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姑苏区召开座谈会畅谈古城变化和发展
苏州日报· 2025-07-07 00:41
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 - 姑苏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嘱托推进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 [1] - 苏绣非遗传承人团队通过创作名家书画苏绣精品和开发胸针、挂坠等文创产品实现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 [1] - 桃花坞木版年画、苏扇等非遗传承人及文化企业代表参与座谈会分享实践成果 [3] 城市更新与业态升级 -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实施平江九巷、金城新村等32个街坊改造项目显著提升古城人居环境与空间品质 [2] - 集团计划推进阊门片区、环苏大天赐庄片区等更新项目定位"苏州味""年轻态"打造水巷游、"姑苏夜画"等新消费场景 [2]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累计接待游客3100万人次通过老宅活化、文旅融合策略增强街区活力 [2] 文旅融合与品牌创新 -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集团对标一流景区管理模式在"老宅活化""文商旅融合"领域发力 [2] - 通过创新品牌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景区效率如推出时尚消费体验和数字科技融合场景 [2] - 猫的天空之城、荷言文化等企业参与业态焕新推动"烟火气""科技感"定位落地 [3]
人间福气姑苏聚 且看古今锦绣诗
苏州日报· 2025-07-06 00:34
文化保护与创新 - 苏州实施文化强市"811"计划,通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发掘98件(组)文物实证2500多年建城史 [2] - 苏州考古博物馆以1200件文物构建江南文明时空长廊,元代"至正"纪年陶范与上千件"磨喝乐"泥塑填补窑业遗存空白 [2] - "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利用无人机、三维扫描等技术精准还原古城肌理,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3] 城市更新与商业转型 - 十全街通过"主理人经济"激活2000米历史街巷,以"微更新、渐进式"策略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4] - 32号街坊将保护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形成"古城新居"样本 [5] - 2025年"非遗贺新春"活动吸引1500万人次游客,全网曝光量达17亿次,非遗成为"现象级文化IP" [8] 非遗传承与国际化 - 苏州通过直播、市集等形式活化7项世界级非遗、33个国家级非遗,端午民俗盛会持续举办21届 [7] - "苏绣未来人才创新计划"促成95后绣娘与意大利设计师跨文化合作,推出HelloKitty苏绣仕女装等创新作品 [7] - 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在YouTube单日点击量破万,覆盖全球2.64亿受众 [8]
在创新中狠抓落实丨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 - 昆明市纪委监委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检查组,对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六甲之战"纪念园等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监督检查 [1] - 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巡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及传承人补助发放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后整理清单反馈职能部门并制发工作提示函 [1] - 紧盯文物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审批、资金拨付使用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 [1] 监督体系创新 - 制定《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监督员工作办法(试行)》,聘任15名专家和志愿者担任监督员,构建"收集问题-反馈-督办-回访-整改"的监督闭环 [2] - 举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监督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等内容 [2] - 推动全面排查城市更新改造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动态监测联动工作机制,已完成99个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及备案,新发现1212处历史文化遗产线索 [2] 基层监督实践 - 嵩明县纪委监委运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方式,重点监督文物保护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环节,严查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 [3] - 禄劝县纪委监委构建党风政风监督室统筹、派驻纪检监察组督促、与巡察机构联动"回头看"的文物保护监督工作体系 [3]
文旅融合 一路繁花 ——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6-19 23:27
文旅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 [1] - 河南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河南省与央视网联合打造《沿着中原大遗址走廊寻国宝》大型直播活动,沉浸式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 [2] - 累计55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河南省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4] -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揭牌,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 [4] - 河南日报社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讲好甲骨文故事,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4] 文艺创作与群众文化 - 河南省杂技集团打造大型红色杂技剧《进攻令》,融合传统杂技技艺展现革命历史故事 [5] - 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彰显河南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5] - 2024年全省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达9500万 [6] - 通过"非遗焕新购物月"、"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6]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 河南省启动"青春起航·惠游河南"专项文旅补贴活动,通过"一机游河南"平台吸引游客 [7] - 端午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1511.6万人次、旅游收入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5.3% [7] - 洛阳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演艺精品创新体验模式 [9]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等"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9] - 河南省拥有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6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9]
【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通过验收
陕西日报· 2025-06-15 00:47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与榆林市共同构成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1] - 保护区范围覆盖延安市、榆林市全境25个县(市、区),2012年获批设立实验区[1] - 延安市采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形成"全域覆盖、全链传承、全民参与"的保护格局[1]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延安市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60名[2]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2] - 建成非遗馆15座、革命类纪念馆19座、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2] - 创建传承保护基地22个、非遗工坊37家、传习所100个[2] 文旅融合发展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5年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2] - 近5年累计实施文化旅游项目200多个[2] - 推出186门专题课程、36门现场教学课程和8条红色教学线路,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19.1万人次[2] 乡村振兴成效 - 通过生产性保护助推乡村产业升级,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05元,同比增长7.4%[2] - 5年累计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交流会等93期次,培训学员1.6万人次[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从“抢救修补”到“智能预防”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13 09:2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 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1] - 文物保护工作已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 [1] 西安城墙数字化保护体系 -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 [3] - 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建立"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 [3] - 平台覆盖3000多个监测点位 监测墙体裂缝 水平位移 沉降等关键指标 [3] - 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 24小时监测墙体结构变化 自动触发预警 [3] - 智能识别游客攀爬 长期逗留等异常行为 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3] 数字方舱系统功能 - 集文物保护 文旅运营 应急管理 防汛指挥等功能于一体 [5] - 实现城墙结构健康状态实时监控与损害预测 [5] - 推动保护模式从"修修补补"转向"预防性保护" [5] 隐患排查技术应用 - 完成13 74公里全段隐患排查 采用无人机摄影 激光扫描等技术 [7] - 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发现43处风险隐患 1302处空洞 836处疏松体 [7] - 实现文保无损探测领域重大突破 [7]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人民网· 2025-06-12 06:47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 - 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1] - 活动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组织"全民参与、科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1] - 采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公众生活,将文物保护打造为全民共享的"必修课"[1] 文物保护法普及 - 活动现场发放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及宣传册[1] - 通过数字屏展出"法护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1] - 讲解员讲述文物执法中的本土案例,让法条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指引[1] 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 - 挑战赛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为契机,将普法宣传与"四普"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3] - 竞赛题目覆盖新法核心条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点等[3] - 线上答题通道吸引全国多地公众参与,累计收到有效答卷1598份,其中满分卷109份[3] - 团体竞赛有27支队伍、81名选手参赛,最终皇姑新媒体代表队获一等奖[4]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 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5] - 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32%[5] - 展览采用电子屏幕立体实景呈现方式,对新发现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7] 创新融合活动 - 模拟考古体验让30名公众沉浸式体验陶器修复、纹饰制作[8] - "非遗华服"走秀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8] - 线上平台开启"云考古",推出《行走沈阳》等三大专栏[8] 全城联动活动 - 沈阳13个区县(市)及文博场馆同步铺开100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0] -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全国首展[10]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启动"翰墨书史 文化护脉"主题活动[11] 公众考古活动季 - 推出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大单元、60余项活动[15] - 活动已开展"公众考古社区示范基地开放日"等专题活动[15] - 未来将举办"实验室考古开放日""考古发掘工地开放日"等活动[15] 公众考古品牌发展 - 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实现从"专业输出"到"全民参与"的蜕变[16] - 活动内容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形式从单向展示演变为沉浸式体验[16] - 活动场地从考古现场扩展到文博场馆,时间从单次活动拓展到持续性活动季[16]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开放
陕西日报· 2025-06-10 22:3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主会场活动在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举行,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同步向公众免费开放 [1] - 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包含六大板块:非遗体验中心开馆、非遗传承人才艺展演、非遗文创市集、传统手工技艺展等 [1] - 活动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科技赋能非遗保护,展现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1]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 - 中心位于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二楼,面积4700平方米,分为展陈板块和功能板块两大区域 [1] - 展陈板块展示陕西十大门类近2000件非遗展品,集中呈现代表性非遗项目 [1] - 功能板块集非遗活态传承、创新转化、教育普及于一体,展现陕西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成果 [1] - 中心作为省级重点文化工程,是陕西非遗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和宣传展示的新窗口 [1] 非遗保护与创新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陕西全省将开展1151项活动,促进群众互动体验非遗文化 [2] -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将建立非遗品牌共创中心,挖掘非遗文化精髓,通过"非遗+"模式跨界融合 [2] - 计划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
让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8 22:50
四名汇智计划 - 北京市西城区发起的文化遗产保护计划,以"名城、名业、名人、名景"为核心,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共享平台 [7] - 2017-2025年支持707个项目团队开展超2000场活动,包括讲座、展览、课程、城市探访等形式 [7] - 累计培养近百支持续开展名城保护文化活动的团队,获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未来之星"奖 [7][13] - 采用"常态成员+流动成员"组织架构,理事单位包括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等资源提供方 [13][14] 93号院博物馆 - 由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胡同四合院改造而成,2014年开馆后专注非遗文化展示与体验 [8] - 通过展览、手工活动、沙龙等形式吸引参观者,年接待量未披露但强调"公益开放"属性 [8][9] - 推出"街区即博物馆"计划,将大栅栏历史建筑群视为开放式博物馆展厅(如93号院为非遗传习所,同仁堂为中医药展厅) [9] - 面临民办小微博物馆经营压力,2022年起接受四名汇智计划支持 [10] 走读北京项目 - 张传玖2015年发起的文化公益活动,累计组织近300场故宫、天坛等古迹讲解 [11] - 强调"三不讲"原则(不讲迷信/野史/夸大),注重青少年研学教育 [12] - 连续多年入选四名汇智计划,获得场地资金支持,带动更多人参与古都文化保护 [11][12] 天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 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天桥·艺巢计划"推进腾退空间改造,形成小微艺术馆群 [14][15] - 与建筑师车飞团队合作完成储子营36号、赵锥子8890号等多个院落有机更新项目 [14] - 打造"艺术馆+展示"、"工作室+商业"的共生生态,开发留学路等特色主题街区 [15]
镜观·回响|海南:用文化激活发展深层动能
新华社· 2025-06-07 07:08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已传承3000多年[7] - 海南黎锦元素服装亮相法国巴黎2025春夏时装新品发布会[9] - 琼剧通过"琼剧进校园"活动和传承基地建设实现创新发展,2024年举办"琼韵荟"琼剧精品艺术进社区展演[10] - 五指山民族时装"村秀"将黎族苗族传统服饰与时尚元素结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19] 农旅融合发展 - 儋州市嘉禾共享农庄打造热带田园综合体,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14] -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开发海上渔排民宿特色旅游资源[16] - 五指山椰仙茶园将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18] - 琼海市以"旅游+"模式推动蔡家宅等侨乡民居与农业文化旅游业态融合[21] 红色与海洋文化开发 - 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通过重新布展和活动组织吸引大量游客[23] - 海南疍家博物馆以展演融合方式传播疍家文化,提供丰富文化产品[25] - 三亚亚特兰蒂斯持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速构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25] 旅游消费数据 - 2024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超9720万人次(同比+8%),旅游总花费超2040亿元(同比+12.5%),入境游客超110万人次(同比+11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