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搜索文档
甘肃通渭:擘画“四大名片”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中国发展网· 2025-08-20 06:28
文旅产业发展战略 - 以四大文旅名片(书画艺术、温泉康养、红色文化、耕读传统)为核心引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1] - 深化四大名片融合工程 打造书画文创和温泉康养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8] 书画艺术产业生态 - 拥有1.2万人的书画创作群体和280万件民间书画收藏量 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 [2] - 文房四宝交易规模占西北市场60%以上 培育30余家文创企业开发百余种衍生品年产值达5000万元 [2] - 建成12个国家级书画培训基地汇聚800余家画廊 每年举办艺术节吸引千余名艺术家 [2] - 2025年正式上线数字书画交易平台推动传统艺术与科技融合 [1][2] 温泉康养产业建设 - 温泉日涌量6000吨水温53℃ 氟离子含量达8.7mg/L对皮肤病关节炎有效率超过85% [3] - 2025年3月启动总投资18亿元温泉康养综合体 融合温泉游乐+中医养生+书画文创三大业态 [1][3] - 建设西北首座温泉博物馆 重现明代"温泉冬涨"盛景 [3] - 设计"品书画+泡温泉+游乡村"复合型旅游线路 推动温泉经济成为县域增长新引擎 [3] 红色文化旅游体系 - 拥有3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4] - 以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为核心构建全域红色教育网络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红军宣传标语门板"具重要历史价值 [4] - 创新红色+研学+文旅融合模式 推出"如意甘肃'研'途乡遇"主题线路 [4] - 2025年启动革命遗址景区升级工程 建设长征步道和情景剧场等项目 [4] 乡土文化传承发展 - 耕读传家传统融入血脉 村落间"耕读第""清平居"门匾彰显昼耕夜读文化传承 [6][7] - 刚强兄弟五十余年植树400亩打造黄土旱塬"小江南" 同步开展书画雕刻艺术创作 [7] - 将质朴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守护乡愁文化底蕴 [7]
【咸阳】举办非遗剪纸创作大赛
陕西日报· 2025-08-20 00:25
非遗保护与传承 - 咸阳市"美丽乡村 幸福家园"剪纸创作大赛决赛在旬邑县落幕 大赛自5月启动以来产生200多幅优秀作品 包括旬邑彩贴剪纸和单色剪纸 [1] - 20多名来自7个县(市、区)的选手参与决赛 作品紧扣主题展现咸阳乡村美景和群众幸福生活 [1] - 咸阳市以特色项目和创新传承为路径 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旬邑彩贴剪纸因参与人数多、作品多样、群众热爱度高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大赛是咸阳非遗保护成果的缩影 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开展交流活动、挖掘传统技艺和推动创新发展 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 [1] - 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表示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赋能作用 助力书写"美丽乡村 幸福家园"生动篇章 [1]
第四届“杭州宣文卫体工匠”认定发布活动举行
杭州日报· 2025-08-19 03:08
活动概况 - 杭州市宣文卫工会于8月18日举行第四届"杭州宣文卫体工匠"认定发布活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1] - 活动通过访谈对话、情景朗诵等形式展现工匠精神,分为"匠·砺新""心·至诚""梦·致远"三大篇章 [1] - 现场举行名师带高徒签约仪式和"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深化"思政+劳模工匠"双轮驱动模式 [2] 获奖人员 - 凌佳佳等30位来自宣文卫体系统的优秀工作者被认定为第四届"杭州宣文卫体工匠" [1] - 获奖者包括临床实践创新攻克疑难病症的医疗人员、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文艺工作者、专注体育训练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体育从业者 [1] - 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金牌教练"沈瑾获得荣誉,分享其在蹦床领域取得突破性成绩及全民健身事业理念 [2] 行业影响 - 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展现科技赋能中技艺迭代的创新精神 [1] - 通过树立30位行业标杆,推动职工以榜样为镜焕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 [1][2] - 劳模精神与思政成果共融成为杭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1][2]
经济日报:22万名人才的到来对香港来说意味着什么?
经济日报· 2025-08-17 00:33
香港人才引进战略成效 人才引进规模 - 自2022年底推出"抢人才"战略至2024年7月,香港共收到约51万宗人才入境申请,其中约34万宗获批,超过22万名人才已抵港 [1] - "高才通计划"下,截至2024年6月底已有超过10万名"受养人"(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随人才抵港 [2] 人口结构优化 - 22万名人才抵港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香港2046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36%(每3人中1人为银发族) [2] - 人才及其受养人优化了香港人口结构,使整体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 经济带动效应 - "高才通计划"A类人才要求申请前一年收入达250万港元以上,科技人才计划引进者月薪均超2万港元 [3] - 2022年12月至2025年6月,香港私人住宅租金指数上升超10%,主要受引进人才消费力支撑 [3] - 2022年以来香港引进84家前沿科技重点企业,预计投资额达500亿港元 [3] 产业升级强化 - 引进人才集中在金融、创新科技、商贸、法律服务、文化艺术等支柱或新兴产业 [3] - 2024年香港境外母公司驻港公司达9960家,同比增加约10%,人才引进满足新企业用人需求 [3] 国际化特征 - 人才来源覆盖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内地引进人才中多数具海外教育背景 [4] - 人才引进未降低香港国际化程度,反而增强开放性和产业想象力 [4]
二十二万人才的红利
经济日报· 2025-08-16 21:50
人才引进规模 - 香港自2022年底推出人才引进战略至2024年7月底共收到约51万宗申请 其中约34万宗获批 超过22万名人才已抵港 [1] - 通过"高才通计划"截至2024年6月底已有超过10万名受养人抵港 [1] 人口结构影响 - 22万名人才弥补人口自然减少 使香港整体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1] - 人才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可申请受养人身份入港 优化人口结构 [1] - 香港2046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预计达36% 每3人中有1名老年人 [1] 经济贡献 - "高才通计划"A类人才要求前一年收入达250万港元或等值外币 [2] - 2024年上半年科技人才计划引进人才月薪均超过2万港元 [2] - 2022年12月至2025年6月私人住宅租金指数上升超10% [2] 产业赋能 - 引进人才分布在金融 创新及资讯科技 商贸 法律服务 文化艺术等支柱产业 [2] - 2022年以来引进84家前沿科技重点企业 预计投资额达500亿港元 [2] - 2024年境外母公司驻港公司达9960家 同比增长约10% [2] 国际化特征 - 人才来源地包括美国 新加坡 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多国 [3] - 内地引进人才中多数具备海外教育背景 [3]
“八桂民俗盛典·刘三姐小传人”文艺展演在邕举行
广西日报· 2025-08-13 01:39
据悉,"八桂民俗盛典·刘三姐小传人"展评活动自2022年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区各地学校的积极响 应,每年参与人数逾千人,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已授予"刘三姐星级小传人"逾5000人。(秦雯) 传承三姐文化,培育山歌之星。8月10日,2025"八桂民俗盛典·刘三姐小传人"文艺展演在南宁举 行,全区各地的38支队伍同台竞技,来自壮、汉、瑶、苗等多个民族的200多位"刘三姐小传人"倾情献 唱,推动广西山歌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2025"八桂民俗盛典·刘三姐小传人"展评活动由自治区文联主办,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群众 艺术馆、广西山歌学会承办。活动自今年3月下旬启动,从118个征稿视频中,评选出了38个节目入围现 场展演。舞台上,来自全区各地的小"刘三姐"和小"阿牛哥"们,动情地唱响家乡歌谣。《知识抵万金》 《唱首山歌敬杯茶》《铃鼓村歌》《大新诗蕾真好听》《摇滚山歌哩来咯》……现场数百名观众与线上 观众一同感受广西山歌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新一代山歌传承人的风采。 ...
退税“及时雨”为企业发展添动力
新华网· 2025-08-12 06:26
政策进展 - 截至6月9日全国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超2万亿元 [1] - 4月1日至6月9日新增14250亿元退税款到账 叠加一季度老政策累计达15483亿元退税款 规模超去年全年两倍 [2] - 1至4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2440亿元 其中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减税335亿元 "六税两费"政策减税降费476亿元 [2] - 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政策累计缓缴税费4289亿元 [3] 受益主体分布 - 小微企业获得退税7039亿元 占比49.4% 覆盖94.9%纳税人 [4] - 中型企业获得退税3412亿元 占比23.9% 覆盖4.4%纳税人 [4] - 制造业等六个行业获得退税7736亿元 户均退税115.2万元 [4] - 东部地区因经济体量较大 获得退税7391亿元 [5] 政策成效 - 5月份享受退税企业采购支出同比增长10.9% 较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 较无退税企业高7.5个百分点 [6] - 5月份退税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6% 较一季度加快5.2个百分点 较无退税企业高9.6个百分点 [6] - 小微企业退税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7% 较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 较无退税企业高17.8个百分点 [7] - 81.4万户困难行业企业获退税2593亿元 5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 较一季度加快6.9个百分点 较无退税企业高14.3个百分点 [7]
880亿“夜经济”密码:星级外摆40分钟售罄 美术馆夜展爆满
新京报· 2025-08-09 08:57
五星级酒店下沉式发展 - 上海金陵紫金山大酒店在酒店后门设置外摆摊位售卖家常菜,如15元红烧大排、蒜香牛蛙等,菜品40分钟内售罄 [1][2] - 外摆摊位采用"五星级品质+地摊式价格"策略,排队市民达50米长,消费者称赞性价比高 [1][2][3] - 酒店餐饮部销量同比略有增长,外摆业务主要服务于品牌宣传和便民需求,整体收入变化不大 [3] 夜经济发展现状 - 上海夜间消费总额达880.09亿元,同比增长3.3%,42家文化场馆参与夜间开放,同比增长35% [4] - 文化场馆推出夜间活动,如浦东美术馆延长闭馆至22点,上海博物馆推出"青铜器夜话"沉浸式讲解 [4] - 夜经济呈现"全域化"特征,久事公交集团推出"夜上海公交专线",串联12个夜间消费地标 [4][5] 夜经济未来趋势 - 2025年上海夜间消费服务类占比预计提升至43%,消费时段从"19-22点"向"22点后"延伸 [5] - 非中心城区夜间客流同比增长28%,夜经济从"网红打卡"转向"日常刚需" [5] - 2025年"夜上海"国际消费季联合500余家企业推出130项特色活动,设立夜间经济专项资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