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DNA技术

搜索文档
科研团队《细胞》子刊发文提出青藏高原包虫病防控新策略
科技日报· 2025-08-15 01:20
核心观点 - 研究团队提出融合人—动物—环境的全健康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青藏高原包虫病防控迈入精准化智能化新阶段 [1] 疾病特征与流行现状 -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通过犬狐等终末宿主传播给人类和牲畜 [1] - 泡型包虫病被称为虫癌 超过90%患者会在诊断后10-15年内死亡 [1] - 全球约86%泡型包虫病新发病例集中于中国青藏高原地区 [1] 先进防控技术与方法 - 游离DNA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提高疾病早期发现能力 [1] - 智能项圈通过实时监测犬类健康和定期驱虫有效切断传播链 [1] - 环境DNA技术可非侵入式动态化监测寄生虫分布情况 [1] 综合防控策略 - 需强化卫生健康环境保护农牧业等部门协调联动 [2] - 加快智能化监控设备和诊疗技术在牧区普及应用 [2] - 持续提升公众卫生意识防范跨区域传播风险 [2] - 推广动物疫苗并建立环境风险监测体系 [2] 未来研究方向 - 加强早期诊断技术基因组学和传播动力学研究 [2] - 结合生态气候与社会经济因素构建大数据模型 [2] - 推广便携式诊断工具完善流动人群健康管理 [2] - 建设远程医疗与健康教育体系特别在牧区等偏远地区 [2]
深读|环境DNA技术实现朱鹮监测“从无形到有形”转变
中国环境报· 2025-04-24 01:49
环境DNA技术突破 -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牵头的研究团队首次将环境DNA技术应用于朱鹮监测,通过采集空气等环境样本提取朱鹮残留物DNA,实现精准监测[1] - 该技术突破传统人工监测的局限性,降低人力消耗,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性,经过近两年实践已初步摸清朱鹮在陕西省重点区域的分布及活动情况[1] - 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DNA分子的朱鹮靶向qPCR监测技术体系,灵敏度极高,环境中哪怕仅有1个DNA分子都能被检测到[8][9] 技术应用细节 - 空气采样采用专用采样器,设置流量30升每分钟,定时5小时,滤膜吸附包含朱鹮残留物的颗粒物,采样过程严格遵循"代表性、科学性、准确性"标准[3][4] - 研究团队建立了朱鹮基因库,收录超过三个城市的朱鹮基因组数据,涵盖不同年龄、性别和地理种群,为环境DNA精准对比提供基础[5][8] - 实验人员可在收到环境样本后不到5个小时完成环境DNA全流程分析,qPCR技术能针对性扩增朱鹮DNA,类似"磁铁"作用精准提取目标DNA[9][10] 监测介质比较 - 研究团队对水、空气、土壤开展全环境介质监测,2024年在榆林、铜川、汉中三市设置22个采样点位,成功从21个点位检出朱鹮DNA[12][14] - 空气样品中朱鹮DNA浓度最高(无定河监测显示每微升37个DNA序列片段),土壤样品次之(每微升7个),水样最低(每微升不到1个)[14] - 空气采样可大范围长时间富集样品,捕捉朱鹮DNA概率最大,成为最适宜监测朱鹮的环境介质,而水样因朱鹮停留时间短、土壤采样面积受限导致效率较低[14][15] 技术优势与前景 - 环境DNA技术实现朱鹮监测"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可在不惊扰目标物种的情况下开展监测,并成功区分朱鹮近缘物种避免误认[19][20] - 该技术当前可实现朱鹮半定量监测(判断有无及浓度),未来有望实现绝对定量监测(种群识别、亲缘关系分析等)[20] - 技术融合GPS追踪和传统人工监测手段,形成多元化监测体系,为朱鹮及其他濒危物种保护提供"陕西方案"[1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