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蜀山秀水间的生态价值转化之道
四川日报· 2025-08-24 22:15
生态屏障建设 - 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干流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及以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 [2] - 创新建设"森林四库"示范省,推进"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通过特许经营提供公益性岗位6500余个,若尔盖湿地实施退牧还湿形成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2] 清洁能源发展 -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3亿千瓦占比88%,发电量持续领跑全国 [3] -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3] - 首创"水火风光同台竞价"机制,通过水电消纳园区培育大数据、新型电池、电制氢等绿色载能产业 [3] 公园城市建设 - 成都累计建成1500余座公园、9600公里天府绿道、400公里天府蓝网,森林覆盖率达40.5% [4] - 首创"场景营城"理念打造六大生态宜居场景,构建GEP核算体系激活城市生态资产价值 [4] - 创新"绿道+"经济模式释放乘数效应,建立都市圈跨域产业协作与生态补偿机制 [4] 民族地区绿色发展 - 三州地区打造"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大凉山"区域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增值 [5] - 凉山州普格县光伏项目每年为村集体贡献约40万收益,稻城亚丁创新"天文+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5][6] - 形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效应,探索出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共富新路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实现全省21个市(州)GEP核算全覆盖,西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创新林业碳汇、水权交易等多元化交易品种 [6] - 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推动绿色信贷总量突破万亿元 [6] - 发放全国首笔CCER开发挂钩贷款、发行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 [6] 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 建成覆盖全省实景三维数据库,试点自然资源确权"三维登记"实现生态资源可量化可交易 [7] - 大熊猫国家公园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AI识别"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观测栖息地变化 [7] - 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缩短洪涝预警响应时间,开发"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碳汇评估平台 [7] 绿色产业发展 - 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等绿色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8] - 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兴产业,联合重庆打造"成渝氢走廊" [8] - 创新绿色金融发行绿色债券,加强绿色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绿色人才专项 [8]
宁波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
新华网· 2025-08-20 02:26
环保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 - 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运营的废弃渔具回收项目已从2个环保舱拓展至11个 覆盖宁波主要渔船码头及舟山嵊泗地区 累计回收量超1600吨 单艘渔船年均淘汰废弃渔具约5吨 [1] - 宁波石化开发区通过"有毒有害污染物数智化预警精准溯源系统"实现最快21分钟完成排污企业精准溯源 该技术入选全国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十大典范案例 [2] - 全市建成覆盖海洋、湿地、城市、森林的全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包含30多个野外观测站 龙观乡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并发布地方标准 [3][4] 环境治理成效 - 2024年宁波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3% PM2.5浓度从2013年54微克/立方米降至23微克/立方米 六项常规污染物连续8年达国家二级标准 [3] - 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05年40.6%提升至2024年98.9% 功能达标率从39.1%升至100% 生态质量指数(EQI)达67.67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 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 创成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建成2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象山县黄避岙乡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成交价每吨106元 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账户 2023年累计核算海洋碳汇4755.3吨 交易总金额超30万元 [4] - 建立重点区域常态化GEP核算制度 深化EOD开发模式应用 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 [4] - 2017年以来实施47项生态文明改革事项 2024年启动新一轮改革推出30项攻坚举措 包括生态环境议事厅、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创新机制 [1][2] 社会效益与认可 - 宁波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 连续14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龙观乡作为全国唯一乡镇代表参加联合国COP15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3] - 通过工业集聚区"绿岛"集成改革、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全流程管控等机制优化 推动"甬有碧水"绩效考评体系落地 [2] - 采用架空观光平台和预留动物迁徙通道等细节设计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协同发展 [3]
“做实政治监督 推动绿色发展”之二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18 00:31
生态治理成效 - 筼筜湖从污染严重的臭水湖转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 成为城市会客厅 [2][3] - 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2024年1至7月水质指数同比改善3.18% [12] - 黄振芳家庭林场带动后洋村林地面积扩增至7300多亩 实现荒山变青山 [4][6] 经济发展转化 - 后洋村2024年集体收入达87.39万元 村民人均年收入约2.8万元 [6] - 军营村通过碳票交易累计实现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 年固碳量超过1600吨 [17] - 永泰县精酿啤酒小镇单次活动吸引近3万人次 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16] 监督机制创新 - 宁德市纪委监委2024年检查发现并推动整改153个问题 查处涉林领域问题37起 [7] - 莆田市创新"总分"监督机制 建立分级预警响应和数字木兰溪系统 [10][11] - 福建省建立分地域分领域分层级分阶段监督机制 推动生态治理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作为 [14] 产业融合发展 - 后洋村推广林养 林种 林游融合新模式 发展牧业 花卉和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 [6] - 军营村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茶叶种植和民宿旅游实现增收致富 [17] - 永泰县推行"多证同发"审批模式 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 [16]
8地共建“两山”朋友圈 门头沟举办第三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
新京报· 2025-08-16 10:43
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转化 - 论坛以"生态共融·和谐共生"为主题,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议题 [1] - 门头沟区森林覆盖率达48.64%,林草覆盖率位居全市榜首,PM2.5浓度从2019年3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8.6微克/立方米 [1] - 门头沟区创新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导向机制,2024年可比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达359.7亿元,较去年增加2.21亿元,增幅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排名第一 [1] 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 - 门头沟区培育"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檀谷商圈等文旅品牌,2024年城乡收入比历史性降至2以下 [2] - 构建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体系,中关村门头沟园年度总收入从2020年415亿元增至2024年预计1076.1亿元 [2] - 永定河山峡段治理、"百泉复涌"等工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五年保持"优"级 [1] 跨区域生态协作 - 门头沟区联合7地政府启动"两山"朋友圈,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深化合作 [2] - 各方将建立会议互邀、调研互访等机制,共同探索打造"两山"实践城市示范联盟 [2] - 门头沟区携手京津冀伙伴深化生态保护协作与绿色产业联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
60秒看雄安|蓝绿交织生态美
新华社· 2025-08-15 13:16
生态治理成效 - 白洋淀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 [1] - 淀区水质连续多年稳定保持Ⅲ类标准 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1] - 重现"鸟类天堂"盛景 呈现荷红苇绿生态景观 [1] 城市规划理念 - 遵循"先植绿 后建城"城市建设理念 [1] - 实现"3公里进森林 1公里进林带 300米进公园"生态愿景 [1] - 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 [1]
从山顶到海洋 福建接续推进生态省建设
中国发展网· 2025-08-15 07:04
福建省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规划 核心观点 - 福建省出台《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目标到2027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30年基本形成生态强省格局 [1] - 规划围绕"八个统筹"实施"八大工程",涵盖24项具体任务,包括产业绿色转型、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城乡协同发展等 [1][2][3][4] - 福建省以全国3%人口、1.3%土地、3%能耗创造4.3%经济总量,单位GDP碳排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三分之一 [5] 产业发展与绿色转型 - 实施产业绿色低碳提升工程,推动山海协作绿色转型,共建山海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 [2] - 到2027年全省美丽园区建成率达40%以上,推进传统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3] - 深化"生态银行"模式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2]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 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两屏一带六江两溪"生态安全格局 [2] - 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闽江河口湿地保护等重大实践,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 [2] - 到2027年全省美丽河湖建成率达50%,2030年重要河湖生态需水满足率达85%以上 [3] 城乡协同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全省美丽城市建成率达50%以上,美丽乡村整县建成率达50%以上 [2] - 2030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90%以上,推进城乡绿色融合发展 [2] - 鼓励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实施建筑绿色化改造 [3] 海洋与流域治理 - 到2027年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下降,全省美丽海湾建成率达50%以上 [4] - 2030年水产养殖尾水全面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3] - 推动闽台海洋环境监测合作,加强闽赣、闽浙跨省流域共保联治 [4] 农业与环境治理 - 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强化绿色安全农产品供给 [3] - 推进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 - 203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全国前列 [3]
“两山”20年山东实践丨“南竹北移”70多种,万里黄河绿生金
齐鲁晚报· 2025-08-15 00:47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山东聊城通过"南竹北移"工程实现盐碱地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 形成可复制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 [1][3][12] 生态治理技术突破 - 聊城东昌湖西岸300亩百竹园原为土壤含盐量高达20‰的盐碱涝洼地 通过"冬灌保温 春灌压碱"技术实现竹子引种 [4][7] - 采用黄河水洗盐作业将表层0.8%盐分压至地下2米以下 通过密植形成小气候 2017年首次实现所有竹种在盐碱地引种并耐受-15℃低温 [7] - 建立"引种—驯化—推广"三步法 通过极端天气筛选变异株 累计培育70余个适应北方的竹品种 远超专家预测的20余种 [8] 种植规模与生态效益 - 全市竹子种植面积从2011年不足百亩扩展至2025年3000余亩 建立5处竹种质资源圃总面积700余亩 [9] - 竹林使局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提升30% 夏季气温比林外低3℃-5℃ 黄河故道风沙显著减少 [9] - 技术推广至黄土高原延安地区 河北京津等地绿化工程中"聊竹"占比逐年提升 [13] 产业链发展规模 - 设施农业领域130余万亩拱棚竹竿年消耗量形成48.1亿元市场规模 替代南方竹材供应 [10] - 临清竹竿巷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莘县张鲁镇菜园村扫帚合作社带动80余户村民年增收300余万元 [10] - 临沂沂南县竹泉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门票收入达千万元 [9] 文旅融合与文化赋能 - 百竹园日高峰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 [11] - 高唐县尺八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 东昌湖民宿通过竹制文创实现单店年均增收3万-5万元 [11] - 2023年开设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 推广"以竹代塑"绿色理念 [11] 学术价值与推广模式 - 2024年6月第三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定址聊城 形成"会议引导定方向 科技支撑破难题 市场运作促长效"可复制经验 [12] - 竹林固碳能力达普通树木1.5倍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12] - 计划建设北方最大竹苗输出基地 推动"东竹西移"战略 [13]
“两山”理念·江苏实践|八十亿立方米“放心水”惠及华北近一亿人——扬州以“全域皆源头”护清水北上
新华日报· 2025-08-14 23:16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江苏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 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绿水青山,正日益 成为江苏百姓坚实的幸福靠山。 为生动展现全省各地在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中的创新实践,即日起,本 报推出"'两山'理念·江苏实践"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清晨,阳光洒在扬州芒稻河面,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两岸葱郁的植被,晨练的市民沿着亲水平台 慢跑,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生态画卷。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的芒稻河上连大运河,下接长江,正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 调水源头区,江都水利枢纽便由此抽水北送。 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芒稻河却是另一番模样:两岸造船厂、砂石码头无序分布,岸线侵占严 重,养殖尾水和生产生活废水直排入河,内河村塘淤塞,污染随处可见。 "谁能想到多年前这儿还是'臭水沟'呢?"家住附近的退休教师李玲回想当年,不禁感叹。 芒稻河的重要性人尽皆知,对其治理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以来, ...
舟山泼墨绘“绿”奔赴“新”程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1:36
生态建设成就 - 东极岛海域出现成群海豚跃出水面的生态改善现象 [1] - 全国首个涉海地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在舟山诞生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方案 [1] - 舟山常年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列 [4] - 2024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6.45%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6.1% 城市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94.1% [4] - 全域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嵊泗诸湾、普陀诸湾、本岛南部诸湾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和美景象 [2] 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 - 普陀鲁家峙舟山市美术馆开馆首周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 [4] - 新城小干岛日落景观成为年轻人专程打卡地 [4] - 全长43.9公里的云顶公路串联山海景观 [4] - 2024年全市58处道路两侧闲置地块完成生态化改造 [4] - 试点"不扫落叶"举措 让银杏梧桐落叶成为季节性景观 [4] - 建成"1+9+N"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污水排放等数据 [4] 乡村发展与特色产业 - 新建村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规划中国案例 培育海岛民宿和乡村旅游新业态 [7] - 为保护800株古杨梅林 舟山实施整体迁移至觅林古树园 [7] - 坚持"一村一品、一岛一主题"打造花园示范村庄 [8] - 定海区小沙街道光华村樱花景观吸引市民观赏 普陀区六横镇五星村佛茶产业园和"土豆公社"成为暑期热门打卡地 岱山县岱东镇涂口村上船跳区域因盐文化徐福文化活动及露营业态从空心村蝶变为热门地 [8] - 创新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 打造露营岛东岠、海上运动岛白沙、红色研学岛蚂蚁等特色小岛 [8] - 4条共富风貌游线2024年旅游收入超过2.5亿元 普陀"东海极地·逅会如期"和六横"海上清城"共富风貌游线获省级荣誉 [8] - 新建成海上共富带陆上精品路5条 省级未来乡村12个 花园村庄5个 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 [8] - "百里海乡画廊"品牌入选和美乡村建设全省十佳案例 [8] 生态保护创新 - 探索建立全域全时全民"海上环卫"工作机制 2022年入选全国自贸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 [10] - 采用"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网格责任体系和"源头管控+日常保洁"智能治理模式有效治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 [10] - 149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113个 包括高新区化工污水处理主体工程、普陀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修复、岱山污泥配套处置项目主体工程、嵊泗县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项目 [10] - 定海五峙山列岛成为鸟类"返乡"生态舞台 中华凤头燕鸥备受关注 [10] - 推进金塘水獭志愿保护项目实现人与水獭和谐共生 [10] - 保护普陀鹅耳枥从"地球独子"发展到"儿孙满堂"状态 [10] - 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等志愿者团队参与海洋环保 [10] - 2024年舟山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四 上升幅度居全省第一 [10] - 朱家尖岛樟州村成立"护滩小队"定期捡拾沙滩垃圾 [11]
临夏州持续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8:30
注重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临夏州坚持"南养水源、北保水土、中建廊道"的工作思路和总体 布局,科学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分级分类分区域采取预防保护和治理措施,系统实 施植树造林、山洪沟治理、坡耕地改造、淤地坝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 保护治理。严格落实林长制和河湖长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争取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 国家储备林等项目,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共实施水土保持项目42个,治理水 土流失面积129.6平方公里,全州水土保持率达到67.14%,森林覆盖率达到14.27%,河道治理率达到 42.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开展"大棚房"、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耕地违规转 为林地园地专项治理,确保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 突出源头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临夏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2019年以来,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34家,关停砖瓦窑厂155 家,淘汰老旧机动车4.8万余辆,建成一级煤炭交易市场12个、二级配送网点223个。全面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