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搜索文档
夏粮主产区即将迎来大规模机收 多种农机具大显身手
央视网· 2025-05-25 02:18
小麦收割进度 - 全国小麦跨区机收由南向北展开 西南麦区收获已过八成 黄淮海麦区进入收获期 [1] - 四川已完成收割约620万亩 预计本月底基本结束 进度略快于往年 [3] - 湖北1500多万亩小麦收获进度已过九成 新麦收购量超1.5亿斤 [3] - 河南8500万亩小麦进入适宜收获期 收获已过两成 [4] 产量与技术应用 - 四川建设130个小麦千亩高产展示片和55个百亩超高产展示片 带动单产提升 [3] - 绵阳市梓潼县小麦亩产预计450公斤 同比增长16% [3] - 安徽小麦面积约4342.1万亩 由南向北陆续展开收获 [3] - 智能化新型农机使用率提高 北斗5G技术无人驾驶农机加快进入农业一线 [9] 农机具应用 - 夏收农机具包括联合收割机 打捆机 烘干机 实现收割脱粒清选一体化作业 [7] - 夏种农机具包括播种机 插秧机 旋耕机 完成整地播种移栽等作业 [9] - 夏管农机具包括喷杆喷雾机 农业无人机 中耕机 灌溉设备 用于除草松土喷洒农药 [9] - 河南南阳方城县使用大型收割机 打捆机等配套农机联合作业加速机收进程 [4]
一位斯洛伐克老人同中国的情缘
新华网· 2025-05-25 01:50
新华社布拉迪斯拉发5月24日电 题:一位斯洛伐克老人同中国的情缘 新华社记者王丽丽 "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人们仍然感念我们前辈为国家与人民间的合作与友谊所做的一切,这 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传承传统友谊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现年75岁的斯洛伐克老人爱德华·舍波日前在他 位于斯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办公室对记者说。 这位老者是斯洛伐克联合工业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从今年4月起受聘成为位于河北沧州的"中国捷克 斯洛伐克友谊农场(中捷斯友谊农场)"合作促进顾问。 1956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向中方赠送670台套农业机械,并派出专家传授使用和维修技 术。当时接收这批设备的中国农场就在河北沧州的一片盐碱滩上。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将其命名为"中捷 友谊农场"。后农场更名为"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友谊农场"。 舍波回忆道,他于2006年首次对这个农场进行了访问和考察,被当时那段历史深深打动,并决定来 华进行经贸合作。他说,眼前的一切,让他体会到中国人民对那段友谊与合作历史的怀念和珍惜。 舍波来自一个从事葡萄种植和酿酒的家族。2013年他与中捷斯农场的合作伙伴成立了葡萄酿酒公 司,成为斯中两国在农业领域合作的模范企业。此外,他还协助农场 ...
甘肃通渭:“双补”赋能农机驰骋 解锁乡村振兴动力密码
中国发展网· 2025-05-23 09:19
农机补贴政策实施效果 - 甘肃省通渭县推出"双补"政策,购机农户可同时享受省级和县级等额补贴,总补贴金额达购机价格的近40% [1] - 政策覆盖茎穗兼收玉米收割机等关键农业机械,例如一台总价25.8万元的收割机可获得9.14万元补贴 [1] - 2025年通渭县已拨付两批次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53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贴79万元,共补贴964户农户1546台(套)设备,补贴金额643万元 [1] 农机装备结构优化 - 补贴范围覆盖23大类146个品目,耕整地机械占比达47%,深松机、覆膜机等设备提升旱作农业效率 [2] - 草畜产业机械保有量增长10%,打捆机、青贮收获机促进种养循环产业发展 [2] - 丘陵山区适用设备如履带式收割机、小型植保无人机需求旺盛,有效解决山地农业作业难题 [2] 农机更新与智能化发展 - 通渭县开展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专项行动,去年完成723台更新,70马力以上拖拉机和植保无人机成为更新主力 [2] - 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70%,计划试点推广农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机械等智能装备 [2] - 探索"合作社+农户"共享农机服务模式,目标2025年末机械化率突破75% [2]
三农记者的麦田日记丨“河南就像第二故乡”
河南日报· 2025-05-22 23:55
跨区机收服务 - 邓州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设立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 为外地农机手提供登记 信息咨询和"暖心包"服务 [1] - "暖心包"包含作业明白纸 毛巾 肥皂 矿泉水和防暑降温药品 明白纸上提供各乡镇农业部门电话和机手联络微信群信息 [1] - 邓州市共设立5个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 合理调度收割机械 引导跨区作业收割机有序流动 [3] 农机手反馈 - 来自陕西宝鸡的农机手乔保全表示 作业明白纸和机手联络微信群能帮助快速找到作业地点 避免闲置 [2] - 来自湖北仙桃的农机手张乃功称赞服务站提供的"暖心包"服务温馨 并表示每年都会来河南作业 [3] 农机作业现状 - 邓州市刚开始大面积小麦收割 部分地块已完成收割 但仍有不少地块待收 [1] - 乔保全所在车队共有8台履带式收割机 计划利用雨天检修机器 为晴天作业做准备 [2] - 大批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进入邓州市 标志着"三夏"农忙季节开始 [3]
三农记者的麦田日记丨24小时待命的“农机医生”
河南日报· 2025-05-21 23:33
又到一年麦收时。麦浪翻滚,农机驰骋,金色的田野收获着希望。麦香氤氲中发生着哪些新的故事?本 报今起开设"三农记者的麦田日记"栏目,请跟随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倾听中原大地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的足音,体味"中原粮仓"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担当。 核心提示 时间:5月21日星期三 地点:邓州市 天气:晴 5月21日一大早,邓州市佳霖农业机械销售有限公司的维修师王刚就接到一个系统发来的派修单。 派修信息显示,在陶营乡胡营村的一处麦田里,正在收获小麦的农机因为出现故障不得不暂停作业。 "你好刘师傅,你现在给我发个位置,我这就过去给你换传感器零件。"王刚迅速和收割机机手取得联 系。 "维修系统显示,他这个收割机需要换传感器零件,我现在取了零件就可以过去,更换过程很快。"和我 们搭着话,王刚快步走进公司的农业专用配件室,在众多配件里取出维修要用的配件,动作快速准确。 "出发!去胡营村。"一声招呼,我们随王刚一起上了车。 15分钟后,我们来到了胡营村,来自山东德州的机手刘海彬和几个人正在田里焦急地等待。 "其实这个零件坏了不影响用,我教你操作一下,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先继续使用,不耽误收麦 子。"王刚对刘海彬说,"一会儿再给 ...
从跨区机收看农业现代化关键密码
经济日报· 2025-05-21 22:41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跨区机收依赖信息平台、维修站点、油料保障、金融服务等支持体系,实现农机资源全国高效流动[1][3] - "农机直通车""智慧农机"等数字化平台精准匹配农户与机手需求,降低农机空耗率并提升作业效率[3] - 中石化、中石油沿麦区布局24小时专供加油站网络,保障农机用油不间断[3] 技术赋能农机作业 - 搭载北斗导航的智能收割机可自动优化收割参数,漏割率显著降低[2] - 无人驾驶收割机通过卫星导航实时处理地形数据,自主规划最优路径[2] - 智能诊断模块实现故障远程处理,减少设备停机时间[2] 跨区机收运营模式创新 - 农机合作社推行"预约服务+连片作业"模式,降低农户成本同时提高农机手收入[3] - 移动维修站结合无人机配件配送,实现田间即时维修服务[3] - 订单作业模式稳定农户预期,农机使用效能提升30%以上[3] 农业现代化路径突破 - 跨区机收破解小农户"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困境,避免重复购机资源浪费[4] - 服务规模化路径使小麦机收占比超98%,小农户成功融入现代农业体系[4] - 该模式验证生产要素组合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作用[4] 夏粮生产战略意义 - 夏粮占全年产量1/5,小麦占比达90%,跨区机收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1] - 30万台收割机参与全球最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保障小麦颗粒归仓[1] - 麦收时间窗口仅3-5天,机械化作业有效应对气候风险[1]
外资企业借国际展会深耕中国市场
新华社· 2025-05-21 11:30
新华社哈尔滨5月21日电 题:外资企业借国际展会深耕中国市场 新华社记者杨轩 在第三十四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哈洽会)中的日本北海道展位前,游客纷纷在这驻足,被这里现场制作的饭团和各种特 色食品吸引。 "今年北海道共有14家企业带来36种商品参展,其中的12家和34种商品是第一次亮相哈洽会。"专程来到现场的北海道副知事加纳孝之说,希 望能借这次展会找到更多采购商,将北海道的特色产品推向中国各地。 17日至21日,以"共建向北开放新高地,共享振兴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第三十四届哈洽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吸引来自美国、日本、 瑞士等38个国家和地区及中国23个省区市的1500余家企业报名参展。 5月17日,参会者在第三十四届哈洽会数字经济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展会期间,不少外国官员及外资企业代表看好黑龙江省及中国的投资机遇,决心持续加码中国市场,共享发展红利。 "我们早在1999年就于哈尔滨设立第一家工厂,并在2013年成立了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和研究中心。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持续在黑龙江投资约 10亿元人民币加强智能制造,如今大量农机新产品已经推向了整个中国市场。"凯斯纽荷兰亚太区研发与 ...
陕西百余名农机手集中出征开启跨区作业
陕西日报· 2025-05-21 00:19
跨区作业规模与范围 - 陕西省2022年至2024年每年"三夏"期间约有7000余名农机手赴外省跨区作业 今年预计缩减至4000余名 [1] - 作业范围覆盖河南 四川 湖北 河北 山东 甘肃 青海等省份 其中河南南阳市小麦种植面积达1100多万亩 是传统主力市场 [1] - 武功县 临渭区 扶风县 临潼区等地农机手具有长期跨省作业传统 [1] 作业支持体系 - 省农机安全协会组建多支"三夏安全服务队"全程跟随作业 配备24小时救援热线和专业应急团队 [2] - 建立全流程跟踪维权机制 快速介入会员权益纠纷案件 [2] - 已发放1.4万余张2025年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 [2] 运营管理优化 - 协会整合省外作业需求信息 实现农机手与订单精准匹配 降低空驶率 [2] - 推行安全 优质 高效 绿色的作业理念 开展经济效益 劳动安全 作业质量等多维度评比 [1] - 多部门协同保障农机通行 解决上路和下田作业的卡点问题 [2] 人才发展战略 - 重点培育技术过硬的农机人才队伍 强化"田间特种兵"的农忙主力作用 [2] - 通过跨区作业模式直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
金融助力“天中麦客”收获全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5-20 07:12
行业概况 - 驻马店市汝南县拥有超过4万名农机手和2万多台收割机从事跨区作业 截至2024年年底覆盖全国约二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 [1] - 农机作业范围遍及海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重庆 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 利用农作物收获时间差开展跨区作业 每年作业时长达半年以上 [1] - 农机订单存在明显季节性特征 部分客户在年前预订机器 机手通常在二三月份出发至南方地区作业 [1] 政策支持 - 当地政府持续加大农机补贴扶持力度 推动农业机械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2] - 驻马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银行机构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 企业运营 - 农机销售企业面临订购周期长和资金汇款期长的经营压力 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2] - 建设银行通过惠懂你线上收单授信结合线下房产抵押方式 为农机企业提供500万元综合授信 [2] 金融支持 - 驻马店分行创新推出主粮贷和花生贷产品 复制推广辣椒贷等专项贷款项目 [2] - 裕农振兴贷业务自2023年上线以来累计投放8000万元 其中农机类客户贷款投放近5000万元 [2] - 银行机构为农机企业提供对公账户 收单商户 POS机等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2]
研判2025!中国新能源拖拉机行业政策、产业链图谱、行业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双碳东风+智能革命,中国新能源拖拉机驶入高速增长赛道[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0 01:14
行业概述 - 新能源拖拉机定义为采用电能、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驱动的农业机械,核心目标是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并满足智能化需求,主要分为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三类[2] - 相比传统拖拉机,新能源产品具备环保性(零排放、低噪音≤70dB)、经济性(运营成本降低30%-50%)和智能化(兼容精准农业系统)三大优势,但初始购置成本较高且大功率机型待突破[4][5] - 行业在"双碳"目标和农业现代化双重驱动下迎来黄金发展期,预计未来5年实现技术领跑,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18][25] 技术路线与产品创新 - 混合动力路线占据市场主导(65%份额),中联重科DV3804(380马力)和临工9E系列(340马力)通过无级变速传动和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提升作业效率25%-35%,油耗降低30%-40%[16][23][24] - 纯电动产品差异化发展,中科原动力2604-ET和悍沃354ET分别搭载智能作业系统与L4级自动驾驶技术,作业成本降低60%,适用于设施农业和南方水田[16][24] - 氢能路线由东风DF2404e引领,突破-30℃极寒启动和12小时持续作业瓶颈,加氢仅需3分钟,代表未来清洁动力方向[16][24] 政策与市场环境 - 政策形成全方位支持体系,包括农机购置补贴(200马力以上无级变速机型补贴最高25万元)、技术创新引导(如《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和应用场景推广[9][10] -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提供应用场景,截至2024年累计建成10亿亩,2030年目标达13.5亿亩,为新能源拖拉机规模化应用创造有利条件[12] - 2025Q1拖拉机总产量15.11万台(同比-7.7%),但大型机型逆势增长6.1%,市场结构性调整推动高端化、新能源化转型[14] 竞争格局与产业链 - 行业呈现"头部集中、梯队分化"格局:第一梯队为中国一拖、潍柴雷沃、中联重科等头部企业;第二梯队为常州东风农机等区域龙头;第三梯队为中科原动力等细分领域创新者[21] - 产业链上游电池/电机仍依赖进口,中游由传统农机企业与新能源车企共同推动,下游聚焦设施农业和智慧农场,充换电设施加速完善[7] - 企业技术布局差异化,混合动力适用大田作业(200-400马力),纯电动主攻设施农业,氢能侧重示范项目和极寒地区[23][24] 未来趋势 - 技术迭代将形成"混动主导、纯电渗透、氢能探索"格局:混动未来3-5年优化能量管理,纯电随电池技术突破续航达15小时,氢能需加氢网络完善[26] - 智能化加速普及,L4级无人驾驶机型已商用,预计2030年实现全自主作业(降本40%),并推动"农机+无人机+传感器"一体化系统发展[28]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补贴倾斜(较传统机型高30%-50%)、土地流转催生规模化需求、"一带一路"拓展出口市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