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

搜索文档
2025年度国家科技奖拟提名项目公示(部分)
仪器信息网· 2025-06-07 02:24
中国农学会提名项目 - 傅廷栋被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项目为重大作物疫病成灾与防控的分子基础 [4][5] - 王源超等完成的重大作物疫病防控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完成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 [5] - 李秀波团队研发的牛用精准高效新兽药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涉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等6家单位 [5] - 邓华凤团队的高异交率粳型杂交稻育种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参与单位包括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 [5] - 刘兆辉团队的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产品创制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合作单位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 [5] - 张林团队的干旱解析与抗旱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主要完成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家机构 [5] - 段留生团队的小麦水稻防倒抗逆增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参与单位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等7家机构 [6] - 张德权团队的生鲜肉供应链保鲜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合作方含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工所等8家企业及院校 [6] - 许勇团队的西瓜分子育种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主要完成单位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4家机构 [6] - 魏丹团队的农业废弃物腐殖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8家机构 [6] - 印遇龙团队的饲用微量元素创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合作单位含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4家企业 [6] - 王力荣团队的桃育种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完成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6] - 袁寿其团队的高效灌溉装备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涉及江苏大学等9家单位 [6] - 杨宁团队的蛋鸡精准育种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合作方含中国农业大学等5家企业 [6]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提名项目 - 核反应堆严重事故预测诊断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主要完成人为西安交通大学苏光辉等6人,合作单位包括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8][9]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提名项目 - 滑补一体仿媚酶柔体潜水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主要完成人为西北工业大学曹勇等3人 [10] -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涉及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28家单位,主要完成人包括叶聪等30人 [10]
锻造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样板间”!央企智能工厂建设按下快进键
华夏时报· 2025-06-06 11:37
智能制造在央企的实践 - 长安汽车重庆工厂机械臂装配精度达0.1毫米,宝武钢铁湛江基地实现全流程无人化冶炼,中煤陕西公司智能矿山实现井下设备自动诊断故障 [1] - 智能制造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需从制造知识、载体、手段三方面着力,夯实数据平台、装备数字化和智能检测装备三个基础 [1] - 央企已开始输出系统化智能转型方案,强调梳理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 [2] 央企智能工厂建设进展 - 国机集团2025年将重点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工程承包与供应链业务、战新产业培育,以发挥在制造强国建设和产业链安全中的作用 [2] - 中核科技入选《2025年度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以设备联网为基础,通过5G实现设备实时互联,云平台动态采集分析数据,覆盖5个关键环节和15个以上智能制造典型场景 [2][3] - 中核集团核动力院"核设施DCS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成为核工业领域全国首个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将建设数字化控制系统"透明"工厂 [3] 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与政策支持 - 中国智能工厂分为四个级别:3万余家基础级、12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以及正在培育的领航级,覆盖80%制造业大类 [4] -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提出到2026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4][5] - 中国累计发布智能制造国家标准472项、国际标准50余项,支持建设135个标准应用试点项目 [5] 智能工厂成效与未来方向 - 央企智能工厂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品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成效显著,卓越级工厂表现突出 [5] - 中央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行业标准化和技术普及,未来将持续优化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 [5] - 中国石油化工天津分公司推进数字孪生智能工厂建设,新建装置实现全流程智能控制,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围绕智能工程和智能制造示范场景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 [4]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铀浓缩活动必须保留 不会有丝毫退让
快讯· 2025-05-26 20:33
伊朗核问题立场 -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明确表示伊朗必须保留铀浓缩活动且不会退让 [1] - 铀浓缩活动被定义为伊朗和平发展核能和核工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 - 伊朗将铀浓缩问题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任何外部建议都需考虑这一底线 [1]
美国核工业界正加紧游说,以挽救税收抵免
快讯· 2025-05-18 05:13
美国核工业游说活动 - 美国核工业正加紧游说以挽救《通胀削减法案》的税收抵免 [1] - 税收抵免被视为满足人工智能推动的能源需求的关键 [1] - 筹款委员会议员提议从2029年起逐步取消核能补贴 引发行业意外 [1] 行业反应与支出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核能公司和行业机构显著增加游说支出 [1] - OpenAI CEO支持的Oklo公司游说支出达42.4万美元 同比增逾500% [1] - Oklo CEO批评提案破坏美国核电行业势头 强调税收抵免对降低早期风险的价值 [1] 政策争议与行业立场 - 行业主张税收抵免是维持美国核电主导地位的必要工具 [1] - 游说者试图说服立法者保留或适度削减补贴而非完全取消 [1]
展现硬核实力 彰显时代担当(中国品牌日)
人民日报· 2025-05-12 22:21
核工业战略地位与科技创新 -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公司以"国际核科技发展的引领者"为愿景[1] - 公司推进"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华龙一号"全球在运、核准和在建机组达41台,为全球最多三代核电技术[1] - "玲龙一号"模块化小堆成功研发并开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摄氏度突破,标志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1] 核能低碳实践与环保贡献 - 单台"华龙一号"年发电超1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816万吨/年,等效植树7000万棵[2] - 秦山核电站核热电联供技术为城市供暖,田湾"和气一号"项目年减标煤40万吨[2] - 公司在运核电机组26台,装机容量全球前列,构建完整铀矿勘探至核燃料循环产业链[2] 国际化合作与产业链输出 - 公司向海外出口3台"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年发电200亿千瓦时,满足200万户家庭需求[2] - 开放12个大型核科研设施,向7国出口核电机组及装置,业务覆盖170多国[2] 核技术民生应用与产业自主 - 核技术应用于医疗、农业、工业领域,实现数种医用同位素国产化,缓解国内紧缺问题[3] - 核技术在灭菌保鲜、环境治理等领域多元应用,推动民生改善[3]
他们让核辐射探测装备微型化、更智能走进研究院 | 小小芯片 慧眼识“核”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4-21 00:12
研究人员围绕芯片测试结果进行讨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供图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先导和支撑。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保障核设 施运行安全和工作人员辐射安全至关重要。 2019年,一则由上级发布的创新项目征集通知,引起刘森林的注意。"如果能获得支持,团队之前一直 在探索的辐射探测技术微型化研究,或许能产出更多新的成果!"刘森林兴奋地带领团队开启了项目申 报工作。 什么是辐射探测?为何要开展微型化研究? 众所周知,在核电站、放射诊疗、实验室等大量应用核能、核技术的行业领域,均需要辐射探测设备进 行剂量监测和预警,从而维护环境安全与公众健康。 传统的辐射探测设备体积大、功耗高、成本高、功能单一,无法随身携带,且需配备单独的配电系统, 因此无论是功能集成还是使用体验上,都存在较大的技术优化空间。"针对辐射探测技术开展微型化研 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刘森林说。 这是一枚芯片,仅有纽扣大小,厚度略大于一元硬币。 别小看这枚小小的芯片!它可方便集成到无人机、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装备中,将我们看不见的核辐 射转换成电信号,经智能装备采集后,就可计算出辐射剂量并进行显示。这枚芯片既可满足日常环境 ...
“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在汉举行 提供岗位近9万个,涉及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中国经济网· 2025-03-24 08:18
"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在汉举行 提供岗位近9万 个,涉及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转自: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梁炜 焦思勤 为更好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活动现场还专门设置校企供需对接环节,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家企 业,与参会高校围绕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洽谈对接,达成合作 意向的校企双方现场签约。 活动期间,"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还同步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珞樱有约 职为你来""筑 梦远航""春季校园双选会"等活动,全国1600余家企业现场招聘,提供岗位近7万个,吸引近5万名毕业 生参加活动。 企业看重学生创新能力 3月23日,"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鄂湘赣地区专场)暨"湖北百校联动"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供 需见面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近400家企业亮岗求贤,吸引三省100多所高校毕业生踊跃参 加。该活动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近9万个岗位虚位以待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集团、湖北省地质局、中建三局、武 汉光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带来的19000余个岗位,涉及人工智能、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