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音频

搜索文档
腾讯音乐买了喜马拉雅,谁赚了?谁亏了?
36氪· 2025-06-11 11:23
并购交易核心信息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的A类普通股及创始股东分批获得不超过0.37%的A类普通股全资收购喜马拉雅 总交易成本约28.4亿美元(按腾讯音乐284亿美元估值计算股权价值15.82亿美元)[1] - 交易公布后腾讯音乐美股盘前大涨8% 采用现金+股票混合支付方式可减轻现金流压力(腾讯音乐2025Q1现金及等价物为51.9亿美元)[1][8] - 该价格较喜马拉雅2021年E4轮融资43.45亿美元投后估值缩量35% 较2021年IPO传闻的50亿美元估值缩量43% 较创始人曾期待的100亿美元估值缩量72%[2][7] 喜马拉雅经营状况 - 公司成立12年完成12轮融资累计近百亿元 但2018-2021年连续四年净亏损分别达7.56亿/7.48亿/5.39亿/7.59亿元 2023年通过裁员降本首次盈利(收入分成成本降4.1% 雇员福利降1.4%)[3][4] - 营收增速从2021年43.7%骤降至2023年1.7% MAU达3亿占移动端在线音频总时长60% 拥有4.88亿条音频覆盖459个品类[4][10] - 商业化依赖单一订阅模式(2021年占总收入51.1%) 教育业务受双减政策影响 AI战略落地受阻[15] 腾讯音乐战略动机 - 公司2025Q1毛利率提升至44.1% 调整后净利润22.3亿元同比增22.8% 但面临字节跳动汽水音乐竞争威胁 需巩固音频领域地位[5][6] - 此前通过酷我畅听与懒人听书合并投入长音频(耗资27亿元) 但2021年末MAU仅1.5亿远低于喜马拉雅2.68亿[5] - 收购可整合喜马拉雅在车载场景优势(合作95%汽车品牌)及UGC生态 形成音乐-长音频-直播闭环[10][13] 行业竞争格局 - 网络音频行业用户规模3.35亿远低于短视频/长视频/直播(均超7亿) 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2020年58分钟降至25分钟[15] - 字节跳动通过番茄畅听切入音频市场 已复制其在网络文学领域的成功路径[6] - 行业代表企业荔枝FM股价从峰值167.5美元跌至1.78美元 反映行业整体盈利困境[14] 交易后续影响 - 需通过反垄断审查 腾讯音乐曾因2017年合并中国音乐集团被处罚 被要求终止三大唱片独家版权[11][12] - 喜马拉雅承诺保持品牌独立运营 但腾讯过往收购案例显示后续可能进行人事与业务调整[13] - 战略意义大于财务收益 短期或拖累腾讯音乐报表 长期看用户价值整合空间[9][16]
喜马拉雅“上岸”,应该感谢字节
虎嗅APP· 2025-06-11 10:39
核心观点 -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拟以28.47亿美元(204.6亿元人民币)收购喜马拉雅,交易结构为12.6亿美元现金+15.87亿美元股权,收购完成后喜马拉雅将保持独立运营[3] - 喜马拉雅曾四次IPO折戟,估值从峰值43亿美元降至28.47亿美元,主要因市场逻辑转向盈利能力和字节系竞争压力[3][4] - 音频行业竞争格局从双强(TME+喜马拉雅)演变为三足鼎立(加入番茄畅听),行业MAU总量约3亿但喜马拉雅MAU已达3.03亿,市场趋于饱和[12][15] - 喜马拉雅2023年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37.3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标志行业从烧钱扩张转向盈利导向[10] 交易分析 - 交易背景:腾讯2021年曾接近收购喜马拉雅但因创始人分歧告吹,随后TME通过27亿元收购懒人听书构建音频矩阵[6] - 战略价值:TME可完善音频全产业链布局,实现音乐与音频融合;同时防御字节系在音频领域的扩张[12] - 交易催化剂:字节系番茄畅听异军突起,2021-2023年抢夺喜马拉雅广告收入(从14.88亿元降至14.23亿元)[7][8] 财务表现 - 营收增速持续放缓: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8.57/60.61/61.63亿元,增速从43.7%降至1.7%[9] - 历史亏损严重:2018-2022年累计亏损31.66亿元,2023年扭亏为盈[8][10] - 收入结构:会员订阅+广告为主(2023年广告占比23.1%),直播业务逐步崛起但占比仍低[16][17] 竞争格局 - 字节系威胁:番茄畅听凭借抖音流量和算法优势,MAU已近1亿,支持阅读/听书场景切换的差异化功能[12] - 用户指标下滑:2021-2023年付费率从12.9%降至11.9%,日均收听时长从144分钟降至130分钟[21] - 播客布局滞后:虽2020年开辟播客频道但2023年才重点发展,错过小宇宙等新兴平台崛起窗口期[17][18] 管理问题 - 治理结构缺陷:联合创始人分权导致战略摇摆,2021年因收购分歧导致CFO离职[6][22] - 商业化压力:CEO余建军开始直管部分商业化工作,反映经营压力加剧[17] - 战略失误:早期过度追求估值(曾期望100亿美元),忽视商业模式创新和内容护城河建设[3][16]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音频市场该如何迎接市场变局
齐鲁晚报网· 2025-06-11 10:35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交易细节 - 腾讯音乐以现金1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6亿元)及股权组合全面收购喜马拉雅 [1] - 喜马拉雅将保持品牌独立运营、核心管理团队不变、战略方向不变 [1] - 交易标志着喜马拉雅结束四次上市尝试,成为腾讯音乐长音频战略的重要补充 [1] 收购战略背景 - 腾讯音乐2020年进军长音频领域,2021年27亿元收购懒人听书并整合为"懒人畅听",但未能撼动喜马拉雅地位 [2] - 2024年四季度腾讯音乐月活用户流失2000万,急需流量补充 [2] - 喜马拉雅拥有3.03亿月活用户(占中国在线音频25%份额)及520万本有声书(覆盖99%互联网热读书目) [3] 行业竞争格局 - 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合计占据中国音乐平台近90%市场份额 [2] - 字节跳动"番茄畅听+汽水音乐"月活超5000万,但较腾讯系产品(酷狗2.3亿、QQ音乐1.96亿、酷我1.27亿)差距显著 [4][6] - 汽水音乐活跃渗透率TGI为164.89,低于网易云音乐(210.62) [7] 用户行为变化 - 中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3.35亿,同比下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2020年58分钟降至25分钟 [8] - 00后/90后偏好网易云音乐、猫耳FM,70后/60后更倾向酷我音乐、番茄畅听 [6] - 腾讯音乐旗下酷狗音乐凭借下沉市场优势及版权储备保持2.3亿月活领先地位 [6] 生态协同效应 - 并购补全腾讯"音乐+有声书+播客+车载音频"全场景布局,直接对抗字节跳动音频矩阵 [3] - 喜马拉雅230位知识IP原创内容库强化腾讯音乐内容壁垒 [3] - 行业专家认为收购是喜马拉雅在短视频冲击下的最优解,避免独立上市估值压力 [3]
喜马拉雅200亿卖身腾讯音乐,已是最好的结局
36氪· 2025-06-11 09:43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交易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不超过5.1986%股权+0.37%激励股权收购喜马拉雅,总成本约29亿美元(200亿元人民币)[4] - 交易需通过反垄断审查,创始团队将留任并探索业务整合[4][6] - 实际收购价接近4月传闻的24亿美元,2022年双方曾接触未果[7] 喜马拉雅经营状况 - 2018-2022年累计亏损31.66亿元,2023年首次盈利2.24亿元(主要通过裁员降本实现)[8][9] - 2021-2023年营收增速从43.7%骤降至1.7%,订阅收入增速从49%降至3.49%[10] - 曾四次IPO未果,2021年上市估值50亿美元,创始人曾期待100亿美元估值[8][11] 行业竞争格局 - 2016-2020年在线音频市场规模从25.4亿增至272.4亿,年复合增长率69.5%[8] - 腾讯音乐2020年推出"酷我畅听"挑战喜马拉雅,挖角头部主播致营销费用激增[12] - 字节跳动番茄畅听通过免费策略快速崛起,加剧行业竞争[12] 交易战略价值 - 腾讯音乐直接获取喜马拉雅3亿月活用户,补足播客/有声书/知识付费生态[13] - 避免从零培养用户的高成本,应对短视频平台对音频市场的挤压[13]
云姨夜话|“耳朵经济”迎新“声”,腾讯音乐喜马拉雅走到这一步
齐鲁晚报· 2025-06-11 08:44
行业概况 - 中文播客听众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5亿人 [2] - 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1236亿元 2028年突破51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9.3% [2] - 音频行业满足开车 跑步 做家务等移动场景的信息导入需求 具有伴随式特点 [2]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 - 腾讯音乐拟收购喜马拉雅100%股权 已签订并购协议及计划 [2][3] - 收购背景为喜马拉雅多次冲刺上市未果 [2] - 腾讯音乐此举显示在线娱乐领域用户流量深度聚合 数字内容生态重构 [2] 喜马拉雅经营状况 - 收入来源包括订阅 广告 直播和其他创新产品 订阅收入为支柱业务 [3] - 市场份额达70%以上 但用户规模导致流量和营销费用居高不下 [3] - 员工总数从2021年4342人减少至2023年2627人 降幅39% [3] - 曾尝试发展播客业务但推进不顺利 调整亲子业务和教育直播业务 [3] 行业竞争格局 - 字节跳动2020年推出番茄畅听 腾讯2021年合并酷我畅听和懒人听书 [3] - 网易云音乐增加有声书和播客入口 B站收购猫耳FM [3] - 荔枝2020年市值缩水60% 后更改为新股票代码SOGP [3] 金融机构布局音频领域 - 超20家公募基金在喜马拉雅等平台开设播客栏目 [4] - 金融机构打造专属IP如泰客Talk 泰度Voice等 投入已超越试水阶段 [4] - 播客提供深度沟通场景 有助于讲解专业复杂的投资问题 [4] 行业动态 - 荔枝App独家上线《国家宝藏 你好历史》音频节目 [4] - 腾讯2023年关闭运营8年的企鹅FM [4] - 蜻蜓FM近期陷入扣费风波 [5]
腾讯音乐豪掷205亿“收编”喜马拉雅!音频江湖要变天?
金融界· 2025-06-11 07:54
交易概述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及不超过5.5686%股权(价值约16亿美元)全资收购喜马拉雅,总对价约28.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5亿元)[2][3][4] - 交易包含业务重组条款,需满足监管审批等交割条件[2] - 公告次日腾讯音乐H股股价下跌1.29%[5] 腾讯音乐战略动机 - 核心业务占据国内在线音乐市场70%份额,但2025Q1月活用户5.55亿(同比降4%,环比降0.2%)[6][7] - 收购可补足长音频短板:喜马拉雅拥有3.03亿月活用户、4.88亿条音频内容(总时长36亿分钟)、覆盖459个品类[7][8] - 防御字节跳动竞争:西红柿畅听通过免费模式+抖音导流快速扩张,与喜马拉雅用户重合度高[9] - 构建"音乐+有声书+播客"全生态链,对抗荔枝、蜻蜓等竞品[9] 喜马拉雅经营现状 - 2023年营收61.63亿元(2021-2023年增速从3.5%降至1.7%),经调整净利2.24亿元(2021年亏损7.18亿元)[11] - 扭亏主要靠降本增效:2023年研发/营销开支缩减,员工数从4342人减至2637人[11] - 市场份额25%居行业第一(第二名13%),但估值从43亿美元(2021年)缩水至交易时不足30亿美元[8][12] 协同效应 - 用户互补:喜马拉雅与QQ音乐用户重合率仅9.9%[11] - 可整合腾讯生态流量及娱乐IP资源[12] - 保持喜马拉雅品牌独立运营及核心团队不变[10]
4次上市未果,曾估值300亿,喜马拉雅“卖身”!
格隆汇· 2025-06-11 07:25
交易概况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加约5.57%股权(约15.87亿美元)全资收购喜马拉雅,总对价不到29亿美元(约200亿元人民币)[1] - 交易完成后喜马拉雅将成为腾讯音乐全资附属公司[2] 公司背景与资本历程 - 喜马拉雅创立于2012年,主要股东包括挚信资本(9.94%)、腾讯(5.33%)、泛大西洋投资(4.1%)等机构[4] - 累计完成12轮融资近100亿元,2020年E4轮融资后估值达43亿美元(约312.16亿元)[6] - 曾四次冲击上市未果:2021年撤回美股申请,2021-2024年三次港交所IPO均失败[7]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18-2022年累计亏损31.66亿元,2023年实现净利润37.3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8][9] - 2021-2023年营收从58.57亿元增至61.63亿元,增速从43.7%降至1.7%[10] - 同期月活用户从2.67亿增至3.02亿,增速从8.7%降至3.9%[10] - 2021-2023年员工数减少1705人(裁员比例39.26%)[9] 战略协同与行业影响 - 腾讯音乐2025Q1营收73.6亿元(+8.7%),调整后净利润22.3亿元(+22.8%)[10] - 并购后双方将在内容、技术、商业化方面形成协同,可能重塑音频行业格局[11] - 创始人称并购是应对AI变革的主动选择,承诺保持品牌、产品、团队、战略四不变[12][13]
腾讯音乐并购喜马拉雅,重塑全场景“耳朵经济”
第一财经· 2025-06-11 06:28
并购交易结构 - 腾讯音乐将以12.6亿美元现金+不超过总股数5.1986%的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收购喜马拉雅 [1] - 喜马拉雅创始股东将分批获得不超过总股数0.37%的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 [1] - 交易体现双方对长期利益的考量,将创始团队纳入价值共创体系 [1] 行业竞争格局 - 长音频行业此前陷入"抢主播、砸版权、拼补贴"的无序竞争,并购或推动资源配置优化 [3] - 腾讯音乐懒人畅听与喜马拉雅用户存在重合度,需解决同质化竞争问题 [3] - 字节跳动、快手、B站等平台纷纷加码长音频,赛道竞争白热化 [8] - 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突破5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3% [8] 战略协同效应 - 腾讯音乐长音频内容已提升超级会员续费率,喜马拉雅3.03亿月活用户将带来增量 [4] - 喜马拉雅拥有4.88亿条音频、36亿分钟内容时长,与腾讯音乐形成互补矩阵 [4] - 双方将在AI技术、会员体系、广告变现等领域实现能力互补 [12] - 创作者生态有望通过超级会员体系接入获得更高变现效率 [11] 公司发展里程碑 - 喜马拉雅曾四次IPO未果,此次并购是其关键里程碑 [4][6] - 喜马拉雅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2024年净利润突破5亿元,连续9季度盈利 [6] - 腾讯音乐此前多次布局长音频,包括27亿元收购懒人听书,但企鹅FM已下线 [8] 整合运营策略 - 并购后喜马拉雅将保持品牌、产品、管理团队、战略"四个不变" [9] - 腾讯音乐过往并购案例显示其擅长通过资源协同实现1+1>2效应 [11] - 用户或获得音乐、有声书、播客等"一站式"体验 [12] 行业变革趋势 - 内容行业正经历注意力碎片化、AIGC创作范式迁移、价值认同重构三重转变 [6] - AI将成为跨平台精准分发内容的关键工具,但情感连接仍是核心 [6][12] - 并购被视为长音频赛道从无序竞争走向生态重构的新起点 [12]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VC/PE几家欢喜几家愁:索尼音乐亏近千万美元 Medai Star折价31.4%退出
新浪证券· 2025-06-11 05:44
收购交易细节 -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宣布全面收购喜马拉雅100%股权,交易包括12.6亿美元现金、发行不超过总股本5.5686%的A类普通股以及不超过0.37%的股权激励 [1] - 以腾讯音乐当前市值计算,股权部分价值约15.97亿美元,整体对价约28.57亿美元 [1] - 交易价格较2021年喜马拉雅冲刺美股时的50亿美元估值缩水43%,较2020年E轮融资后的43.45亿美元估值下跌三分之一 [1] 喜马拉雅发展历程 - 公司2012年以UGC音频平台起家,历经12轮股权融资,估值8年内增长1259倍 [1] - 2021年4月首次向美国SEC提交招股书,后因监管政策变化撤回申请 [1] - 2021年9月转向港交所申请上市,因缺乏投资者认购于2022年6月搁浅 [1] - 2024年4月第四次递交招股书后失效,最终未完成IPO [1] 财务状况与运营表现 - 2018-2022年累计经调整净亏损达30.57亿元,2023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2.42亿元,主要依靠裁员降本 [2] - 2021年上半年至2023年,平台运营、内容审核和客服团队人数下降超50%,销售及营销和内容制作团队收缩幅度超40% [2] - 2022-2023年月均活跃用户同比增速分别为8.70%、3.91%,显著低于2019-2021年的双位数增长 [2] - 2023年移动端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约130分钟,较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下降9.72%、8.45% [2] - 2023年月活用户付费率和会员付费率均下滑至11.9%、11.6% [2] 投资方退出情况 - 腾讯音乐28.57亿美元收购价与2020年E-2轮融资估值基本相当 [3] - E-3、E-4轮进入的投资方索尼音乐、松禾资本等机构需折价退出,其中Medai Star International Limited亏损幅度达31.4% [3] 腾讯音乐战略布局 - 收购补齐腾讯音乐在有声书、播客等长音频领域的内容生态短板 [4] - 整合后将形成"QQ音乐+酷狗+酷我+懒人听书+喜马拉雅"的音频生态链,月活用户超5亿 [4]
200亿并购喜马拉雅,腾讯音乐再扩音频市场版图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6-11 03:43
收购交易细节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57%的股权(价值15.8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总对价28.4亿美元(约204亿元人民币)[1] - 交易结构包括现金、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5.1986%)及创始股东分批获得的0.37%股权[1] - 按腾讯音乐284亿美元市值计算,股权部分价值15.8亿美元[1] 喜马拉雅业务概况 - 喜马拉雅是中国最大在线音频平台之一,2023年平均月活用户3.03亿[1] - 按移动端收听时长计市场份额60.5%,按收入计市场份额25%[1] - 收入结构:订阅占比超50%(2021-2023年),广告为第二大来源[2]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61.6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从-7.18亿元改善至2.24亿元[2] 腾讯音乐战略布局 - 腾讯音乐旗下拥有QQ音乐、酷狗音乐等产品,预计占据中国在线音乐市场70%份额[2] - 2024年一季度总收入73.6亿元(同比+8.7%),调整后净利润22.3亿元(同比+22.8%)[3] - 并购后将全面主导国内音频领域[2] 喜马拉雅上市历程 - 2021年4月首次申请美股上市后撤回,后续三次港交所递表均未成功(2021年9月、2022年3月、2024年4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