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产养殖
icon
搜索文档
琼宁两地联手推动水产“南北合作”模式落地 海鲜在宁夏成功“安家”
海南虾苗产业优势 - 海南是全国重要的水产种苗输出地,虾苗是标杆旗帜产品,每年培育虾苗2000亿尾,80%销往省外对虾养殖主产区 [1] - 海南虾苗具有生长快、抗性强、周期短的优势特点,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 [1] - 随着盐碱水虾养殖技术的突破,海南虾苗开始在宁夏、内蒙古等内陆地区寻求销路 [1] 宁夏盐碱地养殖发展 - 宁夏抓住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契机,发展盐碱地海鱼陆养,成功养殖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青蟹等多个海水品种 [2] - 通过建立封闭循环水培养系统、过滤系统、消毒系统等确保水质纯净适宜,并使用加热或冷却设备保持水温稳定 [2] - 宁夏水产品产量连续10年稳定生产,80%水产品销售市场辐射周边6个省区,是西部延展运销和二次批发的中转站 [2] 琼宁水产合作进展 - 海南与宁夏签订5个虾苗订单,涉及对虾苗2500万尾,罗氏沼虾苗5000万尾 [1] - 双方签署科研战略合作协议,授牌共建琼宁虾产业科技成果交流合作中心 [2] - 未来将在虾产业领域联合开展成果转化、市场推广、产研融合、人才培育等相关合作 [2]
青海贵德:“电引擎”为乡村产业添动力
科技日报· 2025-06-04 08:49
乡村振兴产业 - 青海贵德县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包括贡菜加工和冷水鱼养殖,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1] - 皖贡农牧公司在王屯村建成现代化贡菜加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包括智能温控杀青、快速冷却脱水和标准化封装等工序 [1] - 贵德县黄河天峡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全程电气化生产,24万尾冷水鱼在智能化环境中生长 [2] 电力基础设施 - 国网贵德县供电公司2016年对王屯村供电线路改造升级,三社变压器容量增至200千伏安,满足皖贡农牧公司用电需求 [1] - 2022年起国网贵德县供电公司在拉西瓦镇进行电网改造,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0.8千米、0.4千伏线路1.1千米,新增2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台 [2] - 供电公司安排客户经理定期走访企业,确保安全稳定供电 [2] 企业经营与就业带动 - 皖贡农牧公司年销售额达480万元,产品销往甘肃、宁夏、新疆等地 [2] - 皖贡农牧公司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兼职日报酬110-120元,全职150-170元 [2] - 黄河天峡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累计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拉西瓦镇3个村开展冷水鱼养殖 [2] 技术创新与生产优化 - 皖贡农牧公司利用自动化生产线提升贡菜加工效率,包括电动传送带和智能温控设备 [1] - 黄河天峡合作社采用智能化供氧系统,鱼卵一周可孵化成鱼苗,恒氧环境提升养殖效率 [2]
南农晨读丨新丰佛手瓜熟了
南方农村报· 2025-06-04 02:32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 广州加速城中村改造并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整治 [4] - 汕头规划建设风貌示范带 挖掘山海风光及潮汕民居特色资源 [4] - 河源建设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聚焦"土特产"产业开发 [4] - 梅州推动耕地规模经营 构建"良田集中+产业集聚"新格局 [4] - 东莞强调城中村改造需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4] - 中山探索连片改造 促进农文旅融合 [4] - 江门全域打造典型镇 提升重要通道沿线风貌 [4] - 湛江推动科技下乡 助力乡村特色产业 [4] - 茂名强化"美荔天地"运营管理 带动区域城乡融合 [4] 特色农产品产业 - 新丰县1300亩佛手瓜成熟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3] - 始兴县竹加工厂获1000万元银行授信 投产后年产2000万把竹扇 带动300户林农户均增收超4万元 [9] 农业技术创新 - 保鲜专委会研发荔枝新技术 保鲜期延长至45天 成本降低66% [5] 水产养殖行业 - 粤海饲料启动"胜夏行动" 覆盖养殖户10000人次 [11] 民俗文化经济 - 番禺区南村镇龙舟活动吸引外地亲友返乡 强化宗亲纽带与地方文化认同 [7]
第八届小龙虾产业大会将召开,首创全国产区大联动招商推介会
贝壳财经· 2025-06-04 01:40
此外,本届大会首创"全国产区大联动招商推介会",邀请海南、四川、黑龙江、新疆、宁夏等非小龙虾 主产区的水产推广站及企业代表参会,推介当地小龙虾产业,发布当地招商政策,吸引人才、技术、资 金,助推当地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推动小龙虾产业跨区域技术共享。 新京报讯(记者王思炀)6月3日,新京报记者获悉,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江西省永修县农旅协 会主办的2025第八届小龙虾产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新闻发布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宣布大会将于6 月14日在"中国生态小龙虾之乡"永修县举行。本届大会首创"全国产区大联动招商推介会",将邀请多地 非小龙虾主产区的水产推广站及企业代表参会,实现跨区域技术共享。 作为活动主办地,永修县稻虾养殖总面积30万亩,年产量突破4.5万吨,位居江西省首位,是"中国小龙 虾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县"之一。近年来,永修县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稻虾乡里"产业基地项目,打 造"稻虾种养—龙虾交易—精深加工"的产业链。2024年11月,江西省水产品交易市场"江西虾谷"交易物 流中心落地永修县,水产品可16小时直达全国600余个城市配送网点,并计划在2025年6月建成智能化暂 养系统,引进循环水处理 ...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专访:期待不断深化对华经贸合作——访马耳他贸易局首席执行官布蒂吉格
新华社· 2025-06-03 05:48
马耳他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 马耳他与中国贸易关系历史悠久且基础扎实 双方在农业、教育、科研等多个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1] - 马耳他贸易局成立于2015年 致力于帮助马耳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是最重要的目的地市场之一 [1] 马耳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进展 - 2024年马耳他蓝鳍金枪鱼首次出口至中国 标志着两国在水产领域合作的关键一步 [1] - 马耳他正积极推动更多优质水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到中国 同时拓展与中国在水产养殖研究领域的合作 [1] - 马耳他蓝鳍金枪鱼2023年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首次亮相 202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1]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作用 - 进博会为马耳他企业拓展中国市场提供了绝佳平台和机会 马耳他连续多年以国家馆形式参展 [1] - 马耳他贸易局鼓励企业参展 不仅推介产品 还展示马耳他的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 体现两国传统友谊 [1] 共建"一带一路"的影响 - 马耳他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欧盟国家之一 共建"一带一路"提升了全球贸易互联互通水平 [2] - "一带一路"为马耳他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带来了机遇 [2] 未来合作展望 -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马耳他积极致力于在不同层面与中国深化经贸合作 [2]
创新赋能抢占“质”高点
辽宁日报· 2025-06-03 01:23
5月,大连黄渤海两岸,海参采捕船马达的"嗒嗒"声、加工海参生产线的"哗哗"声,以及实验室里 仪器检测海参制品时的"哔哔"声,共同交织成一曲海参产业的奋进乐章。 5月14日,大连正式发布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10项行动计划,将种业提升行动放在首要位置, 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大连海参良种覆盖率逐渐提升到70%至80%以上。 逐"绿"向"智"高效可持续 站在"大连市平岛海域鑫玉龙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标识石碑前,海洋牧场上采捕船来往穿梭的春 季海参丰收景象尽收眼底。 "大连海参"叫响全国,撬动300亿元产业链,靠的不仅是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更是科 技创新驱动下传统产业的焕新蝶变。 近日,在2025大连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教授朱蓓薇提出, 以科技赋能促进大连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多位专家在大会上的演讲,集中展示了大连海参科技创新成 果——突破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推动规模化海参增养殖得以实现;攻克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彻底 解决海参"贮藏难、加工难、食用难"三大行业痛点;培育出我国首个刺参良种,为海参增产增收提供优 良种苗……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荣获科技进步、技术发明等国家 ...
精准溯源擦亮“金”招牌
辽宁日报· 2025-06-03 01:23
"大连海参"作为大连城市名片,承载着消费者的信任与期待。然而,近年来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 下,"大连海参"遭遇假冒产地等行业困扰,证明一根海参是正宗的"大连海参",关乎产业健康长远发 展。 因此,大连全力打响海参品牌保护战,实施精准溯源,赋予"大连海参"数字身份证。消费者只需扫 溯源码,便能一键获取从苗种培育、养殖海域、养殖方式到加工流通的全链条信息,实现"大连海参"来 源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 "确保每一根海参都来自大连原产地""让溯源码成为消费者明明白白的购物码""兢兢业业做好大连 海参产业"……在近日召开的2025大连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40家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企业代表 进行集体宣誓,作出庄严承诺。 每年五六月份,是大连海参春捕季。连日来,记者跟随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专家团队,深入海参育 苗场、养殖区、加工车间,探访"大连海参"如何通过溯源体系建设,擦亮金字招牌,迈向高质量发展新 征程。 构建溯源体系筑牢产业根基 5月15日,走进位于瓦房店市谢屯镇的大连海参产业园,在辽参集团生产车间,生产线正高速运 转,加紧处理从附近海域运来的鲜活海参。企业品控负责人于金魁随手抽出一盒速发海参 ...
3万亿美元“蓝色经济”新机遇!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将在法国举行
第一财经· 2025-06-02 09:20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概况 -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UNOC3)将于2025年6月9日至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主题为"加速行动,动员所有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 [1] - 大会由法国与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旨在推动保护海洋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紧急行动,探索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14(SDG 14)的创新路径 [1] - 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保护海洋对碳汇、生物多样性、蓝色经济及全球民生的重要性 [1] 蓝色经济机遇 - 海洋相关产业提供超过1.5亿个就业岗位,涵盖渔业、水产养殖、航运、旅游、离岸风能及生物技术等领域 [3] - OECD预测到2030年海洋经济价值将超3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规模 [3] - 海洋遗传资源在医药和农业领域潜力巨大,但需国际合作解决资源枯竭、酸化、污染等问题 [3] 配套活动与议程 - "我们是海洋"预热活动包括海洋科学大会、蓝色经济与金融论坛及海平面上升联盟会议 [3] - 蓝色经济与金融论坛将推动可持续投资、科技创新及政策完善,构建多方参与的海洋治理新模式 [4] - 论坛计划成立商业海洋联盟和投资者联盟,聚焦可持续旅游、海运脱碳等领域 [5] 大会核心议题与成果 - 优先推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BBNJ协议生效、动员SDG 14资金支持及强化海洋科学传播 [6] - 议程含10次全体会议和10个行动小组讨论,内容涉及污染治理、渔业管理、生态修复等 [7] - 预计通过《尼斯海洋行动计划》及自愿承诺清单,为全球海洋治理建立科学指导框架 [7]
孙正义,又被骗了
商业洞察· 2025-05-31 09:57
核心观点 - 知名AI独角兽Builder申请破产,成为ChatGPT面世以来全球AI初创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倒闭事件 [1] - 公司估值达15亿美元(约108亿元人民币),曾获软银、微软、卡塔尔投资局等知名机构投资,但实际业务存在严重造假 [1][8] - 公司宣称的人工智能无代码编程实为印度程序员手动编写代码,技术造假被揭露后引发资金链断裂 [11][12] 公司背景 - Builder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为印度连续创业者,早期项目Nivio曾卷入财务纠纷 [4][6] - 公司定位为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声称比传统开发速度提升6倍、成本降低70%,并推出虚拟AI产品经理Natasha作为核心卖点 [6] - 全球员工近千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破产前融资总额超4.5亿美元 [8] 融资历程 - 2018年A轮融资2950万美元,软银DeepCore基金领投,创欧洲A轮融资纪录 [7] - 2021年B轮融资后,2022年C轮融资1亿美元,Insight Partners领投,总融资额达1.95亿美元 [7] - 2023年D轮融资2.5亿美元,卡塔尔投资局QIA领投,估值冲至15亿美元 [8] 财务造假细节 - 公司虚报2024年营收300%(宣称2.2亿美元,实际5500万美元),2023年营收从1.8亿美元缩水至4500万美元 [12] - 中东地区经销商存在合谋虚增收入行为,董事会审计后罢免创始人并注资7500万美元救市 [12] - 破产前账户仅剩500万美元现金,欠亚马逊、微软超1亿美元债务 [13] 行业影响 - 事件暴露AI赛道FOMO(害怕错过)投资心态的隐患,软银愿景基金2024财年因此亏损1150.2亿日元(约56.36亿元人民币) [16][17] - 创始人Duggal曾公开批评AI骗局,但自身公司技术造假形成强烈反差 [14] - 软银近年连续踩坑(如eFishery、IRL等独角兽造假案例),反映激进投资策略的风险 [16]
孙正义,又被骗了
虎嗅APP· 2025-05-30 13:23
核心观点 - 知名AI独角兽Builder申请破产,成为自ChatGPT面世以来全球AI初创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倒闭事件 [1] - 公司估值曾达15亿美元(约108亿元人民币),吸引软银、微软、卡塔尔投资局等知名投资方 [1][7] - 公司宣称的人工智能无代码编程实为印度程序员手动编写代码,存在严重造假行为 [10][11] - 公司通过虚报营收(2024年宣称2.2亿美元实际5500万美元)和夸大客户案例维持高估值 [12] - 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和财务造假曝光导致破产,欠亚马逊、微软超1亿美元 [13] 公司背景 - 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为印度连续创业者,曾创办云计算公司Nivio但陷入争议 [4] - 2016年在英国创立Builder.ai(原Engineer.ai),早于OpenAI布局AI编程领域 [4] - 主打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宣称比传统开发速度快6倍、成本低70% [5] - 2021年推出AI产品经理Natasha引发关注,后被揭露为人工操作 [5][11] 融资历程 - 2018年获2950万美元A轮融资,软银DeepCore基金领投 [6] - 2021年完成B轮融资,2022年C轮融资1亿美元(总融资额1.95亿美元) [6] - 2023年5月获微软战略投资(金额未披露),同年完成2.5亿美元D轮融资 [6][7] - 累计融资超4.5亿美元,估值达15亿美元时员工近千人(主要位于印度) [7] 财务造假细节 - 2024年营收虚报300%(宣称2.2亿实际5500万),2023年营收从1.8亿缩水至4500万 [12] - 中东地区经销商存在虚假转售行为以虚增收入 [12] - 2024年2月董事会发现造假后罢免创始人,注资7500万美元但无力回天 [12][13] - 债权人扣押3700万美元后公司仅剩500万现金,最终申请破产 [13] 行业影响 - 反映AI投资热潮中存在的FOMO(害怕错过)心理导致尽职调查缺失 [16][17] - 软银愿景基金2024财年因此类投资亏损1150.2亿日元(约56.36亿元) [17] - 案例警示技术前景与实际能力差距会被资本市场迅速放大 [17] - 行业需警惕高估值独角兽可能存在的技术幻觉和财务泡沫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