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游戏经济,正在兴起
腾讯研究院· 2025-09-23 08:43
文章核心观点 - 游戏经济是文化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具有三重涟漪效应和四大核心特性,对文化产业和外部产业具有广泛赋能价值 [6][7][8][9][11][19] 游戏经济的概念与定位 - 游戏经济定义为以游戏产业为核心,融合软硬件技术研发、IP内容制作与用户服务,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与跨界应用的新型经济形态 [8][9] - 游戏是文化产业最具创新活力的组成部分,既是数字文化新生态的基石,也是数字经济的发动机和数字文明的变革先锋队 [7] - 游戏经济具有双重引擎作用:一方面助力文化经济持续增长(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另一方面驱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实融合新标杆) [8][9] 游戏经济的三重涟漪效应 核心经济层(游戏及关联产业) - 2024年国产游戏全球销售额超过4500亿元,参照国际硬件销售额为软件1倍以上的经验,中国游戏核心产业经济规模已近万亿元 [11] - 游戏产业链覆盖上游云服务与引擎技术、中游研发发行与平台运营、下游IP授权与衍生品开发,就业宽口径人数达274.3万人(2020年) [11][12] - 电竞显示器2025年一季度出货量258万台(同比增长56%),4K高端产品增速达71.5%;电竞消费参与度86.2%(2024年) [13] - 杭州亚运会电竞赛事吸引3.5亿人观看,产生经济效益2.6亿元,间接带动旅游关联产业1.82亿元 [13] 文化产业驱动层 - 全球最具价值132个IP中游戏原始IP占比15.9%,影游融合作品如《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我的世界》电影全球票房超23亿美元 [14] - 游戏音乐2024年产值达3.69亿元(同比增长21.78%),远超音乐市场大盘增速 [14] - 《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省202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7.24%(约为全国平均水平2倍) [14] 外部产业辐射层 - 全国网吧、电竞馆和电竞酒店等场所总量达10.36万家,营收规模约900亿元(2024年) [15] - 游戏技术(图形交互、虚拟现实、数字引擎等)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工业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等领域 [15] - 游戏化思维催生数字疗法产品(如《腾讯脑力锻炼》《专数达》),部分已获批国内医疗器械证并投入临床使用 [15] 游戏经济的四大特性 文化表现力 - 游戏用户超6亿人,青年与中年群体为消费主力,2024年1-9月文娱领域头部市场超70%收入由精品游戏贡献 [20] - 81.6%受访者认游戏融合传统文化优化体验,84.2%肯定文化元素吸引力,游戏促进全球文化生态融合与创新 [21] 科技创新力 - 62%受访者认可游戏科技对国家技术创新的作用,81%认同游戏促进AI技术发展 [22] - 游戏引擎成为跨领域"技术公地",游戏是AI天然试验场,为智能体训练与生成式AI落地提供支持 [22] - 游戏科技驱动虚拟与现实空间深度融合,构建技术驱动的动态互构网络 [23] 产业连接力 - 小游戏市场2021-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182.3%,呈现爆发式增长 [24] - 游戏与文旅融合通过IP实景化、文化数字化、技术赋能体验及游戏化运营四种模式实现 [25] 消费持续力 - Roblox 2024年向开发者支付9.2亿美元(约66亿人民币)分成 [26] - 2025年ChinaJoy吸引超40万人次观展,带动周边服务消费约6.61亿元 [27] - 多元商业模式互补:买断制(3A游戏)、服务型游戏(GaaS模式)、游戏内广告(IAA模式)及功能游戏 [27] 发展路径建议 - 建立健全游戏经济研究与测算体系,包括统计标准、全产业链监测、就业统计和乘数效应研究 [30] - 发挥游戏对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带动作用,建立跨行业合作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大软硬件领域投资 [31] - 释放游戏经济外溢效应,鼓励教育、医疗、工业等跨界融合,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设立专项技术研发基金 [33]
探寻人民城市的杨浦实践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3 07:32
上海市杨浦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内,中外记者们在展示大屏前不约而同地举起拍摄设备,记录下流光溢彩的创新图谱,惊叹在这8.2平方公里的区 域内,竟聚集了复旦、同济等知名高校,以及近4500家文化科技企业。 9月22日,国际传播"丝路奖"采风行团队来到上海市杨浦区,从大创智的现代化展厅到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从V聚场的创意工坊到长白228街坊的焕新 风貌,穿梭于创新地标与历史街区间,见证一段关于创新与传承、发展与民生的精彩故事。 中午时分,杨浦滨江一片开阔明朗,观光车沿着江边缓缓向前,蓝天白云,江水粼粼,15.5公里的滨江岸线展露迷人风光。 "我都能想象自己在这里办公的样子" AR/VR设备、元宇宙空间体验、智能交互系统……杨浦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里,创新产品吸引外媒记者纷纷体验。《比什凯克晚报》副总编辑妮娜· 尼奇博洛娃戴上VR设备,体验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办公会议领域的应用:"我好像真的在开会,很真实!" 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是杨浦实践"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理念的核心区域,是上海创新创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地标,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区,是上海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随后,采访团队来到V聚场,现场观摩这一激活互 ...
美协主席范迪安:我至今尚未看到AI在写意绘画上有精彩表现
新京报· 2025-09-23 07:00
AI给艺术家带来便捷,成为非常方便的工具。范迪安举例说:"比如,如果要画京杭大运河,可以先给 AI输入数据、提出要求,AI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画面。这是AI很强的图像算力所实现的,在这一领域 全世界也在加速发展。" 新京报讯(记者吴婷婷)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000802)论坛开幕。在谈到AI对艺术家有何挑战 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AI最厉害的方面就像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马良,马良的神笔 可以描绘任何逼真的场景和器物。"今天我们从AI中似乎看到了马良的能力,但是人的美学感知力和情 感是AI不能代替的,人永远是主动的,也应该主动。" 范迪安表示,人工智能在大美术的范围内创造了很多奇观,它作为一种新技术可以辅助很多画面的生 成,特别是在动态影像、立体影像、三维空间影像方面。"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既有空 间的,也有场景的,更有形象的、形态的,还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需要 与更多的现代生活相契合。"人工智能极强的数字演算、图像生成,把原来比较"沉默"的文化遗产更好 地为大众所感知,让历史图像中的历史人物"活"起来,有性格、有情感,还能对话,众多历史场景的复 原通过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中外嘉宾话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05:38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开幕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永久主题为传承·创新·互鉴 约800名中外嘉宾参与交流 [1] - 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 北京市委 市政府共同主办 包含主论坛及6场平行论坛 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尊重文明多样性等热门议题 [1][3] 活动内容 - 举办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等配套活动 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与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 首次公开放映珍贵历史影像 法国知名影人让·雅克·阿诺 朱丽叶·比诺什出席 [3] - 设置20余场专业沙龙分布于城市文化空间 重点关注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话题 [3] - 计划于9月24日召开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 安排优质项目推介 引导金融资源注入文化产业 [3] 文化交流 - 喜剧大师卓别林孙女卡门·卓别林与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孙梅玮在活动中互赠礼品 包括卓别林与梅兰芳在上海见面的合影及丛书《梅兰芳菲》 [3] - 论坛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通过搭建文化之桥推动人文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 [1]
北京民企百强揭晓:研发投入成关键
北京商报· 2025-09-23 01:11
作为百强调研与发布工作的创新性举措,今年首次发布北京民营企业优秀投资案例和社会责任优秀案 例。从投资类型看,战略投资占65%,创新技术投资占40%,企业并购占30%,产业投资占25%。科技 属性明显,科创相关投资案例占95%。社会责任方面,今年共有1475家企业参加调研,244家民营企业 参与社会责任优秀案例申报,最终35家企业案例被评为北京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被调研企业 中,354家参与乡村振兴,321家参与"万企兴万村"京郊行工作,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高达123.86亿 元。 科技创新百强企业表现尤为亮眼,营收总额达2.46万亿元,同比增长33.79%。利润总额达1360.44亿 元,同比增长20.54%。研发投入方面,科技创新百强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1742.69亿元,同比增长 5.36%,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9.47%。这表明科技创新企业正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为未来发 展积蓄能量。 文化产业百强企业表现出色,资产总额达6804.48亿元,同比增长77.17%,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营收 总额达4200.8亿元,同比增长37.82%,利润总额达435.9亿元,同比增长77.21%。 高新技术服务 ...
我省部署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和文化市场综合监管工作
海南日报· 2025-09-22 23:32
海南日报海口9月22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9月22日,我省召开2025年国庆中秋假日旅 游和文化市场综合监管会议,对双节期间安全生产和假日市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确保假日期间全省 旅游和文化市场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我省部署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和文化市场综合监管工作 筑牢安全防线 激发消费活力 会议指出,今年既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海南旅游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期,扎实做 好旅游和文化市场监管工作,意义深远且责任重大。各有关单位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持关口前 移、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术",全力打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海南旅游消费环境。 副省长谢京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各市县、各单位要精准研判形势,高度警惕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市场潜在问题,对于水上 运动、涉海涉空运动、旅游硬件设备、交通安全、野游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等风险点, 要提前研判,抓住重点;要周密部署任务,全面筑牢旅游市场安全与秩序防线,重拳打击旅游市场违法 违规行为,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攻坚任务,做好景区游客流量管控,做好重大活动现场安全管控;要创新 工作举措,激发旅游文化消费活力与潜力,优化假日旅游消费 ...
“苏超成果”将亮相北京文化论坛
新华日报· 2025-09-22 23:20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由中央宣传部与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本年度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1] - 设置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1] 参与规模 - 约800名中外嘉宾参会 包括中央及各地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 国内外专家学者 世界知名文化机构代表 头部文化企业代表及行业领军人物 [1] 核心议题 - 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1] - 探讨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尊重文明多样性等议题 [1] 成果发布 - 首次设立重要成果发布专场 集中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1] - 江苏省"'苏超'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力量"项目与南京大学"'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作为重要成果亮相 [1]
北京东城:“文化+”点燃消费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9-22 21:50
数字技术赋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微风露台"带火古老胡同、市井街巷……在北京东城,一幅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正徐徐展开。党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深入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以"文化+"带动业态焕新、产业升级,以文塑旅、以旅 彰文,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激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资源融合,汇聚发展新优势 "作为驻区文化企业,我们切身体会到东城文化资源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与前沿科技的创新融合发展。"首开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司 总经理曹予表示,公司在往届北京文化论坛期间,与东城签约多个特色文商旅融合应用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科技融合注入了新活力。 又值金秋九月,也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精彩呈现之时,这让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目光再次定格在北京东城。包括首开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 司在内的众多文化企业再度汇聚,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文旅项目研发、相关政策支持等寄予更多期望。 据了解,为营造文商旅融 ...
在文化与科技相融共生中激发创新活力
北京青年报· 2025-09-22 17:58
本报特约评论员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文化发展赋能,可以从更广维度打破时空界限,让文化场馆"动起 来"、非遗"热起来"、文物"活起来"。数字出版、数字演艺等新型传播方式的不断涌现,给观众带来更 为便捷、时尚、全方位的视听体验。而动漫游戏、网络音乐、数字文创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 穷,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产品的形态与业态,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今日开幕,约800名中外嘉宾将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围绕科技激发文化原创 力、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正在全面打通文化创作、 消费、传播等各环节的形势下,本届论坛无疑是一次汇集众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加快发展 新型文化业态的最佳契机。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北京的文化新质生产力正展现出科技驱动产业革新、集群生态加速 形成的繁荣景象。这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 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08.8 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高 ...
北京文化如何插上科技翅膀?
北京青年报· 2025-09-22 17:56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 - 北京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上半年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达8808.8亿元 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比重72.1% [1] -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相关企业约2400家 大模型产品备案105款 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2] - 发布《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2027年突破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 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 技术应用与创新场景 - 元宇宙体验馆运用数字孪生、AI、VR、AR技术 构建沉浸式阅读场景 支持个性化虚拟角色创建 [3] - 老字号品牌通过科技挖掘文化底蕴 如三元食品新茶饮店采用机器人3D打印咖啡 提供现打鲜奶体验 [5] - 文旅场景应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技术 推出虚拟数字人演唱会、沉浸式影院等新业态 [6] 文化遗产数字化再生 - 首钢园通过工业遗存改造打造数字博物馆群 《重返·圆明园》展览采用高精度三维建模与AI复原技术 [7] - "数字圆明园"项目结合5G+8K高清影像与AI+AR技术 重现海晏堂遗址盛景 [7] - 三高炉数字博物馆运用全域沉浸投影技术 将工业设施转化为叙事现场 [7] 产业集群与生态建设 - 北京市布局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实验室与产业园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8] - 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先行先试政策 持续策划文化科技融合活动 [8] - 通过制度建设释放创新潜能 形成孕育创新人才的文化生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