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保健食品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超过99.4%
央视新闻· 2025-08-29 14:33
行业监管成效 - 保健食品行业5年抽检17.5万批次 不合格产品均采取下架召回及处罚措施[1] - 抽检不合格率连续5年低于0.6% 显示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1] - 全国在产生产企业实现体系检查全覆盖 累计完成2520家次检查[1] 企业质量管控 -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全部配齐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1] - 体系检查累计发现问题2.6万余个 整改完成率达100%[1]
“保健品”≠保健食品 !市场监管总局整治“保健品”虚假宣传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4:05
行业监管动态 - 市场监管总局明确区分"保健品"与保健食品的法律定义 其中保健食品是依法注册或备案的特殊食品并具有明确保健功能声称资格 而"保健品"是消费者对声称功能产品的俗称且无法律界定[1] - 行业存在三大营销乱象:违法营销向线上直播带货发展 网红主播利用流量优势虚假宣传普通产品和保健食品[2];违法营销通过私域直播转向隐蔽渠道 以养生课堂等名义在微信群等私密社交渠道开展虚假宣传[2];违法营销手段欺骗性增强 经营者冒充专家身份通过亲情营销和免费礼品等方式实施精准欺诈[2] 执法行动与成效 - 2020年以来全国查办"保健品"市场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案件6304件 罚没金额达2.6亿元[3] - 监管措施包括强化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 加强价格监管查处虚假折扣 以及强化对保健食品直销企业的监督检查[3] - 2024年创新"你拍我查"活动拓展线索来源 2025年部署开展老年人药品和"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3] 消费者指导建议 - 消费者需认准保健食品"小蓝帽"标志及批准文号 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购[4] - 建议选择正规线上线下渠道购买并索要销售凭据 谨慎通过朋友圈、微信群、会销、直播间等渠道购买[4] - 需警惕炒作养生、天然、减肥等概念的话术 以及虚构科学实验或专家背书宣称疾病治疗功效的虚假宣传[4]
市场监管总局:保健食品抽检不合格率连续5年低于0.6%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3:51
行业监管与整治成效 - 保健食品抽检不合格率连续5年低于0.6% [1] - 5年清理整治行动查办案件3.1万件并罚款5.4亿元 [1] - 侦办假劣"保健品"刑事案件1.2万件 [1] - 生产企业每年自查报告率和问题整改率均达100% [1] 新标准修订内容 - 标准章节从10个增至14个并增加资料性附录 [2] - 要求非纯化发酵原料提供菌株鉴定及安全性证明 [2] - 企业需建立原料生产管理体系确保安全性与功效 [2] - 强制要求企业开展生产过程验证并确定环境监控频次 [2] 标准实施目标 - 新标准作为强制性国标提供细化执法依据 [3] - 技术要求与保健食品注册备案管理紧密衔接 [3] - 旨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加强宣贯培训 [3]
保健食品管理新标准拟于近期发布
新华网· 2025-08-29 13:51
新标准核心内容 -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拟于近期发布[1] - 新标准旨在强化保健食品管理 完善指标设置和管理规定[1] - 新标准为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增加保健食品管理综合效力[2] 保障消费者健康要求 - 对原料和生产过程管理提出更高要求[1] - 针对非纯化发酵产物原料 增加索取菌株或菌种鉴定 遗传稳定性 安全性证明材料要求[1] - 要求企业自行生产此类原料时应建立生产管理体系 确保原料安全性和功效[1] 促进产业发展要求 - 强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全链条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制度[1] - 要求企业开展生产过程验证 确保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达到预期效果[1] - 明确企业应根据质量安全控制要求及清洁度验证情况 确定生产环境指标合理监控频次[1] 指导监管实践作用 - 为监管工作提供更明确 细化的执法依据[2] - 在原料 辅料 包装材料 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方面与注册备案管理要求紧密衔接[2]
保健食品生产新国标将出台 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有效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13:10
行业监管成效 - 保健食品抽检不合格率连续5年低于0.6% [1] - 专项整治行动查办案件3.1万件并罚款5.4亿元 [1] - 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体系 事前严格实施注册与备案管理 事中强化许可审查和体系检查 事后通过日常检查飞行检查和抽检监测结合 [1] - 5年全国抽检保健食品17.5万批次 对不合格产品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 [1] 产品准入机制 - 实施注册和备案双轨制 对使用中药材等复杂原料产品严格注册管理 对维生素矿物质等安全性确切产品实行备案管理 [2] - 发布85种维生素矿物质和10种功能性原料目录 包括辅酶Q10大豆分离蛋白等 纳入目录原料可按备案程序上市 [2] - 全国保健食品备案监管平台实现智能化审查 企业可在线申请跨省通办 符合要求的备案凭证即时打印 [2] - 累计发放注册证书1.4万件备案凭证2.3万件 形成备案是多数注册是少数的高效管理格局 [2] 生产技术标准升级 - 即将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升级强化源头管控 [3] - 新标准对原料和生产过程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针对非纯化发酵产物原料需索取菌株鉴定遗传稳定性安全性证明材料或报告 [3] - 要求企业自行生产此类原料时应建立生产管理体系 确保原料安全性和功效 [3] - 新标准要求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全链条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制度 开展生产过程验证 [3] - 要求企业根据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及作业区清洁程度验证情况 确定生产环境指标的合理监控频次 [3] - 修订后的规范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与注册备案要求紧密衔接 为监管提供更明确执法依据 [3]
连续5年不合格率低于0.6% 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中国经济网· 2025-08-29 12:09
行业监管行动 -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七部门于2020年4月启动为期五年的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重点针对虚假宣传 夸大功能 误导消费等问题 [1][3] - 行动坚持全链条监管模式 压实各方责任 严打违法行为并加强科普宣传 5年来全国共抽检保健食品17.5万批次 不合格率连续5年低于0.6% [3] - 生产企业每年自查报告率和发现问题整改率均达100% 购买保健食品认准"小蓝帽"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3] 产品管理制度 - 保健食品实施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 根据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基于不同类型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评价要求差异制定 [3] - 食品审评中心以原料目录管理为抓手 实施分类管理 已将安全性确切 有科学共识的85种维生素矿物质及辅酶Q10等10种功能性原料纳入目录 [3] 消费市场规范 - 法律明确区分"保健品"与"保健食品" 前者是消费者对功能性产品的俗称无法律界定 后者是依法注册备案的特殊食品具有明确法律定位 [4] - 消费者需通过四大措施保障权益:认清"小蓝帽"标志及批准文号 选择正规线上线下渠道 增强风险意识警惕虚假营销 通过12315热线或消协维权 [4]
“科技向善”营养健康学术会举行,如新助力推动精准营养技术落地
贝壳财经· 2025-08-27 15:05
会议背景与主题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如新公益支持的"科技向善,重构营养健康管理新场景"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1] - 会议聚焦精准营养技术创新、慢病防控实践、临床营养干预价值等核心议题 [1] - 旨在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营养健康管理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 [1] 公司战略与技术布局 - 如新集团以基因表达科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为驱动,重点深耕抗衰老、代谢健康及认知健康三大核心领域 [3] - 公司发展战略与中国"健康中国2030"战略高度一致,强调科技创新转化 [3] - 推出PRYSM iO超光谱智能扫描仪,基于诺贝尔奖成果"拉曼光谱"原理,可无创测量皮肤类胡萝卜素水平 [5] - 该设备通过超光谱吸收技术,15秒内收集数十万皮肤反射数据,生成身体防御指数以反映氧化压力及营养状况 [5] - 设备实现营养健康管理从"模糊判断"迈向"科学量化",为家庭和社区提供便携工具 [6] 行业政策与专家观点 - 中国保健协会强调《国民营养计划》需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共同努力,企业需创新生产技术并优化市场推广方法 [3] -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提出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为指导,通过平衡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病风险 [4] - 临床营养需遵循"5阶梯疗法",重点关注肿瘤患者、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 [5] - 全球健康寿命与预期寿命差距达9.6年,氧化应激是衰老与慢病的关键诱因 [5] 多方协作与产业推动 - 会议下半场聚焦政策支持、技术落地和生态构建,凝聚政策引领、科技赋能、企业实践、媒体传播的多方共识 [6] - 学术交流会为精准营养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提供清晰路径 [6]
民生健康:从成本角度看,目前尚无影响公司毛利水平的因素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7 10:42
成本与毛利状况 - 目前尚无影响公司毛利水平的因素 [1] - 主力产品21金维他多维元素片的毛利水平保持正常 [1] - 不同销售模式导致产品毛利率存在差异 [1] 产品结构与收入构成 - 维生素矿物质类产品占据公司收入最大比重 [1] - 维生素矿物质大类涵盖各细分品类 [1] 业务表现与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保健食品及功能性食品增长速度快于OTC药品类 [1] - 保健食品及功能性食品增长导致综合毛利水平有所下滑 [1] - 自营电商业务增加预计将逐步提升保健食品毛利水平 [1]
民生健康:25H1公司主力产品维矿系列保持稳健增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7 10:42
核心观点 - 公司主力产品维矿系列在2025年上半年保持稳健增长 线下渠道主力大单品实现销售数量和金额份额双增长 线上渠道通过扩大销售平台实现较大增长 公司计划通过提升产量 争取上下游溢价和内部精细化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 [1] 维矿系列产品表现 - 主力大单品21金维他多维元素片在线下渠道保持销售数量份额和销售金额份额双增长 [1] - 21金维他在药店终端数量份额为35.12% 同比上升3.26个百分点 金额份额为25.05% 同比上升5.85个百分点 数据均高于多维大盘 [1] - 线上保健食品类维矿产品通过扩大销售平台等方法取得较大增长 [1] 公司战略规划 - 维矿类产品作为公司基本盘 将持续做好产品扩展和渠道深耕以维持市场地位 [1] - 公司计划通过提升产量 争取上下游溢价 内部精细化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 [1]
如新携创新科技重构营养健康管理新场景
扬子晚报网· 2025-08-27 10:20
行业趋势与政策背景 - 中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设定明确可量化目标 推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1] - 行业协会与专家学者聚焦精准营养技术创新 慢病防控实践 临床营养干预价值三大核心议题 [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以基因表达科技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为驱动 重点深耕抗衰老 代谢健康及认知健康三大核心领域 [1] - 公司发展战略与中国"健康中国2030"战略高度一致 致力于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普惠健康方案 [1] - 公司通过40余年保健食品研发制造经验 探索出个性化与精准营养的健康管理路径 [1] 产品技术创新 - 公司推出PRYSM iO超光谱智能扫描仪 采用超光谱吸收技术 15秒内收集数十万皮肤反射数据 [4] - 设备基于1930年诺贝尔奖成果"拉曼光谱"原理 无创测量皮肤类胡萝卜素水平 [4] - 技术依托全球2600万次扫描数据库 通过AI驱动机器学习生成身体防御指数 [4] 临床营养研究 - 临床营养需遵循"5阶梯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营养教育 口服营养补充 肠内/肠外营养等途径 [3] - 特别关注肿瘤患者 老年人 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 [3] - 研究证实吸烟 肥胖 蔬果摄入不足人群的防御指数显著偏低 [5] 健康管理方案 - 提出全面代谢健康管理方案 涵盖生活方式 体型管理 抗氧化 营养素等多维度 [1] - 建议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为指导 践行"膳食平衡宝塔"原则 [2] - 通过规律摄入营养补充剂和改善生活方式 防御指数可快速提升至绿色健康区 [5] 未来发展路径 - 公司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理念 提供从健康检测到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全链条服务 [5] - 依托健康大数据 为消费者提供饮食 运动 营养补充等定制化解决方案 [5] - 持续探索科技在健康领域的应用 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