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健身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健身房跑路了,充的会员卡咋办?
新京报· 2025-09-17 10:22
行业闭店与经营风险 - 2024年全国商业健身房闭店率达10%-14% 相当于每年近万家门店退出运营且较往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1] - 2023年健身俱乐部倒闭率为14.07% 健身工作室倒闭率为13.71% 净增率分别为-7.38%和-8.94% [23] - 知名品牌如威尔仕健身房北京门店全部关闭 中健健身(110+直营店/200万会员)和梵音瑜伽(80+场馆/50万会员)于2023年相继停业 [1][26] 消费者行为与风险感知 - 超四成消费者(44%)因关店跑路新闻频发而担忧年卡模式风险 37.3%的消费者因此考虑年卡风险 [8][11][21] - 网络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健身房跑路相关投诉中36.6%涉诉金额超10000元 22.3%在5001-10000元区间 [14][15][16] - 消费者主要顾虑包括商家跑路致预付款难追(44%) 以及办卡手续不规范导致举证困难 [11][18] 市场规模与营收结构 - 中国健身会员规模从2019年7513万人下降至2023年6912万人 渗透率维持在4.9%-5.4% [9] - 2023年主流城市健身俱乐部月均营收10万元 健身工作室月均营收1万元 [5] - 营收构成中会籍卡占比最高(健身俱乐部52.9%/工作室35.41%) 私教课程次之(俱乐部38.53%/工作室38.71%) [7] 消费水平与区域表现 - 2024年健身俱乐部会员人均年消费5486元 工作室会员人均年消费3324元 较2023年分别增长8.1%和2.6% [13] - 2022-2023年俱乐部会员年消费从5086元降至5460元 工作室会员从2952元升至3238元 [13] 企业运营与危机处理 - 2023年倒闭健身房中仅1.3%实现一次性全额退款 45.1%未处理会员问题 34.99%正在处理 [24] - 行业存在经营主体变更逃避债务风险 包括更改企业名称或法人代表等手段 [18]
36氪首发|「坚蛋运动」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总门店数破400家
36氪· 2025-09-15 02:39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 由上海宥世基金和上海动潮投资共同投资 [1] - 资金将重点用于智能化升级 全国门店加速布局 会员服务体系完善及海外市场开拓 [1]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健身行业呈现"总量收缩、结构优化"特点 健身场馆从2024年底71915家减少至2025年6月底58629家 降幅18.5% [4] - 24小时智能健身房从3120家增至4067家 增长30.35% 反映行业向专业化、便利化、社群化方向发展 [4] - 传统大型综合俱乐部模式承压 年卡预售和高运营成本模式难以维持会员留存 [4] 公司业务规模与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是微柠科技旗下社区智能健康平台 致力于革新传统健身模式 [1] - 团队由知名互联网企业 健身设备制造企业和运动科学研究机构人员组成 [1] - 截至2025年年中覆盖全国60余个城市 总门店数量突破400家 会员规模超过120万 [4] 产品与运营创新 - 公司迭代更新门店装修设计 产品定价和服务标准 并打造专属IP形象以强化与年轻用户情感连结 [4] - 基于城市运营中心模式 通过"总部一站式服务+合伙人本地化运营"机制加速区域渗透 [4] - 针对Z世代开展多元化互动活动 "燃脂狂欢节"等专场活动多次突破品牌交易和在线观看记录 [5] 未来发展战略 - 短期计划通过加速全国门店布局带动就业 [7] - 长期致力于提升IP影响力和技术研发实力 探索品牌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7] - 计划让品牌出海成为"集文化 艺术 健身 社交于一体的中国名片" [7] 投资方观点 - 上海宥世基金认为社区智能健身赛道处于爆发前夜 期待探索健身产业创新发展 [7] - 上海动潮投资认为公司已建立先发优势 将通过投资加速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 夯实品牌在24小时智能健身领域的领导地位 [7]
HFA最新报告:乐刻门店数跻身全球前五,用户数位居第二
IPO早知道· 2025-09-05 14:12
公司规模与全球排名 - 截至2024年底门店数量超过1800家 跻身全球健身品牌门店数量前五 [3][4] - 累计注册会员数量超过1400万名 位居全球健身品牌会员数量第二 [3][4] - 最新门店总数已超过2000家 覆盖全国超40个城市 [3][9] 商业模式创新 - 首创月付制取代传统长周期预付卡模式 降低用户决策门槛并重建行业信任关系 [5] - 通过产业数智中台运营管理、多品牌矩阵和合伙人模式实现快速扩张 [6] - 设计教练六种职业发展路径以降低优秀教练流失率 [6]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为全球前五中唯一专注于健身主业发展的公司 区别于其他跨产业集团 [4] - 传统健身房依赖大额预付卡模式引发信任危机 月付制模式精准回应市场痛点 [5] - 多场景品牌矩阵覆盖国民健身房、私教馆、大型健身房、瑜伽馆等多元运动场景 [9] 市场环境与行业趋势 - 中国健身市场正处于"价值回归"阶段 行业转向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的商业本质 [7] - 美国成熟市场中Planet Fitness月费仅10美元 门店数量近3000家 [5] - 上海等一线城市试行预付消费监管新规 加速传统预付模式的淘汰 [5]
华控康泰(01312.HK)中期净亏损约3.21亿港元
格隆汇APP· 2025-08-28 15:24
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约为452.7百万港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1.3% [1] - 公司毛利约为254.6百万港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8.1% [1] - 公司净亏损约为321.4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净亏损约4.5百万港元 [1] - 每股基本亏损约为5.06港仙,2024年同期每股盈利约0.09港仙 [1] 亏损原因 - 公司净亏损大幅增加主要由于健身业务特许经营表现变化 [1] - 经济前景不明朗和竞争加剧导致业务复苏速度较预期缓慢 [1] - 中国台湾地区联营公司经营困难及资金紧绌 [1] - 预期信贷亏损模式下金融资产减值亏损约159.0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约25.5百万港元 [1] - 无形资产减值亏损约123.9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约13.6百万港元 [1] - 健身业务分部商誉减值亏损约88.4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无此项亏损 [1]
金融 3·15丨新型消费陷阱与维权路径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5 09:07
文章核心观点 梳理新型常见消费陷阱与维权路径,让“315”不止一天 [1] 案例一:宠物店疫苗虚假宣传案 - 案例:某宠物店售卖未注射疫苗的宠物猫,却告知消费者已注射,以虚假方式误导消费者 [3] - 处理结果:市场监管部门依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对商家作出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罚,并责令整改 [4] - 维权提示:要求商家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及疫苗本;通过“宠信”平台核验疫苗电子记录;发现健康问题立即送专业机构检测并保留医疗票据 [5] 案例二:养老服务价格欺诈案 - 案例:某养老机构宣传“原价298元养生体验,现价168元”,虚构原价且设置“最终解释权归公司”霸王条款 [8] - 处理结果:监管部门认定其违反相关规定,依法作出警告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 [9] - 维权提示: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机构经营异常记录;对“限时折扣”要求提供历史成交价佐证;遭遇格式条款侵权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10] 案例三:健身预付卡退费纠纷案 - 案例:消费者与某健身中心签订含“不退不换”格式条款的年卡合同,因工作调动申请转卡遭拒 [12] - 处理结果:法院认为消费者转卡合理,健身中心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主要权利无效,判令扣除已使用课程费和违约金后返还剩余预付款 [13][14] - 维权提示:签订预付合同时要求补充“不可抗力退费”条款;通过“电子合同备案平台”存证签约过程;遇霸王条款可依据《民法典》第497条起诉 [15]
雷军健身,乐刻慌了
36氪· 2025-03-05 00:09
小米健身领域布局 - 雷军通过社交媒体健身打卡行为强化小米品牌战略代言形象 并主动推广129元棒球帽等周边产品 [1][3] - 小米2025年投资"爱动健身"15%股份 该公司主打健身团课业务 与乐刻健身形成直接竞争 [5][7] - 小米及顺为资本已构建完整健身投资矩阵 包括悦动圈 野小兽 云麦科技等细分赛道 [7] - 米家推出多元智能健身产品体系 涵盖跑步机 动感单车 智能跳绳等器械 并与手机APP实现生态互联 [7][8][9] 健身行业竞争格局 - 乐刻健身以"健身平权"为理念 依托1700家门店和莱美团操课程形成核心优势 [7] - 传统健身房因高压销售模式面临没落 2022-2027年中国健身内容市场规模将从29 85亿元增至104 75亿元 [11] - 乐刻健身的月卡低价模式和团课拉新策略易被复制 行业护城河较浅 [12] - 小米凭借品牌影响力 供应链成本优势可能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