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

搜索文档
千万元基金支持种子期内容团队 2025上海书展·全国知识博主大会举行
解放日报· 2025-08-19 01:58
行业活动与政策支持 - 2025上海书展·全国知识博主大会在杨浦区举行 向10个知识博主团队颁发年度知识影响力人物奖项 [1] - 大会推动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落实落细 包括基金发布 平台宣推及政策解读 [1] 产业基金设立 - 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与上海杨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杨浦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基金 简称杨浦微聚场基金 [1] - 基金首期规模1000万元 通过公益股权资助和创业服务支持种子期内容团队 [1]
从广告赛道到短剧战场,“斜杠青年”跨界探索丨新职业图鉴
证券时报· 2025-08-15 05:20
行业趋势 - 短剧行业呈现井喷式增长 2024年视频平台上线长短视频1350部 小程序和APP平台上线微短剧数量36300部[2] - 短剧市场体量从2022年300亿元增至2024年500亿元[2] - 行业存在制作参差不齐乱象 有团队用500块钱租器材拍摄 不少婚纱摄影师转型做短剧导演[3] - 拍摄预算普遍增长 制作朝精细化方向发展 政策逐步规范[3]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对微短剧的许可准入、备案管理、内容审核等提出明确要求[3] - 深圳、湖南等地发布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鼓励抢抓风口同时强化行业监督[3] 创作理念 - 短剧是网文小说、微电影的新延伸 好故事、真感情永远是核心[1] - 短剧剧本占70%权重 剩余全看情绪能否精准戳中观众[2] - 需了解受众需求 像产品经理一样做内容[4] - 内容行业终极竞争力是在变化中守住创作初心[4] 市场竞争 - 剧情同质化严重 市场验证套路是主流 爆款剧本改名换演员即可复制[2] - 平台流量扶持至关重要 若无法持续投流即便口碑好也容易被新剧淹没[2] - 完播率、上线节点、宣发投流环环相扣[2] - 短剧赛道看似红火实则竞争惨烈 真正盈利者寥寥[2] - 早期入局者或吃到红利 但现在更多是平台主导下的流量厮杀[3] 公司业务 - 花熊文化以广告制作为核心 业务覆盖数码、快消、汽车、美妆等多个行业[1] - 2023年在网络文学平台和投资人联合推动下开始涉足短剧赛道[1] - 公司通过快速响应和资源整合赢得一线品牌青睐[1] - 拍摄短剧可历练团队效率和协作能力 为承接更大制作项目创造机会[4]
从广告赛道到短剧战场 “斜杠青年”跨界探索
证券时报· 2025-08-14 18:11
公司概况 - 花熊文化是一家以广告制作为核心的创业公司,业务覆盖数码、快消、汽车、美妆等多个行业 [1] - 公司创始人周洲曾负责央视春晚视觉设计,并推动好利来品牌升级,具有丰富的视觉艺术和广告行业经验 [1] - 2023年在网络文学平台和投资人推动下,公司开始涉足短剧赛道,探索广告公司触达影视边界的可能性 [1][2] 短剧行业现状 - 短剧行业呈现井喷式增长,2024年视频平台上线长短视频1350部,小程序和APP平台上线微短剧数量达36300部 [3] - 短剧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300亿元增至2024年的500亿元,但面临数据不透明和资本回报难的困境 [3] - 行业竞争激烈,早期入局者获得红利,现阶段更多是平台主导下的流量厮杀 [4] 短剧制作特点 - 短剧剧本占70%权重,剩余依赖情绪能否精准戳中观众 [3] - 剧情同质化严重,市场验证的套路是主流,爆款剧本可通过改名换演员复制 [3] - 平台流量扶持至关重要,若无法持续投流,即便口碑好也容易被新剧淹没 [3] - 制作预算普遍增长,朝精细化方向发展,但存在参差不齐的乱象,例如深圳有团队用500块钱租器材拍摄 [4]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对微短剧的许可准入、备案管理、内容审核等提出明确要求 [4] - 深圳、湖南等地发布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鼓励抢抓风口的同时强化行业监督 [4] - 传统影视行业受到AI冲击,内容行业变革持续,需应对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4] 创始人观点与建议 - 短剧是网文小说、微电影的新延伸,但"好故事、真感情"永远是核心 [1] - 建议想进入短剧行业的年轻人放下对"横屏"影视作品的执念,从基础做起,历练团队效率和协作能力 [5] - 内容行业终极竞争力是"在变化中守住创作初心",需像产品经理一样了解受众需求 [5]
《时代摘要》第三季对话凯叔(下):AI时代下 如何寻找商业新密码
新华网· 2025-08-12 08:02
凯叔进一步举例说明,他们公司的编剧在使用AI后,编剧视角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未来,剧本创 作可能会以大量提示词的形式呈现,这些提示词并非面向受众,而是专门为AI设计的。编剧需要让AI 理解这些提示词,从而产出各种可能的内容,再通过不断打磨,最终得到理想的结果。 作为企业管理者,凯叔对员工使用AI持积极态度。他表示,AI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以策划工 作为例,以往可能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前期策划,借助AI一两周就能顺利完成,而且工作质量并 未因使用AI而降低,评审标准依然严格如初。此外,AI不仅丰富了凯叔讲故事的内容创作维度,还在 产品研发、品牌运营等多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企业实现全面提效。凯叔很早以前开始尝试使用 AI,多年来,通过向不同AI提出相同问题,深切感受到了AI的快速发展与变化。起初,团队成员对AI 存在抵触情绪,经过凯叔反复鼓励与引导,大家逐渐认识到AI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帮助人们摆脱繁 琐低效的工作,让人能够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事情。 凯叔对AI的态度与金沙摘要酒的发展路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金沙酒业通过引入数字化 工具打通全链条,明确厂商分工,赋能渠道发展,同时紧抓核心终端建设,促进消 ...
通往未来的入口在哪里?凯文.凯利预言镜像世界、AI协作、酷经济......︱重阳Talk Vol.16
重阳投资· 2025-07-28 07:21
核心观点 - 《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探讨未来25年科技、社会与经济变革方向,提出镜像世界、AI协作、基因革命、太空经济等概念 [1] - 未来25年AI将带来教育、医疗、内容创作等领域的根本性变革,从稀缺走向丰沛 [6][20][46] - 人与AI的关系是赋能而非替代,需区分科幻想象与科学发展实际 [8][32] - 未来经济将从功利主义转向"酷"经济,强调情绪价值与文化连接 [37][40] 未来教育变革 - AI将打破工业时代"教育-工作-养老"三段式人生结构,实现定制化学习 [20][25] - 教育功能将重构为:文凭认证、社交圈子、真实能力三层,其中能力培养将因AI普及而 democratize [22][23] - 应试教育内卷(如初三高三刷题)将被AI工具打破,学习节奏可个性化调整 [20][25] - 偏远地区可通过数字教师分身解决师资短缺,实现教育普惠 [26] AI与人类协作 - AI发展分四象限:替代具体任务、赋能工作、中心化/去中心化、异人智能(artificial aliens)[7][8] - 未来每人拥有通用个人代理(UPA),成为24/7智能伙伴,改变人机交互模式 [13][15] - AI将带来"智慧平权",缩小信息差与认知差,但需警惕算法茧房 [34] - 人类需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能力:同理心、协作力、创造力、审美力 [27][28][37] 镜像世界与内容经济 - 下一代人机交互界面将从手机触摸屏升级为虚实共生的三维镜像世界 [12][13] - 内容创作将井喷,超级个体可结合AI工具实现个性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 [42][43] - 注意力经济将转向信任经济,需解决智能体商业利益与用户利益的 alignment [15][16] - 语言障碍消除,文化连接增强,推动"酷"元素全球传播 [40][42] 医疗健康革命 - AI+基因科学将颠覆药物研发(成本从10亿美元/10年大幅降低)与抗衰老研究 [46] - 可穿戴设备构建个人数字分身,实现定制化医疗与健康监测 [47] - 医生培养模式从匠人式转向AI辅助,医患交互时间瓶颈被打破 [47] - 长寿技术将重构人生阶段划分,终身学习成为常态 [48] 经济范式转变 - 从稀缺经济(收益递减)转向丰沛经济(收益递增),虚拟世界无物理约束 [53] - "酷"经济包含两个层次:大众流行文化与小众社群价值 [38] - 创业模式从规模化转向超级个体+数字分身,1000个忠实粉丝可支撑商业闭环 [43] - 中国需要超越"价廉物美",通过文化元素建立全球情感连接 [40] 底层方法论 - 25年时间尺度允许试错,成功标准是1-2个预测准确 [6] - 分布式创新优于集中规划,强调个体创造力与开源生态 [51] - 需区分科幻想象与科学现实,AGI意识问题尚无实证基础 [32] - 技术演进是渐进式"进托邦"(Protopia)而非非黑即白的乌托邦 [8]
最容易被AI替代的是这三类创业者
混沌学园· 2025-07-22 10:07
AI对职场和创业的影响 - AI将导致大量工作岗位被自动化替代 到2030年美国约1200万人需换工作 60%-70%白领工作将被AI取代 [2] - 未来五年全球可能减少1400万个工作岗位 尽管AI会创造6900万新岗位 但将导致8300万岗位消失 [3] - 生成式AI正在改变多个行业的工作方式 包括写作、法律、客服、金融和营销等领域 [4] 容易被AI替代的创业类型 - 依赖重复劳动的创业者 如数据录入、文档整理等标准化工作 AI通过RPA和机器学习技术能更高效完成 [7][8][9] - 缺乏创意的内容创业者 模板化或洗稿式内容创作将被AIGC技术取代 AI能快速生成专业级文本、图片和视频 [12][13][14] - 伪需求或低价值创业者 如信息搬运、简单中介服务等 AI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匹配将消除这类业务 [16][17][18] 难以被AI替代的创业机会 - 整合AI工具开创全新业务模式 如个性化教育方案、智能医疗诊断辅助系统等 [24][25][26] - 注重品牌打造和社群建设的创业者 依靠情感连接和价值观传递建立用户忠诚度 [28][29][30] - 复杂人际协作和情感服务领域 如心理咨询、定制化教育、高端餐饮服务等 [35][36][37] AI时代的创业策略 - 创业者需从重复性低价值领域转向需要人类独特智慧和情感的领域 [44] - 将AI作为工具而非威胁 与AI协同工作提供有"人味儿"的服务 [45][46] - 典型案例包括Coursera的AI个性化教育 董宇辉的情感连接式直播带货等 [27][34]
上海豪赌“内容创作”:不止抢人,更要闭环
虎嗅· 2025-07-19 03:19
上海支持内容创作行业的政策分析 - 上海发布"沪九条"政策,明确支持内容创作行业,包括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激励优质内容创作、完善金融要素支撑等九项措施 [3] - 各区出台具体细则支持内容创业公司,如杨浦和黄浦提供两栋楼用于租金减免甚至免费 [5] - 优质内容创作者可获得奖金补贴,企业贷款可获得政府50%贴息支持,还有优先落户、购房最高200万补贴、租房每月最高8000元补贴等政策 [6] 政策背后的动机 - 这是上海变相的抢人策略,通过激活内容创作行业吸引全国年轻有活力的个体 [7] - 内容创作行业是90后浓度最高的行业,激活该行业等于激活城市的年轻人 [11] - 内容创作虽然经济规模不大,但在软实力和舆论宣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上海内容创作行业的特点 - 上海的内容创作多扎根于垂直行业,如科普、财经、汽车、医药等,而非广域内容 [12] - 垂直内容平台具有单点杠杆效应,能够通过内容撬动行业 [12] - 内容创作已切入产业链,助推项目资源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触碰,实现产业升级 [13][14] 内容创作行业的独特价值 - 内容公司拥有客户视角、行业视角和项目实践经验,具备精准判断能力 [15] - 内容创作者可参与行业转型发展,为政府提供内参和建议 [16][17] - 形成"内容闭环"模式,让内容渗透到垂直产业内,起到润滑剂作用 [19][20] 政策的长远影响 - 政策铺设了长链条:吸引年轻人→内容渗透产业链→助推产业升级→反哺内容行业发展 [21] - 这种闭环不仅构筑内容产业,也促进其他行业发展 [21] - 上海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平台和舞台,创造更大价值 [22]
集结大V、UP主,锚定优质内容创作:上海是懂“聚变”的
第一财经· 2025-07-17 13:41
政策内容与支持措施 - 上海推出"沪九条"政策,为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产业配套服务、空间支持和身份认可 [1] - 政策鼓励各区打造差异化互联网内容创作集聚区,杨浦区推出18条措施从"免、奖、服、投、补、管"六个维度支持 [5] - 黄浦区设立政务服务点和创作促进中心,提供市场主体登记、财税咨询、版权确权等一站式服务 [5] - 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将提供现金激励、流量激励及行业奖项推荐 [9] 产业配套与空间支持 - 杨浦区创智天地"V聚场"和黄浦区外滩FTC配备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设施 [4] - 集聚区提供共享设备和拍摄场景,帮助内容创作者节省成本,如"饭统戴老板"可节省搭建场地成本 [1] - 北京知外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认为集聚区可促进线上线下专业融合,实现多方共赢 [6] - 黄浦科创集团通过"给空间、给场景、给资源"全方位培育优质内容创作者 [6] 创作者反响与行业影响 - 全网粉丝超2000万的"饭统戴老板"和500万的"所长Wy"对政策表示关注和兴趣 [1][2] - 电影评论"独立鱼"创始人鱼叔认为创作者聚集有利于交流氛围形成 [4] - 小红书博主夏萌人提到政策解决了内容创作者社会身份认可问题 [7] - 海外创作者保保熊认为政策打开了新世界可能性,促进更多人投入创作 [9] 经济效益与产业生态 - 北京知外文化有限公司签约1400位知识创作者,年营收约3亿元人民币 [6] - 杨浦区初步形成"大学—大厂—大V"集聚的"创新大三角"产业生态 [5] - 政策帮助解决创作者生活成本问题,降低人员流动性,如"饭统戴老板"提到的补贴政策 [8]
流量是有时间性的
虎嗅APP· 2025-07-03 09:37
平台流量机制 - 平台本质是注意力再分配系统 其目标是在有限时间内让观众看到最能吸引停留的内容 通过实时判断内容的停留时长 分享率 评论率和重复打开率来决定分发权重[9][10] - 流量具有时间性 平台只关注内容当下能否制造新鲜独特的触达 而非创作者历史表现[6][7][12] - 平台算法不参考创作者过往成功案例 仅评估当前内容能否带来注意力增量[13][14] 流量本质认知 - 流量属于瞬时交易而非资产 每次内容传播都是独立注意力购买 历史爆款数据不会累积为持续优势[15][16] - 观众注意力结构和审美阈值持续进化 旧内容难以打动新观众 复用爆款模板会导致效果衰减[18][19] - 爆款产生核心在于时机匹配 需解决平台当前的内容缺口而非依赖运气或历史权重[22][23][24] 内容创作策略 - 行业竞争加剧促使平台更需要新型内容 包括更新的触达方式和注意力模型[21] - 成功案例显示当前趋势:低饱和度Vlog满足视觉疲劳需求 情绪类播客解决信息过载痛点 短时长沉浸视频适配碎片化注意力[30] - 创作者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产出符合当下注意力需求的内容 而非复制过往成功模式[25][26][28][29]
流量是有时间性的
虎嗅· 2025-07-02 05:36
内容行业流量本质 - 流量具有时间性 吸引的是当下注意力而非原有观众[4][5] - 平台分发机制基于实时内容表现而非创作者历史数据[6][12] - 爆款难以复制因观众注意力结构和审美阈值持续进化[17][18] 平台运营逻辑 - 核心功能为注意力再分配 以用户停留时长和互动为评判标准[8][9][10] - 内容权重取决于即时捕获注意力的能力 与创作者过往成绩无关[13][14] - 推荐算法追求增量价值 历史爆款内容不再具备分发优势[16][17] 创作者生存策略 - 需持续产出符合平台当前需求的内容形态[19][20] - 成功案例显示低饱和度Vlog 情绪类播客 沉浸式视频正占据流量高地[24] - 关键在于制造注意力增量而非重复过往形式[38][40] 行业发展趋势 - 观众偏好转向克制审美 情绪出口 深度内容等新方向[24] - 创作者核心竞争力在于独特视角与实时内容创新能力[37][41] - 平台与用户需求动态变化要求内容持续迭代[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