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

搜索文档
流量共舞更要价值共振
新华日报· 2025-08-11 23:05
中国短剧海外市场表现 - 2024年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微短剧应用包揽八席 [1] - 短剧通过15秒反转30秒冲突10秒悬念的快节奏叙事满足碎片化娱乐需求 [1] - 译制字幕帮助克服语言障碍使海外观众获得高浓度情绪体验 [1] 内容升级与跨文化共鸣 - 《家里家外》等爆款短剧证明内容可从"粗粮"升维至"细糠"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 [2] - 《洋女婿的中国年》等作品融合中华文化基因与当地文化转码获得海外拥趸 [2] - 对亲情爱情等普世情感的刻画成为跨越文化鸿沟的关键要素 [2] 文化底蕴赋能内容独特性 - 《一梦枕星河》以苏州非遗苏扇为主题展现江南匠人故事 [3] - 《河姆渡的骨哨声》通过古今邂逅呈现华夏文明延续性 [3] - 短剧截图服饰纹样被海外设计师嫁接形成跨文化美学风格 [3] 行业发展挑战与突破方向 - 面临题材适配性判断难内容缺乏长尾效应盈利模式不成熟等挑战 [4] - 需针对不同市场研究"审美公约数"并加大精品内容创作投入 [4] - 可探索品牌合作衍生品开发等多元化盈利途径建立可复制出海范式 [4] 短剧出海战略价值 - 微短剧成为数字时代东方叙事新载体和全球文化交流契机 [4] - 从流量共舞到价值共振的进阶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4]
微短剧竞争升级 郑州如何破圈
河南日报· 2025-08-10 23:45
郑州微短剧产业发展规划 - 郑州市政府发布《实施方案》,目标到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100亿元 [2][5][11] - 重点打造1-2个全产业链基地,培育10家以上竞争力强的制作发行企业 [5][11] - 计划推出50部展示"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的精品微短剧 [5][11] 行业现状与竞争优势 - 2024年郑州微短剧市场规模23亿元(同比+27.4%),制作企业820家(同比+29.3%)[3] - 郑州年度拍摄量全国第二,从业人员超3万,19家企业营收超1000万,3家超1亿 [3] - 郑州拥有成熟广告团队、交通枢纽优势及较低人力成本,性价比高于一线城市 [10] 政策与市场驱动 - 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1月发布"微短剧+"行动计划,省政府支持郑州定位"创作之都" [6] - 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2024年达505亿元(超电影票房),预计2025年增至634.3亿 [8] - 2024年10月郑州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覆盖剧本创作、拍摄、奖励等环节 [4] 发展路径与挑战 - 实施"微短剧+"融合计划,覆盖文旅、普法、非遗等8大领域 [5][11] - 需突破原创性不足和后期制作短板,应对杭州(2亿基金)、西安(文旅融合)等区域竞争 [10] - 通过剧本征集活动和大屏传播工程推动内容精品化转型 [11] 基础设施与产能 - 大志影视基地日均接待7-8个剧组,场景预约排期至9月,含50个室内场景 [3] - 2024年微短剧创造64.7万就业岗位,呈现年轻化、灵活化特征 [9]
深圳微短剧产业借势起飞
证券时报网· 2025-08-07 13:48
微短剧行业发展现状 - 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20分钟以内,具有明确主题和主线、连续完整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产品 [1] -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5亿元,已超过全年电影票房 [2] - 微短剧海外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未来海外用户规模可能达到2亿至3亿人 [2] 地方政府支持政策 - 深圳成立微短剧服务中心,提供全周期服务包括选题策划、备案指导、资源整合等 [1] - 深圳对符合条件的微短剧主题产业园区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1] - 北京提出政策支持、精细化运营、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微短剧行业发展的三大驱动力 [2] 行业参与者格局 - "国家队"重点布局文旅剧,促进微短剧与文化旅游融合以拉动地方文旅产业 [2] - "互联网大厂"入局主要出于战略布局、流量争夺和产业链整合等考虑 [2] 产业生态建设 - 深圳通过《操作规程》支持建设微短剧产业园区和基地,开展平台研发、互动剧研发等技术创新 [1] - 深圳目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高地,配套政策涵盖制作全流程支持 [1]
杭州出台数字与服务贸易扶持新政
每日商报· 2025-08-05 23:32
政策支持范围 - 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分档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 [1] - 鼓励创建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数字贸易示范园区及企业 对通过复评的基地和新认定示范单位给予专项支持 [1] - 支持自贸片区及联动创新区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对获国务院全国推广、浙江自贸试验区最佳及杭州自贸片区优秀的创新案例给予资金奖励 [1] 国际市场拓展支持 - 企业参加市级A类重点展会给予展位费100%补贴 B类展会给予70%补贴 单展最高6个标准展位 超5万元/展位按5万元计 [2] - 企业利用境外新媒体推广自有品牌按推广费25%予以支持 年最高100万元 [2] - 与境外机构合作市场拓展按咨询费20%补贴 年最高50万元且限10家企业 [2] - 支持数字内容翻译制作最高补贴50% 企业年上限30万元 [2] - 鼓励游戏、微短剧、网络小说境外发行 单项产品最高支持20万元 企业年最高100万元 [2] - 合规跨境数据传输专线费用补贴50% 单企最高10万元 [2] - 奖励优质数据集研发 单数据集最高10万元 年支持5个 [2] 风险防控与人才培养 -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对企业保费支出补贴50% 年最高100万元 [2] - 支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 依据维权成效给予资金支持 [2] - 支持在杭高校开设数字/服务贸易微专业 对达标项目给予最高20万元支持 年上限3所 [2] - 鼓励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对成效显著的培训项目予以支持 [2] 政策实施期限 - 政策自2025年8月23日起施行 有效期三年 [3]
五百亿微短剧市场迎版权战,像素级抄袭与AI换脸侵权频发
南方都市报· 2025-08-05 09:21
微短剧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5亿元 [1] - 创作者和观众数量持续增长 [1] 行业版权侵权现状 - 剧本抄袭、盗版泛滥、AI换脸等版权侵权现象屡禁不止 [1] - 盗版、未经授权的复制、洗稿和抄袭现象频繁发生 [2] - 微短剧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导致洗稿和剽窃现象普遍 [2] - 侵权手段不断翻新,包括全片盗录、低门槛洗稿、未经授权翻拍等 [5] - AI技术被用于版权侵权,包括换脸、声音克隆、剧本翻译等 [5] 侵权对行业的影响 - 严重扰乱行业生态,挫伤原创者和投资者信心 [1] - 打击原创积极性,抑制行业创新动力 [2] - 破坏影视投资信心,商业预期被严重破坏 [3] - 可能导致中国短剧企业国际声誉受损,影响"出海"进程 [3] - 中小型影视公司面临"越维权越亏损"的困境 [4] 具体侵权案例 - 听花岛文化公司《家里家外》被"像素级"抄袭剧本 [3] - 国外头部短剧平台对作品进行AI换脸式抄袭 [3] - 华策集团独家改编权形同虚设,类似作品抢先上线 [3] - 嘉兴九州文化遭遇以售卖课程为幌子传播盗版全集 [4] - 于今无量作品未上线盗版已满天飞 [4] 行业应对措施 - 中国版权协会微短剧委员会成立,行业保护力度有望加大 [4] - 出台《关于强化微短剧领域"通知-删除"规则的工作指南》 [6] - 平台建设版权保护中心,支持作品确权、监测和投诉处理 [7] - 平台拓展内容来源渠道,开放版权库提供改编便利 [7] - 尝试建立"长期分成"与"老剧回流"激励机制 [7] 专家建议 - 需在制度与技术层面构建新的版权识别与授权体系 [5] - 提前布局面向AIGC环境的版权确权机制 [5] - 推动建立数据库级别的内容保护系统 [5] - 行业内部通过平台主导的自治机制探索路径 [6] - 参考电商行业对假货治理的经验 [6]
2025H1海外微短剧:预估收入超45亿,月活占比不足10%,IAA、IAP、IAAP将三分天下
36氪· 2025-08-04 09:13
海外微短剧收入规模预估 - 2025年全年海外微短剧总收入有望突破45亿美元 [3] - 2025年增速达164%,市场处于用户渗透和变现效率双升的红利期 [3] - 内购收入占比显著领先,因海外用户更倾向“付费去广告” [3] - 拉美、印度、东南亚等地区免费模式崛起,拉动IAA收入增长 [3] 总体用户规模预估 - 海外短视频用户大盘规模近20亿,潜在微短剧用户规模预计为9亿 [6] - 当前海外微短剧月活用户量仅8千万,占比不足10% [6] - 潜在用户规模是当前的11倍以上,市场渗透率低,成长空间巨大 [6] - 行业处于用户规模从“小众”向“大众”突破的关键期 [6] 海外短剧APP内购收入和下载量 - 2025上半年海外微短剧APP双端内购收入累计达10.79亿美元(约77.58亿人民币) [9] - 下载量累计达6.65亿次,6月较1月增长5300万次,增长率达62.87% [9] - 内购收入同比增长158%,6月较1月增长17.41% [9] - 东南亚市场贡献超10%内购收入,较去年下半年提升2.1倍 [9] - 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增长显著,下半年重点关注 [9] 海外短剧APP投放趋势 - 2025年H1投放APP数量达309款,同比增长109.5% [12] - 平均每月新增27款APP,市场供给能力持续活跃 [12] - 国内厂商加速出海,本土厂商入局,市场快速扩张 [12] - 投放区域从欧美向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延伸 [12] 素材投放大盘 - 2025H1在投素材量达442.7万组,新增素材占比83.4% [15] - 4-6月每月环比增长4%-5%,增速逐步收窄但持续增长 [15] - 4月新增素材爆发增长12%,带动总量跃升7.15% [15] - 行业进入存量竞争,厂商通过多素材测试寻找爆款 [15] 作品类型与题材分布 - 女频素材占比77.05%,男频占比22.95% [17] - 情感、都市、逆袭三大题材占比达70% [17] - 女频与都市、情感组合为全球爆款公式 [17] - 国内热门题材如系统、科幻、赘婿在海外接受度较低 [17] 本土剧与翻译剧素材投放比例 - 本土剧素材161.6万组,译制剧素材150.6万组 [20] - 6月本土剧投放量超过译制剧,差距仅1.8万组 [21] - 译制技术提升削弱本土剧紧迫性,本土制作供不应求 [21] - Q1假期推动本土剧批量投放,Q2产能矛盾导致供给断层 [21] 各地区投放素材数分布 - 欧美稳居第一梯队,东南亚和拉美为第二梯队 [22] - 投放素材超100万组的国家占12席 [22] - 欧美偏好多样化情感,东南亚偏爱家庭伦理,拉美喜爱逆袭爽文 [22] 重点题材趋势 - 海外创作空间更开放,情感类题材可更大胆 [25] - 东亚偏爱爱豆、总裁,欧美偏好双男主、黑帮等猎奇题材 [25] - 中东/印度偏好长老、宗教家族继承人等人设 [25] 商业模式分析 - IAAP模式短剧APP占比最高且数量扩大 [28] - IAA模式APP占比逐月提升至35% [28] - 部分付费APP增加广告激励模式,免费APP占比提升 [28] 海外热投微短剧及APP排行榜 - TOP20 APP占下载量78%,5款免费APP闯入TOP20 [31] - 头部APP占总收入六成,ReelShort和DramaBox内购收入均超1.8亿美元 [32] - ReelShort(2.26亿美元)和DramaBox(1.84亿美元)合计占TOP20收入45% [33] - FlickReels凭借本土化银发垂类内容闯入收入榜TOP10 [33] - 尾部APP与头部收入差距超10倍,马太效应显著 [33]
“AI大模型+数千创作者”助力微短剧出海
新华日报· 2025-08-04 02:46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自研AI创作平台"北斗智影"提供短剧内容自动识别分析、剪辑建议(如"黄金3秒"和"结尾悬念")及一键剪辑翻译功能 [1] - 公司依托AI生成、智能分发和变现支持技术构建覆盖"创作—分发—变现"的全链路生态 已与多家微短剧内容平台合作 [2] - 平台收录超6万部小说、微短剧和影视剧版权 供创作者安全进行二次创作并一键分发至视频平台 [2] - 平台通过预生成搜索口令或跳转链接追踪创作者推广效果 用户通过对应链接付费后即记录分佣 [2] - 公司现有约70名员工 其中一半为研发人员 主要专注微短剧海外市场推广 [2] - 平台当前拥有约6000名创作者 每人持有1-3个社交平台账号 用户平均日增长近百位 [2] - 网页端平台已上线 未来将开发安卓、iOS移动端APP及适配各电脑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 [2] 行业市场数据 - 2023年中国微短剧投流规模达312亿元 2024年预计约为420亿元 2025年预计接近400亿元 [1] - 行业竞争激烈 制作方通过剪辑精彩片段进行付费推广 引导用户付费解锁剧情或通过广告分成盈利 [1] 发展战略 - 公司本月将赴马来西亚拓展合作 与当地微短剧平台洽谈 复制微短剧出海模式 [3] - 计划教海外创作者使用平台参与剧集推广 并拓展反向业务将东南亚等地区短剧通过二创在中国推广 [3]
如火如荼的微短剧,盈利模式悄然生变
新华日报· 2025-08-04 02:12
市场规模与用户 - 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634亿元,用户规模达6.9亿,覆盖68.4%的网民,受众从年轻人扩展到全年龄段 [1] - 微短剧具有时长短、投资小、创作快、题材灵活多样等特点,延伸出"竖屏经济学" [1] 制作流程与挑战 - 微短剧制作流程包括选题敲定、剧本撰写、拍摄筹备、立项、拍摄、后期制作、投流发行及数据分析 [2] - 剧本打磨耗时3-6周,平均改8-12稿,极端项目改20稿以上,单稿往返周期2-3天 [3] - 竖屏短剧要求1.5-2.5秒一次镜头切换,情绪"钩子"需在3秒内抛出,后期审核返工率高达40% [3] - 头部短剧演员档期紧张,主演一天可收到5本以上剧本,同时在聊项目10部以上 [3] 成本结构 - 早期微短剧成本1万-2万元,现普通剧成本50万元,高配置剧80万-150万元 [4][5] - 例如《柔弱世子妃掀翻全京城》投入超150万,剧本开发占15%,演员费用占40%,制作费占35%,宣发费占10%以上 [5] 盈利模式 - 传统盈利模式包括付费分账、广告分成、流量变现 [5] - 新兴模式包括剧集定制、IP延伸、直播带货联动、文旅合作 [5][6] - 百川短剧采用"流量漏斗+多层变现",收入来源包括用户付费、广告变现、私域沉淀、品牌定制 [6] - 文旅微短剧通过"内容+场景"联动降低创作成本,实现精准导流,如《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全网热度破500万 [6][7] 行业趋势 - 头部平台转向品质化,如红果短剧"果燃计划"投资53部作品,涵盖非遗、公益题材 [8] - 横屏微短剧兴起,容纳更丰富视觉元素,如《平凡警事》总投资400万,由国家一级演员主演 [9] - AI技术应用降低动画制作成本,动漫微短剧可开发虚拟偶像、周边产品 [10] - "剧综联动"模式延伸流量价值,如乡村振兴剧结合助农直播、非遗推广 [10]
城市24小时 | 这个中部省会发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14:21
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 产业规模目标:到2027年培育1-2个全产业链基地、10家以上竞争力企业,市场规模达100亿元 [1] - 融合创新方向:重点开发"微短剧+文旅/普法/非遗"等融合项目,强化AI技术赋能 [1] - 内容质量目标:2027年前推出50部展示郑州城市品牌的精品短剧 [1] - 当前基础:2023年底郑州短剧市场规模23亿元(同比+27.4%),企业820家(同比+29.3%) [2] - 竞争格局:西安占据全国爆款短剧80%份额,拥有600余家短剧公司 [2] 微短剧行业动态 - 全国市场规模:2024年达505亿元(超电影票房),预计2027年856.5亿元(CAGR 19.2%) [1] - 城市布局:北京/杭州/成都等通过政策扶持争夺优质企业资源 [2] - 郑州举措:开展全产业链人才培训,推动"微短剧+文旅"项目开发 [3][5] 其他地区产业政策 - 山东:2027年前建成韧性城市信息平台,形成标准化建设机制 [6] - 长三角:9月起实施科技创新协同立法,覆盖技术共研/平台共建等19项内容 [7] - 宁夏:批复葡萄酒产业2035年规划,构建贺兰山东麓"一带一核三区"空间格局 [9] 能源结构变化 - 湖北光伏装机达4282.82万千瓦(占比32.31%),首次超越水电/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8] - 全国已有15省区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传统电源 [8] 经济数据 - 物流效率:2025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GDP比率降至14%(同比-0.2pct),上半年节约成本超1300亿元 [12] - 广东经济:深圳/广州总量超1.5万亿元,梅州以5.7%增速领跑全省 [13][14][15]
湖南湘江新区以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短剧专业人才汇聚长沙
长沙晚报· 2025-07-31 23:59
行业规模与市场表现 - 微短剧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达505亿元并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 [7] - 行业呈现快节奏、强情节和低成本优势席卷全网成为内容消费新宠与流量高地 [3] - 头部平台累计覆盖人次超10亿、累计充值破10亿元、播放量破千亿 [6] 公司产能与业务模式 - 公司年产短剧高达300至400部几乎实现日更 [6] - 构建从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的全产业链闭环模式 [5] - 从网络文学起家延伸至有声书和微短剧形成高度集约化创作环境 [6] 人才结构与专业背景 - 吸引电影专业硕士、表演系科班生等专业人才加入行业 [3][4][5] - 演员每日拍摄强度达十几二十场连续工作超十小时为行业常态 [4] - 导演团队通过一体化协作压缩沟通成本并为新人提供实操机会 [5] 区域优势与政策支持 - 湘江新区提供天然拍摄场景包含山水、咖啡馆和林荫道等丰富外景资源 [6] - 区域政策包含高新企业认证补贴、软著奖励和工商投诉快速响应机制 [6] - 灵活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国各地专业人才汇聚长沙 [7] 内容战略与行业趋势 - 公司坚决摒弃低俗噱头和狗血套路转向优质内容创作 [6] - 探索将电影化叙事美学融入短剧快节奏的新路径 [5] - 行业从早期野蛮生长阶段进入精品化升级浪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