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

搜索文档
“十四五”末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有望突破3万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13:33
政策目标与产业规模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超过7万亿元 [1] -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 户外运动产业到"十四五"末总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 [5] 消费市场表现 - 2024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销售同比增长22.2% [2] - 福建四川广西等地500余场重点赛事带动场均消费超3000万元 [2] - 2024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约2亿人次,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2] - 2024-2025冰雪季全国滑雪场接待游客2.56亿人次(+13.5%),场内消费786.13亿元 [2] - "浙BA"赛事280场累计观赛92万人次,门票收入710万元,带动相关消费超10亿元 [2] 新兴业态与消费结构 - 消费领域从传统体育用品扩展到赛事观赏、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 [2] - 飞盘、攀岩、滑雪、越野跑等小众潮流运动带动装备和培训市场火热 [2] - 发展数字体育新业态包括智能健身装备、虚拟现实运动及在线健身课程 [3] 产业发展措施 - 打造高质量赛事IP并培育引进国际顶级赛事 [3] - 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 [3] - 加强场地供给推动场馆开放,建设"十五分钟健身圈" [3] - 建立科学系统的体育消费统计体系 [3] - 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和消费满减活动 [3] - 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体育消费信贷和保险产品 [3] 户外运动专项规划 - 目标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5][6] - 推动户外运动内容纳入"十五五"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 [6] - 统筹中央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户外运动设施建设 [6] -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通过"户外运动 活力山水"基金引导社会资本 [6]
中国20项举措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蓝图锚定7万亿规模激活消费潜力
长江商报· 2025-09-07 23:10
政策目标与产业规模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提出20条重点举措 目标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并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2] - 体育产业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 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和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 [3] 赛事经济与消费场景 - 专项政策将支持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民间赛事如"苏超"已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联动发展 [3][4] - 拓展体育消费场景措施包括发放消费券、消费满减、数字人民币红包 鼓励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向体育消费领域投放资源 [5] 户外运动与冰雪经济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航空等项目并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5] - 持续实施全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 培育壮大冰雪经济 [5] 企业发展与产业链建设 - 体育相关企业现存量超1700万家 2025年前8月注册323.4万家同比增长10.08% [6] - 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 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并引导体育装备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 [6] - 体育总局2024年认定14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涵盖场馆设施、健身器材、智能穿戴等领域 [7] 产业融合与要素支撑 - 推动体育与科技、传媒、养老等产业复合经营 支持数字化转型并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 [7] - 强化金融支持措施包括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支持体育企业上市、再融资及发行债券 [7]
谁能拿下户外美妆的“真”需求?
FBeauty未来迹· 2025-09-05 13:14
行业趋势转变 - 全球奢侈行业降温而运动行业上升 核心因素并非经济周期或收入波动 而是生活方式变化[3] - 新一代消费者价值观从"社会地位外显"转向"健康表现与真实体验" 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爱与自我实现"高度契合[3] - 这种转变直接改写了"什么值得花钱"的消费观念[3] 户外运动市场增长 - 2024年户外市场规模增速达23% 体量突破1504亿元[4] - 户外运动市场正从小众领域发展为主流运动文化现象[4] - 运动/户外人群长期存在 且一直是彩妆消费目标人群[4] 防晒与彩妆赛道表现 - 2025年前7个月淘天、京东、抖音平台上 带有户外运动相关场景标签的产品在防晒和彩妆领域分别占七成和六成体量[5] - "骑行"场景产品销量同比大涨20倍 "潜水"场景增长80% "晒不黑"需求增长90%以上[8] - 运动彩妆暴涨40倍 暴晒暴汗等极端场景和不闷肤不闷痘的养肤需求并行 跑出100%-800%的倍数级增量[13] 品牌营销策略 - 头部防晒品牌争夺军训场景 包括欧莱雅野王防晒、理肤泉大哥大防晒、珀莱雅护盾防晒等产品[11] - 理肤泉、欧莱雅、珀莱雅防晒产品都打上军训标签瞄准05后年轻用户[12] 品类扩展趋势 - 户外运动势能向护肤、清洁、香氛等品类蔓延 晒后舒缓喷雾同比增长26倍[16] - 去氯去盐沐浴露增长100%-300% 止汗棒和运动香水增长35%-245%[16] - 运动场景需要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清洁修护的一整套专用护理产品[16] 产品创新案例 - 橘朵橘标推出舒缓保湿喷雾 复配维生素B5与双重深海修护植萃 具备五防功能[19] - 阿迪达斯推出"Vibes"运动喷雾系列 用于头发和身体 浓度达顶级奢华身体喷雾水平[19] - 户外生活方式从季节性流量升级为常年场景 从单维标签升级为种类细分[21] 宏观数据佐证 - 小红书2025上半年《户外观察》显示"户外48小时"成为都市人周末新生活方式[22] - 带"周末"关键词的户外笔记半年内发布量超106万 互动达7000万 总曝光破76亿[22] - 户外运动细分出露营、徒步、骑行、桨板、潜水、越野等细分人群画像[22] 供给侧响应 - 户外运动生活方式品牌骆驼、迪卡侬、蕉下、lululemon先后切入美妆个护市场[22] - 环亚集团旗下地壳、橘宜集团旗下橘朵橘标等专业运动防晒彩妆品牌涌现[22] 赛道增长确定性因素 - 人群确定性:Z世代/千禧一代人群引领[22] - 消费频次确定性:日常运动/周末/旅行驱动[23] - 供给侧确定性:运动龙头切入、美妆头部持续研发与多形态创新[23] 消费需求升级方向 - 专业性要求"真功效":从高倍数清爽等基础需求转向跑十公里不脱妆、潜水半小时不掉层等专业需求[23] - 户外场景精细切割:跑步骑行要持久长效、登山露营在意是否闷痘、潜水泳者关注水下盐雾持效[25] - 任务型组合流行:面部用清爽防晒、鼻梁颧骨用防晒棒补涂、全身轻喷雾快速补给、运动后修护清洁交给啫喱面膜沐浴露[25] 产品体验升级 - 要求产品"长得好看"、"轻便易携带、易上妆"[25] - Gorpcore机能风和山系美学形成潮流标签[26] - 美妆包装演变出挂扣设计、防滑材质、卡扣或挂绳式便携包装[26] 受众分层变化 - 男士用户成为增长亮点 对防晒、除味、清洁护理等需求更具体[28] - 儿童市场爆发 家长对皮肤安全高度焦虑 推动贝德玛、海龟爸爸等品牌推出儿童专用防晒防护线[28] 技术突破案例 - 橘朵橘标通过"防晒湿法裹粉技术"、"AIRCOVER硬核焊妆膜"等新技术实现"5防""0感"功效[30] - 骆驼户外美妆采用"膜外膜科技"解决高海拔登山紫外线骤增问题 零下40℃仍不凝固[31] - 运动美妆定义扩展到身体、头皮/发丝的全面护理 需要满足头面身一体化护肤需求[33] 未来发展方向 - 品牌需通过深度洞察-技术创新-快速落地路径切入赛道[31] - 下一步技术突破将在喷雾、棒状、轻质啫喱等形态上打磨运动后快速呵护闭环[33] - 渠道与内容需升级 从单纯上脸测评转向运动量+补妆次数+环境模拟的测评方式[33]
体育产业迎来顶层发展意见,剑指7万亿总规模目标
选股宝· 2025-09-04 23:42
政策目标与产业规模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1] -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需大幅跃升 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1] 赛事经济支持措施 - 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提高职业赛事发展水平[1] - 支持将符合条件的赛事纳入奥运会积分赛体系 鼓励举办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1] - 体育总局提出有序放开竞技体育优质资源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政策体系[2] - 体育企业参与国家级体育赛事运营的可能性大幅增加[2] 户外运动发展规划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 水上 汽车摩托车 航空等项目[1] -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开展低空运动 航空模型运动等低空赛事活动[1] 体育消费与赛事经济现状 - 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占收入比例约为0.84% 与美英日韩等7个发达经济体平均值0.85%相当[2] - 中国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到40美元 为主要发达国家均值的六分之一[2] - 体育赛事对GDP和就业拉动估算均在0.1%左右 约为欧美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2] 赛事经济溢出效应 - 体育赛事活动拉动交通 住宿 餐饮等相关消费 例如"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2] - 各地体育赛事活动出现新亮点 如"村超""苏超"接续火爆 网球中国季一票难求[2] 行业企业 - 力盛体育 中体产业等被列为体育产业龙头企业[3]
国办印发释放体育消费潜力“20条”
证券时报· 2025-09-04 23:25
体育产业政策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并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体育产品供给部署 - 通过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且场均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 [2] -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并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3] - 持续实施全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 [3] 体育消费刺激措施 -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并探索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措施 [3] - 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3] - 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等优惠举措 [3] 体育企业支持政策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并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4]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并健全体育企业培育机制 [4] - 推动体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4] 金融支持与风险管控 -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4] -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并稳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4] - 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并探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 [4]
国办印发释放体育 消费潜力“20条” 到2030年,要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证券时报· 2025-09-04 21:31
体育产业政策目标 - 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超过7万亿元 [1] -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体育产品供给扩大措施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丰富体育赛事活动 [2]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项目 [2] -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2] - 持续实施全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 [2] 体育赛事经济成效 - 2023年上半年7地举办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1] - 单场赛事平均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 [1]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1] 体育消费刺激政策 -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2] - 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2] - 鼓励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等优惠举措 [2] 体育企业支持政策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3] - 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3]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3] 金融支持措施 -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服务并丰富信贷产品 [3] -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3] - 稳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确保政策优惠及时享受 [3] 消费保障机制 - 探索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 [3] - 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 [3] - 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并打击倒票行为 [3]
国办发文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到2030年总规模超7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9-04 19:12
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体育赛事经济政策 - 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开展赛事评级 [2] - 提高职业赛事发展水平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品牌赛事 支持纳入奥运会积分赛体系 [2]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项目 [2] -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办好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 推出户外运动精品线路 [2] 体育用品升级措施 - 加大体育科技研发转化力度 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研发竞技/训练/测试/康复装备器材 [3] - 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建设创新研发中心 开发个性化体育用品 [3] 体育消费激发方案 - 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动 在全民健身日/春节/国庆等节点举办消费促进活动 [4] - 鼓励体育企业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联动 将优质资源投向体育消费领域 [4] - 多部门分工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探索创新消费政策措施 [4] 数字化转型支持 - 探索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 提升数字化水平 [5] - 支持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 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商业模式 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5] - 完善体育领域数据产权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等具体规则 [5] 企业培育与金融支持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推动补链延链强链 [5] - 健全体育企业培育机制 开展提质升级专项服务 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5]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5] -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服务 加强信贷管理 丰富信贷产品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5][6] -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6] - 鼓励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确保经营主体享受政策优惠 [6]
国办最新印发!释放体育消费潜力“20条”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9-04 11:03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条举措 目标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1] 扩大体育产品供给 - 重点部署体育赛事活动 服务 户外运动产业 冰雪经济和体育用品 20条举措中5条与此相关[2] - 2024年上半年监测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其中"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消费380亿元[2] -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 水上 汽车摩托车 航空等项目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3]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健身步道达17.18万条长度40.75万公里 飞行营地 汽车营地等数量达2055个 全国滑雪场地914个[3]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 - 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4] - 各地可推出发放体育消费券 消费满减 积分兑换奖励等优惠 鼓励发放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4] - 河南省2025年安排1300万元发放体育消费券 2024年发放1000万元体育消费券最终拉动全省体育消费4000多万元 撬动比例约1:4[4][5] 壮大体育经营主体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推动体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6] -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服务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发行债券 资产证券化[6] 强化服务保障 - 探索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 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防范预付式消费风险[7] - 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 依法严厉查处打击倒卖赛事门票等违法犯罪行为[7]
万亿级市场,利好!国办重磅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9-04 10:21
总体目标与产业规模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1][6]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增加值达1.49万亿元[3] 产业现状与消费潜力 - 体育赛事成为消费引擎 上半年511场重点赛事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 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3] - 大型赛事溢出效应显著 以"苏超"为例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3] - 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旺盛 "村超""苏超"接续火爆 网球中国季一票难求[3] 重点举措:供给端优化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品牌赛事[7] - 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差异化发展山地/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项目 开展低空赛事活动[7] - 培育冰雪经济 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 巩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7] -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 研发竞技训练测试康复装备 加强基础前沿技术攻关 打造国货"潮牌"[7] 重点举措:需求端激发 - 拓展消费场景 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打造运动空间 挖掘城市"金角银边"配建设施[7] - 打造品牌消费活动 持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8] - 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推出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等优惠[8] - 扩大消费群体 发布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 推动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 打造适老体育场景[8] 产业生态建设 - 做大做强体育企业 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推进场馆智能化转型[8] -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办赛 实施中国体育品牌海外推广计划[8] - 推动数字化发展 探索"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服务数字化水平[9] - 加大金融支持 支持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9] 基础设施与保障 - 丰富场地供给 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建设 支持发行REITs融资[9] - 优化市场环境 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场景 实行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9] - 加强统计监测 修订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强化多部门数据互通共享[9]
国办: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 2025-09-04 09:26
总体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1][3] -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3] -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 体育赛事发展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开展赛事评级 [4] -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赛事 [4] - 支持赛事纳入奥运会积分赛体系 [4] - 优化赛事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4] - 推进体育赛事版权确权及交易服务 [4] - 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提高可售票数量 [4] 户外运动产业 -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 [4] -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4] - 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等低空赛事活动 [4] 冰雪经济发展 - 实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 [4] - 支持冰雪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范围 [4] - 深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 [4] 体育用品升级 - 研发运动员竞技/训练/测试/康复装备器材 [4] - 建设体育用品创新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4] - 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打造国货潮牌 [4] - 支持开设体育用品首店举办首发活动 [4] 消费场景拓展 - 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等打造体育运动空间 [5] - 配建"小而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5] - 引导商业综合体/景区引入体育业态 [5] - 打造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 [5] - 培育智能化/定制化体育消费新模式 [5] - 促进夜间体育消费和适老体育活动 [5] 消费促进活动 - 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动 [5] - 围绕全民健身日等节点举办消费季活动 [5] - 鼓励体育企业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联动 [5] 消费惠民举措 - 开展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5] - 对体育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5] - 发放体育消费券/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 [5] 企业培育发展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6] - 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6]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6] - 培育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主体 [6] 产业交流合作 - 利用进博会/广交会等平台深化体育交流 [6] - 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举办体育赛事 [6] - 实施中国体育品牌海外推广计划 [6] 行业融合发展 - 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丰富产业业态 [7] - 推动体医融合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7] - 支持体育与科技/传媒/养老等产业复合经营 [7] 区域协调发展 - 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体育产业带 [7] - 打造主导产业明确的体育产业集聚区 [7] - 实施区域一体化体育消费惠民措施 [7] 数字化发展 - 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7] - 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应用 [7] - 加快体育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7] 金融支持措施 -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 [7] - 支持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 [7] - 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7] 场地设施建设 - 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全民健身中心等建设 [7] - 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支持场地建设 [7] - 支持发行基础设施REITs [7] 市场环境优化 - 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应用场景 [7] - 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 [7] - 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