份 [9] - 用电负荷与电量规模连续十年蝉联全国省级电网榜首 [9] 新产业发展 - "三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2.9%,是全省平均增速的11倍 [2][10] -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在2024年突破2200亿元,已构建"芯片—算法—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10] - 珠三角地区全链条竞争优势显著,高端企业集聚效应突出 [10] 高端制造业用电 - 机器人制造企业(以美的库卡为代表)2025年第一季度用电量同比增长9.8% [12] - 低空经济产业园(分布于广州、东莞、珠海、阳江等节点)用电量同比增长7.3% [12] - 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用电量达37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7% [12] 绿色能源建设 - 截至2025年7月,新能源总装机超7000万千瓦,全国第一,其中海上风电装机与核电装机双榜第一 [5][13] - 累计创建490家国家绿色工厂,数量领跑全国 [1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参与绿电交易的经营主体数量达8.5万家,市场化交易电量近3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8% [13] - 2025年广东省绿电需求预计超120亿千瓦时 [13]
向稳向新向优 工业高质量发展确定性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1 00:09
工业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 其中一季度增长6.5% 二季度增长6.3% [2]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7%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 [2] - 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2万户 较上年底增加8000多户 规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4% [2] 重点行业增长情况 - 电气机械 汽车 电子 通用设备 化工 有色金属等行业增长较快 [2] - 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0% 电机制造增长19.2% 通用零部件制造增长14.3% 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增长13.6% [3] - 包装专用设备产量增长34.0% 电站用汽轮机增长31.7% 数控金属成形机床增长17.4% 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增长15.4% [3] 高端装备制造业表现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 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 [9] - 铁路 船舶 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 汽车 通用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10]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 增速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4.5个百分点 [10] 新能源汽车与船舶工业 - 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 同比增长12.5%和11.4% [10] -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 同比增长41.4%和40.3% 累计出口106万辆 同比增长75.2% [10] - 造船完工量 新接订单量 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51.7% 68.3%和64.9% [11] 高技术制造业与数字产业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3.3% [7] - 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 增速高于规上工业3.5个百分点 [7]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6.2% 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增长53.3% 太阳能电池增长18.2% [7] 政策推动与产业转型 - 工信部将实施钢铁 有色金属 石化 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4] - 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聚焦钢铁 有色 石化化工 建材四个重点行业 [6] - 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推动大模型在制造业重点行业落地部署 [4] 未来产业布局 - 培育生物制造 低空产业 人形机器人 元宇宙 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 [5]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备案企业达809家 产品超374万架 [10] - 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取得民航认证 电动型载人飞艇AS700D完成科研首飞 [10]
从“稳”到“进”再向“新” 四川亮出半年经济答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2 22:19
四川经济总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达3191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1][2] -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回升,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2] - 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升、支撑有力、动能积聚、活力释放四大特征 [2] 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 - 汽车制造业转型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领跑规模以上工业 [2] - 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 [2] 消费市场表现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4] - 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5%和5.9% [4] - 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0.2%,通讯器材类增长50.8%(智能手机类增长51.6%),汽车类增长2.7%(新能源汽车增长23.1%) [5] - 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19.0%,化妆品类增长8.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6% [6] 新兴产业与新动能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15% [7] - 智能电视、智能手表、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4倍、1倍、63.1% [7] - 绿色低碳产业加速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增加值增长36.5%,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1.0% [8] - 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4倍、1.9倍、53.2% [8] 专精特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 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0余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5.2%,其中100余户年生产规模超十亿元 [8] - 专精特新企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8] - 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75个,较"四经普"增加500余户,上半年增加值增长9.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8]
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出台:明确基金可不设定内部基准收益率
搜狐财经· 2025-06-06 13:57
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 政府出资设立基金需报同级政府批准 地级以上市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基金需报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县级政府新设基金需严格控制并报地级以上市政府批准 [2] - 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得以财政拨款或自有收入新设基金 已设立基金需按统一规范管理 [2] - 基金可采用母子基金或直投项目方式投资 子基金原则上以直投项目为主 控制基金层级防止多层嵌套 [2] - 绩效考核以政策目标实现为核心 不设定内部基准收益率 不考核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 不穿透考核子基金单个项目 [2] 重庆市属重点国企改革 - 市属重点国企战略性重组基本完成 通过5批次19组重组将51家整合为33家大型企业集团 [4] - 专业化整合覆盖房地产 金融 建筑 酒店 港口等领域 实现资源协同效应 [4] - 国企亏损面从40%降至18.6% 剔除政策性亏损后经营性亏损面降至13.7% [4] - 累计盘活资产1510亿元 回收资金595亿元 通过"三企"联动吸引央企 民企 外企落户带动产业发展 [5] 湖北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 - 联盟由湖北宏泰集团牵头 联合124家省内外企业 科研机构 高校及金融机构组建 [7] - 旨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搭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平台 [7] - 50家单位组成联盟理事会 包括湖北宏泰集团 华电湖北 湖北交投 长江产业集团等 [7]
2025碳博会今日启幕,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行至关键之年
国际金融报· 2025-06-05 11:05
2025上海国际碳博会 - 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 主题为"走向碳中和之路" 包含主题展览 系列论坛 贸易对接三大板块 旨在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 [1] 碳双控政策体系 - 国务院2024年8月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分三阶段实施:2025年前完善统计核算体系 "十五五"期间全国实施强度控制为主的制度 碳达峰后调整为总量控制为主 [6] - 政策设计以"碳"为核心指标 严控化石能源与落后产能 鼓励可再生能源与绿色低碳产业 推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7] 地方实践与专家观点 - 上海市发改委强调2024年是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关键年 需加快构建制度体系 [6] - 国家节能中心指出节能提高能效对碳中和目标的贡献率达70% 需精准管理能源品种和用电类型 [7] - 建议建立碳排放数据"一本账"体系 包括年报快报制度和地市级能源平衡表 [8] 标准体系建设挑战 - 当前面临标准覆盖不全 技术能力不足 数据质量不稳 区域差异等问题 [8] - 提出加快标准制修订 建立实施评估机制 推动标准数字化与国际化发展等建议 [8]
北外滩未来五年“长个子”“壮筋骨” 塑造多港并进功能矩阵 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高度集聚高效配置高速增值
解放日报· 2025-05-14 01:37
北外滩建设成果 - 五年来累计开竣工重大建设工程46个 总体量超过300万平方米 [1] - 引进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335个 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1] - 建成重大项目23个 共计155万平方米 包括世界会客厅 480米浦西新地标 320米白玉兰广场 北外滩来福士 雅诗阁国际人才公寓等标志性项目 [1] 产业集群发展 - 航运和金融产业区域贡献超45% [1] - 集聚港航企业4700余家 运力占全市近七成 [1] - 集聚各类金融机构2100余家 资产管理规模超8万亿元 [1] - 布局绿色低碳产业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贡献全市"双碳"立项标准的三分之二以上 [1] 未来发展规划 - 从建设施工加速期转向塑造核心功能的转型提升期 [1] - 打造全要素 一站式 共享型法律服务高地 启动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 [2] - 以"枢纽即港"为价值取向 塑造服务贸易港 科技创新港 总部经济港 国际活力港 国际人才港等功能矩阵 [2] - 集聚更高能级总部企业 国际功能性机构 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 [2] 产业创新与空间规划 - 加快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 发展航运保赔 海事仲裁 贸易融资担保等业务 [3] - 推动航运 金融 商贸等支柱产业与绿色低碳 高端智能检测装备 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融合 [3] - 核心区有待开发地块8幅 100万平方米 将建设4.5公里空中连廊 22公顷无车区 [3] - 提篮桥和虹口港片区将激活历史风貌 推动文化资源转化 [3] 公共服务配套 - 引进上中国际 金光国际等优质教育卫生资源 [4] - 配套建设人才公寓 低密度住宅等多层次居住产品 [4] - 规划6公顷中央绿轴 实现滨水可达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