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微波

搜索文档
一看佛山:制造业回城背后的动力之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03:48
文章核心观点 - 佛山市禅城区通过土地空间优化和制度创新 实现从中心城区向城市中心的转型 推动制造业回城和高质量发展 [2][4][11] - 禅城利用轨道交通优势和高铁网络 强化资源配置能力 吸引科技企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 [4][14][16] - 通过文化赋能消费和场景创新 禅城促进二产与三产深度融合 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28][30][31] 空间优化与制度创新 - 禅城土地开发强度高达82% 远超国际警戒线30%和佛山全市38%的平均水平 面临产业承载空间不足的挑战 [7] - 启动都市工业载体"三年千万"行动计划 目标三年建设超1000万平方米高质量工业载体 目前已建成超800万平方米 [11][14] - 创新"集转国"土地模式 通过国有化提升土地价值 采用"30%出售+70%出租"方式平衡改造成本和收益 [11] - 国有工业用地储备规模超3000亩 超过过去15年出让总和 为产业提供新空间 [14] 制造业投资与产业升级 - 2023-2024年工业投资连续两年双位数增长 2024年1-6月增速11.4%领跑全市 [15] - 2024年上半年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8.8% 高技术产业投资猛增1.8倍 [15] - 2024年1-7月签约落地超亿元项目90个 其中59个为本地企业增资扩产项目 投资额183.1亿元 同比激增80.34% [16] - 星通半导体项目投资约45亿元 预计年产值30亿元 打造大湾区最大芯片封测基地 [4][16] - 宽普科技新产业园达产后预计年产值8亿元 年纳税额8000万元 [11] 交通优势与资源集聚 - 广佛南环开通后 禅城至广州市中心通勤时间缩短至15分钟 [4] - 广湛高铁佛山站建设后 禅城至湛江时间缩至1.5小时内 直连全国高铁网络 [4][21] - 依托高铁站口和地铁站口 打造科技园和产业园 吸引科技企业集聚 [4]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禅城提出"佛山制造 禅城服务"战略 建设佛山中央法务区 引入中国贸促会大湾区调解中心等核心机构 [24] - 与广东省科学院 佛山大学签订研发合作协议 落地南方电网绿电绿证服务平台 [25] - 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建设现代保险产业集聚区 落地全省首单中试综合保险 [25] 文化消费与场景创新 - 美陶湾核心片区南风古灶汇聚10多个非遗项目 近500家文创企业 2024年游客量突破260万人次 [30] - 新增规上企业46家 经营主体3887家 形成集旅游 观光 研习 购物于一体的生态圈 [30] - 组建"万亿城央"商业联盟 联动重庆渝中区 成都武侯区等中心城区 探索跨区域商业合作 [31] - 2024年大型音乐节跨城观演占比全国排名第二 形成"佛山模式" [30]
万亿佛山:制造业回城背后的动力之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23:18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禅城区从中心城区向城市中心转型 通过提升影响力、集聚力和带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3] - 开发强度高达82% 土地资源极度紧张 但通过盘活低效工业用地释放空间潜力[5][6] - 实施"集转国"土地改革模式 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化流转 提升土地价值和产业承载能力[8] 轨道交通网络升级 - 广佛南环开通及广湛高铁建设使禅城至广州中心通勤时间缩短至15分钟 深度融入全国高铁网络[4] - 依托高铁站口和地铁站口布局科技园区 吸引半导体、低空经济等高端制造业项目落地[4][12] 产业空间重构 - 启动都市工业载体"三年千万"行动计划 2023年以来已建成超800万平方米载体 2024年目标1000万平方米[11] - 国有工业用地储备规模突破3000亩 超过过去15年出让总和[11] - 通过"征收+收储+统租"混合模式整合土地 重点改造26平方公里现状工业用地中容积率仅0.7-1.0的低效用地[6][8] 制造业投资爆发 - 2024年1-7月签约超亿元项目90个 其中59个为本地企业增资扩产项目 投资额183.1亿元 同比激增80.34%[13] - 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8.8% 高技术产业投资猛增1.8倍 工业投资连续两年保持双位数增长[12] - 星通半导体投资45亿元建设90亩芯片封测基地 预计年产值30亿元[4][14] 创新要素集聚 - 设立总规模50亿元产业基金(20亿元政府基金+30亿元国企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新动能产业[15] - 引入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南方电网绿电平台、佛山中央法务区等高端生产性服务机构[19][20] - 2024年美陶湾文创区新增规上企业46家 经营主体3887家 游客量突破260万人次[24] 消费能级提升 - 引入万象天地、山姆会员店等140余家首店品牌 形成祖庙—岭南天地等特色商圈[23] - 组建"万亿城央"商业联盟 与重庆渝中区等中心城区联动发展商业服务[24] - 2024年大型音乐节跨城观演占比全国排名第二 文化消费成为新增长点[24]
睿创微纳(688002):业绩持续向好,AI技术赋能多维感知
华泰证券· 2025-08-29 11:12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118.32元人民币[1] 核心观点 - 睿创微纳2025年H1实现营收25.44亿元(同比增长25.82%) 归母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增长56.46%) 下游需求维持高景气[1] - 公司新品持续拓展 稳步向多维感知公司迈进 AI技术赋能各业务领域发展[1] - 现金流大幅改善 25H1达3.18亿元(同比提升328.46%)[2] 财务表现 - 25H1红外热成像及光电业务收入24.03亿元(同比增长36.56%) 毛利率52.94%(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2] - 射频微波业务收入0.75亿元(同比下滑65.88%) 毛利率9.53%(同比下降9.76个百分点)[2] - 期间费用率32.15%(同比下降1.82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5.08亿元(同比增长36.95%) 研发费用率19.96%(同比提升1.62个百分点)[2] - 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8.02/10.86/13.38亿元 对应EPS为1.74/2.36/2.91元[5] 业务进展 - 特种装备领域智能导引、光电吊舱等多领域型号项目按计划推进[3] - 微波业务射频芯片完成多个客户导入和小批量交付 线阵组件研制项目持续交付[3] - 化合物半导体扩展产品线并获某头部客户合格供应商认证[3] - 下一代智能化低成本非制冷红外芯片等研发项目结项[3] AI技术布局 - 第三代红外图像处理SOC芯片架构持续迭代优化 AI-ISP底层架构设计达国际先进水准[4] - 车载红外热成像产品体系全分辨率覆盖 8um热成像芯片和ISP专用芯片通过车规级认证[4] - 车载红外获多家头部企业定点项目 多款车型已上市或即将上市[4] - 第一代车载4D毫米波成像雷达获小批量订单 第二代产品RA225F启动研发[4] 估值数据 - 当前股价77.60元人民币(截至8月28日) 市值357.14亿元人民币[7] - 给予25年68倍PE估值 基于可比公司25年Wind一致预期68倍[5][11] - 25年预测PE为44.55倍 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9][11] - 25年预测ROE为12.89% 高于可比公司7.00%的平均水平[9][11]
新劲刚:2024年实现营收4.81亿元,一季度新增订单增长明显
证券时报网· 2025-04-22 01:06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4.81亿元 归母净利润1.20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692.08万元 同比有所调整 [1] - 一季度新增订单(含正式合同和意向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明显 [1] 经营状况与战略 - 研发和生产均处于满负荷状态 [1] - 部分客户合同签订审批周期延长导致本期可确认收入减少 [1] - 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和"向设计要效益"专项工作推动降本增效 [1] - 积极关注新领域 把握新机会 推进产品能力和市场能力建设 [1] 技术研发与产品拓展 - 利用宽普科技与仁健微波在射频微波技术领域优势开发"低慢小"探测雷达 [1] - 以频率源技术为基础开发推出具有高性价比的全国产化信号源产品 [1] - 射频功放产品成功进入国产大飞机(C919)产业链并实现小批量交付 [2] - 凯际智能提供高性能雷达探测设备 具有绿色环保特性和多目标跟踪功能 [2] 低空经济布局 - 2024年7月成立服务低空经济相关产业的凯际智能 [2] - 2025年2月在深圳市坪山区设立凯测智能 [2] - 与深圳市智胜高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低空经济示范与产业生态共建 [2] - 推进深圳市坪山区"路空一体"智能网联测试基地等项目建设 [2] 行业前景与政策环境 - 深圳低空经济产业规模2024年已突破千亿元 无人机年飞行量超70万架次 [3] - 深圳计划2025年底前建成1000个以上起降平台和1000条以上航线 [3] - 深圳积极探索5G-A通感一体能力 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前沿技术 [3] - 2023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接近1200亿元 eVTOL产业规模接近10亿元 [4] - 低空经济产业正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为民用市场带来第二增长动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