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创产品

搜索文档
金秋促消费持续上“新” 市场活力倍增
证券日报· 2025-09-16 16:10
活动概况 - 2025年"3.15金秋购物节"公益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31天 覆盖中秋和国庆两大黄金消费期 线上活动从9月15日开始 线下活动由地方消协组织监督下经营者自主开展[1] - 首届活动于2024年9月举办 为期6天 共有26个副省级以上消协组织和9家大型企业参与 活动期间惠及消费者约1.41亿人 拉动消费金额累计75.38亿元[1] 活动升级 - 今年活动进一步拓展时空范围和业态领域 旨在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和激发市场活力[2] - 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活力大湾区快乐金秋购"特色专场 适应三地消费融合趋势[2] - 浙江省以"树'六好'特色享满意消费"为主题 通过店堂市集、专场特色、电商直播和门店促销等形式推出地方风味活动[2] 产业特色挖掘 - 农产品资源丰富地区组织特色农产品展销 通过现场品鉴和直播带货形式拉动农产品消费[3] - 文化底蕴深厚城市举办非遗文创市集 展示剪纸刺绣陶瓷等手工艺品并设置手工体验区促进文创消费[3] - 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套餐 搭配酒店餐饮优惠吸引游客[3] - 工业发达城市围绕优势工业产品开展专项促销 展示先进制造实力并提供专属折扣[3] 经济影响 - 购物节活动可在短期内积聚人气 释放消费需求并带动商品服务销售[2] - 推动企业生产经营与产业链协同 促进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和加强品牌建设[2] - 创造就业岗位 形成就业收入消费的良性循环[2] 未来发展重点 - 政府需优化消费补贴和完善消费基础设施[3] - 企业应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 培育绿色消费和直播电商等新业态[3] - 加强市场监管与消费者教育 维护消费者权益并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3]
第四届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景区消费升级论坛在辽宁喀左举行
新华网· 2025-09-15 01:53
新华网沈阳9月13日电 9月13日,第四届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景区消费升级论坛暨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第三届二次 理事会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举行。活动吸引了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景 区及头部企业负责人,就景区消费升级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活动,以"文旅无界 消费有为"为主题,围绕"趋势洞察——把握行业变革的底层逻辑和趋势变化""政策解 读——从'十五五'旅游规划看景区焕新发展""新质度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及高质量发展""锻造文旅消费高 质量发展新图谱"等四个方面分享见解,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论坛上,行业专家还围绕"发挥主题乐园溢出和带动效应,推动城市消费升级赋能""全民体娱——聚焦'体育 IP+场景化旅游'和体旅融合的可持续生态""无边创新——研究旅游景区持续生长的活态引擎和成长路径""新质时 代——科技赋能文旅和驱动产业重构与文化焕新""城市营销——媒体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打造现象级传播 矩阵"等主题进行发言并开展深入研讨,通过标杆项目案例分析、媒体传播经验分享、科技与文旅融合路径探讨, 为与会嘉宾带来前瞻洞察与实践智慧,助力行业发展。 论坛期间,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第三届 ...
传统节日点燃“甜蜜经济” 文旅融合演绎“中式浪漫”
央视网· 2025-08-30 03:44
文旅行业七夕节庆活动 - 多地景区推出婚姻登记与旅游优惠服务组合 千岛湖景区为新婚夫妇提供酒店住宿折扣 景点游览优惠及专属爱情渡船服务[5] - 成都市开展蓉城喜事活动 6月至年底凭结婚证可享受餐厅 博物馆及景区多项消费优惠 每日婚姻登记预约超2000人[7] - 湖北孝感启动七夕主题消费季 通过非遗展销模式设置七仙巧市等主题板块 融合穿针乞巧民俗体验与雕花剪纸非遗文创[8][10] 文旅消费创新模式 - 辽宁沈阳举办稻田音乐会 结合自然稻浪声与民间小调演奏 打造七夕节自然艺术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场景[11][13] - 千岛湖婚姻登记中心正式运营 将宣誓仪式与景区服务深度绑定 形成婚庆+旅游一体化消费链条[5] - 孝感市采用非遗+展销模式 使传统七夕传说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场景 强化文旅夜经济吸引力[8][10]
第33届广州博览会落幕 累计观展人数超16万人次
广州日报· 2025-08-25 01:54
展会规模与成果 - 第33届广博会意向签约总额达400.81亿元,签订经贸合作项目83个 [2] - 展会吸引观展人数超16万人次,展览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超50% [2][3] - 超4000家商协会及企业参与观展采购,首次与国际发明展同期举办 [4] 展会主题与内容 - 设立新质生产力主题展区、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主题展区、银发经济和医疗与健康主题展区、品质生活主题展区 [2] - 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 [4] - 国际发明展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位嘉宾,展出2000多项中外发明成果 [4] 产业合作与创新 - 签署"百园千企"经济协作框架协议,计划三年内通过技术共享、产能协同、市场互通构建良性循环 [6] - 举办新质生产力新企新品推介会、头部企业"双向赋能"倡议书发布、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会等重要活动 [6] - 集中呈现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4] 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加速政府主导型展会向市场化转型,涵盖创新发明、城市更新、汽车后市场等多元领域 [3] - 通过打通产业链堵点、激活创新要素、链接全球市场,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6] - 未来将持续升级展会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全球经贸合作标杆 [6]
广博会意向签约总额超400亿元
广州日报· 2025-08-25 01:12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赵方圆)昨日,第33届广州博览会(以下简称"广博会")在中国进出口 商品交易会展馆落下帷幕。据统计,展会累计吸引观展人数超16万人次,累计签订经贸合作项目83个, 意向签约总额达400.81亿元。 本届广博会以"双向赋能促循环 新质发明创未来"为主题,通过新质生产力主题展区、"百千万工 程"和乡村振兴主题展区、银发经济和医疗与健康主题展区、品质生活主题展区等展会内容,充分展现 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蓬勃活力。为参展商、采购商,广 大市民带来了一场规模升级、内涵深化、成果丰硕的经贸交流、观感俱佳的展会盛宴。 精美的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鹤涛 摄 广州企业自主研发的工业级四足机器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鹤涛 摄 本届广博会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低 空经济与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呈现了一系列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为推动产 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国际发明展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 位嘉宾参与,展出2000多项中外发明 ...
让文化传承成为非遗消费的核心价值
消费日报网· 2025-07-11 03:18
非遗传播现状 - 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门类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进入百姓生活 [1] - 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沦为消费符号,传播核心偏离文化内涵传承 [1] - 部分景区将非遗技艺简化为流水线式手工制作,游客仅付费完成"非遗作品"而忽视文化价值 [1] - 某些非遗文创产品过度追求市场热度,随意篡改传统元素,消解文化独特性 [1] 非遗文化价值 - 非遗承载特定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先辈智慧与精神的结晶 [2] - 京剧程式化表演和昆曲水磨唱腔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精神和审美哲学 [2] - 剪纸艺术纹样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吉祥寓意 [2] - 故宫博物院通过展览、讲座和纪录片等形式传播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 [2] 非遗传播策略 - 相关机构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非遗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3] - 设立非遗文化研究专项资金,支持系统性挖掘和整理非遗项目 [3] - 非遗传承人需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 [3] - 高校可组织非遗调研和文化传播实践活动,企业可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 [3] 非遗传播意义 - 非遗传播意义超越"网红效应"催生的单纯消费,核心在于文化传承 [4] - 当非遗文化魅力深入人心,消费将成为文化传播的副产品 [4]
武昌古城: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长江日报· 2025-07-11 00:29
古城保护与更新 - 武昌古城保护与复兴工作自2008年启动,涵盖7.7平方公里区域,包含83处文物建筑,采用"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改造 [3][6] - 斗级营街区历经两年多保护性修缮,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近半为保留并修缮的历史建筑,拆除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层建筑以保护"黄鹤楼视线" [3] -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延展1200米,包含27处文物建筑,2024年春完成三期改造,52处百年历史建筑全部升级 [3][6] 建筑修缮技术 - 瑞典教区旧址改造面临原始图纸缺失问题,团队赴瑞典皇家图书馆查阅文献,运用数字修缮、三维激光扫描及3D打印技术还原建筑 [4][5] - 徐荣廷公馆为99年历史西式建筑,修缮后引入国风旗袍店和影像博物馆,实现"保护+文化+商业"的活化模式 [7] 文旅商业发展 - 斗级营一期非标准化商业占比达60%,引入"小宋唱片"、漫咖啡花园主题餐厅等特色业态,二期将引入星巴克非遗文创主题店及450人剧场 [7] - 昙华林文艺小镇文化业态占比60%,形成山顶酒吧、烧烤等多元消费场景,实现中国风、西洋味与烟火气交融 [10] - 青龙巷1年内聚集170多家武汉美食和特色文创店,日均客流量显著提升 [11] 创新创业生态 - 昙华林吸引年轻创业者开设武汉首批原创网红小店,如"大水的店"咖啡厅和"苕了又苕"冰烤红薯店,形成创业集群效应 [11][12] - 新生代艺术家和创业者融入古城生活,通过摄影、文创等方式记录古城变迁,带动街区活力 [12] 经济效益 - 2024年武昌区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武汉中心城区首位 [13] - 武昌区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构建"一城三带一谷"文旅格局,推动经济向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 [13]
陆晓芳:非遗保护传承要做好三个坚持
经济日报· 2025-06-25 00: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和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 [1] - 非遗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反映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1] - 非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 [1] - 非遗技艺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1] 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理念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2][3] - 搭建多元共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3] - 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 [3] - 注重非遗与人民生活的融合,通过节庆活动、文创产品等方式提升文化认同 [3] 非遗的守正创新 - 非遗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和创新性特征,需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 [4][5] - 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 [5] - 促进文旅融合与生态整体性保护,将非遗嵌入地域文化生态链 [5] - 注重非遗教育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 [5]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 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6]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7] - 3D扫描、AI修复等技术可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 [7] - VR、AR和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受众 [7] - 区块链技术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7] - 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实现个性化定制 [7] - 数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宽非遗传播和商业化路径 [7]
县乡消费“焕新”记 一日游变深度游
央视新闻· 2025-06-22 06:25
县乡消费增长 - 今年前5个月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4%,增速比城区高0.6个百分点 [1] - 县乡消费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38.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9] - 文旅"新三样"(古建活化、非遗体验、前沿科技)推动消费升级,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 [1][9] 古建活化带动文旅 - 福建南靖县活化利用土楼资源,改造为住宿与民俗体验空间,吸引游客体验本地文化 [1][3] - 南靖土楼1-5月游客接待量超264万人次,门票收入同比增长8.6% [3] - 土楼新增激光投影、夯土彩绘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游客吸引力 [3] 非遗体验成为流量密码 - 山东莱阳姜疃镇非遗研学基地每周举办主题活动,展示剪纸、花饽饽、鲁绣等非遗产品 [3] - 游客可参与非遗制作并购买文创产品,如剪纸折扇等 [5] - 非遗体验带动周边消费,如餐饮、住宿等 [7] 科技消费新场景 - 湖南长沙县金井镇引入大型天文望远镜,吸引天文迷游客 [5] - 科技体验串联采茶、茶艺、露营等消费链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两日游 [7] - 天文台开业后周边餐馆夜宵生意显著增长 [7] 乡村体育赛事创新 - "村超""村BA"等赛事带动文体旅融合,福建东山岛复兴捶球运动,吸引游客体验 [9][11] - 贵州兴义市21公里赛道串联景点,推动住宿业入住率增长60%,累计旅游收入2.3亿元 [13] - 浙江长兴县山地自行车赛带动农产品销售,吊瓜子、笋干销量同比增长20.8% [15][17] 文旅专线促进城乡消费 - 河南郑州开通消费定制专线,串联16个美食地标,服务旅客360万人次 [19][21] - 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动车组推出烤肉专线,激活跨城消费 [23][25] - 文旅专线推动城乡消费双向互动,前5月旅游咨询、交通出行、文体休闲类零售额均两位数增长 [27]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开放
陕西日报· 2025-06-10 22:3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主会场活动在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举行,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同步向公众免费开放 [1] - 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包含六大板块:非遗体验中心开馆、非遗传承人才艺展演、非遗文创市集、传统手工技艺展等 [1] - 活动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科技赋能非遗保护,展现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1]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 - 中心位于省文化馆曲江馆区二楼,面积4700平方米,分为展陈板块和功能板块两大区域 [1] - 展陈板块展示陕西十大门类近2000件非遗展品,集中呈现代表性非遗项目 [1] - 功能板块集非遗活态传承、创新转化、教育普及于一体,展现陕西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成果 [1] - 中心作为省级重点文化工程,是陕西非遗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和宣传展示的新窗口 [1] 非遗保护与创新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陕西全省将开展1151项活动,促进群众互动体验非遗文化 [2] - 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将建立非遗品牌共创中心,挖掘非遗文化精髓,通过"非遗+"模式跨界融合 [2] - 计划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