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交易所

搜索文档
新交所:7月各项业务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大宗商品总交易量同比上升76%
期货日报网· 2025-08-11 18:09
证券市场表现 - 7月新加坡证券市场总成交额同比增长27%至338亿新元 创近3个月新高 [1] - 日均交易量同比上升27%至14.7亿新元 [1] - 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STI)环比上涨5.3%至4173.77点 表现优于东盟其他主要股市 [1] - 股票每日平均成交值环比增长19% 各板块流动性均提升 [1] 中小型股票与投资者动态 - 中小型股票流动性环比激增94%至2.61亿新元 贡献主要交易量增幅 [2] - 富时海峡时报小型股和中型股指数分别环比上涨9.9%和6.7% [2] - 零售客户成为增长最快投资者群体 机构投资者连续6个月净买入6200万新元中小型股票 [2] ETF与指数产品 - 中国主题ETF扩容 深交所-新交所ETF互通机制下第10只跨境ETF上市 [2] - 全市场ETF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36%至149亿新元 两只跟踪STI的ETF总规模突破30亿新元 [2] - MSCI新加坡指数连续第3个月上涨 其期货日均成交量环比增长16%至48137手 [2] - MSCI新加坡指数期货月末未平仓合约规模达71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2] 衍生品市场表现 - 7月衍生品总成交量同比增长25%至2930万手 日均交易量同比上升23%至130万手 [1] - 大宗商品总交易量同比上升76%至900万手 创历史新高 [3] - 铁矿石日均成交量创新高至362755手 月均未平仓合约量近350万手 [3] - 远期运费协议(FFA)交易量同比增长56% 创2024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 [3] 外汇期货市场 - 印度卢比/美元外汇期货交易量同比增长41%至220万手 [3] - 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交易量同比增长7%至310万手 [3]
华侨银行:新交所2025财年核心净利增近16% 上调股息指引
新华财经· 2025-08-11 13:54
新华财经新加坡8月11日电(记者刘春涛)根据新加坡华侨银行1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新加坡交易所 (SGX)公布了其2025财年(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业绩,税后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PATMI)同 比增长15.9%至6.095亿新元。尽管业绩表现强劲,但略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6.402亿新元。 报告显示,新交所该财年净收入同比增长11.7%至12.982亿新元。全年总派发每股股息(DPS)为37.5新 加坡分,较上一财年增长8.7%。这一增长得益于稳健的收入表现和成本控制,调整后支出仅微增 1.6%。 展望未来,新交所管理层更新了股息指引,计划从2026财年至2028财年,在盈利增长的支撑下,每个季 度将每股股息增加0.25新加坡分。这意味着2026财年至2028财年的每股股息预计将分别达到44.5、48.5 和52.5新加坡分。管理层表示,强劲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股息提供了支持。 在增长策略方面,新交所旨在实现6%至8%的中期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不含财务收入)。关键举措包括 推动场外外汇(OTC FX)和衍生品业务的增长,加速股市发展势头,例如推动更多首次公开募股 (IPO),目前其IPO储备项目中的公司已超 ...
前7月港交所新上市公司同比增长33%;花旗集团成港交所第二大股东丨港交所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0 13:41
港交所前7月新上市公司及集资规模 - 前7个月港交所新上市公司数量达53家 同比增长33% [1] - 新股上市集资金额达1279亿港元 同比增长逾6倍 [1] - 市场总集资金额达3318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835亿港元增长近3倍 [1] - 增长原因包括政策优化 资本回流 优质企业供给增加及市场信心修复 [1] 花旗集团增持港交所股份 - 花旗集团8月1日增持22.5万股港交所股份 成交均价417.24港元/股 累计金额9385.94万港元 [2] - 增持后持股比例升至5% 成为港交所第二大股东 仅次于持股5.9%的中国香港特区政府 [2] - 摩根大通持股比例降至3.53% 因去年减持4452.87万股 [2] - 增持反映花旗集团看好港股市场成交活跃及IPO融资额领先的前景 [2] 均胜电子二次递表港交所 - 均胜电子8月7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香港主板上市 为年内第二次递表 [3] - 公司为中国及全球第二大汽车被动安全产品供应商 专注智能汽车零部件研产销 [3] - 此前1月16日递表失效 或因市场波动等因素 [3] 万兴科技拟赴港上市 - 万兴科技8月8日公告拟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以推进全球化战略 [4] - 公司为数字创意软件领域全球化程度最高企业之一 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累计用户超15亿 [4] - 2018年1月已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4] 港股市场行情 - 8月8日恒生指数报24858.82点 跌0.89% [5] - 恒生科技指数报5460.30点 跌1.56% [5] - 国企指数报8895.28点 跌0.96% [5]
香港交易所(0388.HK):复苏动能强劲 聚焦成长与红利主线
格隆汇· 2025-08-10 03:21
市场交易数据 - 2025年上半年香港金融市场强劲复苏 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达2402亿港元 同比增长118% 创2010年以来同期新高 [1] - 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1109.6亿港元 同比增长195% 显示南下资金参与度显著提升 [1] - 衍生品市场表现强劲 期货及期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11% 人民币货币期货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43% 反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1] 港股通及衍生品市场 - 港股通25H1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109.6亿港元 同比增长195% 南下资金对港股市场参与度显著提升 [1] - 衍生品市场活跃 期货及期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11% 人民币货币期货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43% 反映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及风险管理需求增长 [1] 细分产品表现 - ETF市场在互联互通计划扩容和新产品上市推动下 25H1每日成交金额升至338亿港元 同比增幅184% [1] - 人民币货币期货成交量大幅增长43% 巩固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1] 市场规模及吸引力 - 截至2025年6月底香港市场总市值增至42.7万亿港元 同比增长33% 主要得益于中国内地经济复苏带动中资股估值修复及港交所优化上市制度 [2]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受理超200个上市申请 新股融资总额达141亿美元 同比增长695% 较去年全年增长约22% 远超全球新股融资额8%的同比增幅 [2] - 预计全年将有超80家中大型企业推进A股或次级赴港上市计划 [2] 目标价及评级 - 基于港交所2025年上半年超2400亿港元日均成交额 南向资金创纪录净流入等基本面改善 给予目标价500.0港元 对应42倍PE 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有15.8%涨幅 [2] - 该估值较当前约38倍PE溢价10% 仍低于历史牛市中枢44.7倍 具备充足安全边际 [2] - 港股市场处于估值修复与结构转型关键阶段 中长期配置价值显著 [2]
港交所 IPO 新规!要点及市场影响解读
搜狐财经· 2025-08-09 13:52
新规要点梳理 - 优化新股配售比例分配:新规规定发行人首次公开招股时至少40%股份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最低分配比例由原建议50%下调至40%,以满足国际投资者需求[2][3] - 调整公开认购机制:引入机制A和机制B两种选择,机制A下公开认购初始比例5%,最大回拨百分比由20%上调至35%,机制B下发行人可自主确定公开认购比例(10%-60%)且无回补机制[4] - 拟调整公众持股量门槛:引入层级式初始公众持股量要求,普通公司可选择25%初始门槛或10亿港元市值及10%公众持股量,"A+H"发行人调整为H股达到10亿港元市值或5%公众持股量[5] 与之前要求的对比 - 配售比例方面:旧规国际认购占比90%且公开认购可回拨至50%,新规明确至少40%分配至建簿配售,提高机构投资者确定性[7] - 公众持股量门槛方面:旧规统一要求25%,新规针对不同类型公司提供更灵活选择,如普通公司10亿港元市值及10%公众持股量,"A+H"发行人10亿港元市值或5%公众持股量[8] 对港交所IPO的影响 - 吸引更多企业上市:降低公众持股量门槛,尤其是大型企业和"A+H"发行人,使其更好平衡股权结构和控制权[11] - 提升IPO定价效率:机构投资者话语权增强,促使新股定价更接近企业真实价值,减少定价偏差[12] - 稳定大型IPO定价:明确建簿配售比例及调整公开认购回拨机制,减少定价干扰,保持股价稳定[12] 对港交所市场的影响 - 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吸引更多国际和机构投资者,提高市场成熟度和理性程度[13] - 增强市场国际竞争力:改革提升香港新股市场国际竞争力,吸引国际发行人和投资者[14] - 提升市场活力:新规有望提振港股IPO活跃度,增加股票供给和资金流动,提供更多投资选择[15]
花旗9.39亿港元增持港交所,持股比例升至5%成第二大股东
金融界· 2025-08-09 11:05
花旗集团增持港交所股份 - 花旗集团于8月1日增持22.5万股港交所股份 成交均价为每股417.24港元 涉及资金约9.39亿港元 [1] - 增持后花旗集团持股总数达6349.47万股 占已发行股份比例5% 成为第二大股东 超越摩根大通 [1] - 港交所第一大股东香港特区政府持股比例为5.9% 摩根大通持股比例降至3.53% [1] 港交所股权结构变化 - 港交所股权分布分散 机构投资者比例较高 花旗集团增持显著改变主要持股方格局 [2] - 除特区政府与花旗集团外 前十大股东包括易方达、广发基金及华夏基金等机构 [2] - 机构操作策略分化:易方达主动管理型基金持股稳定 指数基金减持 广发基金新进仓位 华夏基金普遍小幅减持 [2] 港股市场交易表现 - 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额达2402亿港元 同比提升118% 创2010年以来新高 [3] - 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同比大幅增长195%至1109.6亿港元 [3] - 衍生产品板块期货及期权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11% [3] 港交所业务环境 - 港股市场成交额和活跃度提升 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超去年全年 [3] - IPO市场活跃 新股融资额重回全球领先位置 直接推动交易所业务增长 [3] - 新产品推出、资金流入及买卖价差收窄等外部条件优化港交所业务扩展 [3]
最新披露!花旗集团举牌港交所,位列第二大股东!
证券时报· 2025-08-09 03:46
花旗集团增持港交所 - 花旗集团于8月1日增持22.5万股港交所股份,成交均价每股417.24港元,累计金额9385.94万港元[3] - 增持后花旗集团持股比例上升至5%,成为港交所第二大股东,仅次于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持股5.9%)[1][3] - 摩根大通去年减持4452.87万股后持股比例降至3.53%,被花旗超越[3] 港交所股东结构 - 公募基金持股分化:易方达蓝筹精选和优质精选长期持有122万股未变动,易方达香港证券ETF减持152万股至340万股[3] - 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基金二季度新进持股145万股(占股本0.11%),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增持123.69万股(占股本0.13%)[3] - 华夏基金通过QDII和指数基金持有港交所,但二季度华夏恒生ETF等产品出现减持[3] 外资投行看好港交所 - 高盛7月将港交所目标价上调11%至500港元/股,对应2026年预测市盈率40倍,主因日均成交额超预期[5] - 2023年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额达2402亿港元(同比+118%),港股通日均成交1109.6亿港元(同比+195%)[5] - 衍生品市场同步增长,期货及期权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11%[5] 港交所盈利催化剂 - A+H股上市热潮推动香港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6] - 实际利率下降、"零日期权"新产品推出、买卖价差收窄提升换手率、南向资金持续流入等因素可能进一步改善盈利[6] - 南向资金2023年净买入额已超2022年全年水平[1]
花旗集团举牌港交所!跃居港交所第二大股东,港交所上半年日均成交暴涨118%、今年以来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
金融界· 2025-08-09 01:03
股东结构变动 - 花旗集团于8月1日增持22.5万股港交所股份 成交均价417.24港元 耗资9385.94万港元 增持后持股6349.47万股 占比5% 成为第二大股东 [1] - 港交所股东结构分散 特区政府持股5.9%居首 摩根大通持股3.53% [1] - 易方达蓝筹精选 易方达优质精选基金长期持有 易方达香港证券ETF二季度减持 [1] - 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基金新进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基金增持 [1] - 华夏基金旗下相关基金二季度减持 [1] 市场表现与外资评级 - 港股市场成交活跃 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超去年全年 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 [1] - 高盛基于日均成交额优于预期 将港交所2025至2027年每股盈利预测上调4% 目标价由450港元升至500港元 对应2026年预测市盈率40倍 [1] 财务数据与业务表现 - 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额达2402亿港元 同比增118% 创2010年以来同期新高 [2] - 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1109.6亿港元 同比增195% [2] - 衍生品生产表现强劲 期货及期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11% [2] 盈利催化剂 - A+H股上市热潮推动香港IPO市场 新股融资重回全球第一 [2]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 日均成交额和盈利水平有上升空间 [2] - 实际利率下降刺激股票成交 "零日期权"等衍生产品推出 [2] - 现货市场买卖价差收窄提升换手率 港股通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2]
最新披露!花旗集团举牌港交所,位列第二大股东!
券商中国· 2025-08-08 23:35
花旗集团增持港交所股份 - 花旗集团于8月1日增持港交所22.5万股股份,成交均价每股417.24港元,累计金额9385.94万港元 [1][3][4] - 增持后花旗集团持股数量达6349.47万股,持股比例升至5%,成为港交所第二大股东 [1][4] - 港交所第一大股东为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直接持股5.9%,摩根大通持股比例降至3.53% [4] 机构投资者持股动态 - 易方达旗下蓝筹精选与优质精选基金分别长期持有100万股和22万股港交所股份,二季度持股未变动 [4] - 易方达香港证券ETF二季度减持152万股,当前持股340万股;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基金新进持股145万股,占基金净值8.9% [4] -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增持123.69万股;华夏基金旗下多只ETF产品二季度减持港交所股份 [4] 港股市场表现与投行观点 - 高盛7月将港交所目标价从450港元上调11%至500港元,对应2026年预测市盈率40倍 [6] - 2024年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额达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创2010年以来同期新高 [6] - 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1109.6亿港元,同比增长195%;衍生品期货及期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11% [6] 港交所盈利催化因素 - A+H股上市热潮推动香港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2][7] - 实际利率下降刺激股票成交,"零日期权"等衍生品推出提升市场活跃度 [7] - 现货市场买卖价差收窄提高换手率,港股通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 [2][7]
新交所营收净利创历史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8-08 15:55
新交所2025财年业绩表现 - 总营收同比增长11.7%至129.82亿新元(约726.5亿人民币),净利润达64.80亿新元(约362.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4%,创历史新高 [2] - 每股盈利为0.606新元(约3.4元人民币),高于上一年的0.559新元,全年股息累计0.375新元 [2] - 现金股票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8.7%至39.27亿新元(219.7亿人民币),占总净营收的30.3%,证券日均交易额同比增长26.4%至134亿新元(749.8亿人民币) [3] 核心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衍生品业务营收增长13.8%至3.46亿新元(19.36亿人民币),日均成交量从110万份合约增至130万份,增幅18% [4] - 场外外汇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5.3%至1.13亿新元(约6.32亿人民币),日均成交额达1830亿新元(约1.024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5% [5] - 东南亚经济复苏、国际资本配置比例提升及多资产生态战略共同推动业务增长 [3][5] 中国企业二次上市吸引力 - 2025财年新交所吸引6家新上市公司,筹资2570万新元(约1.43亿人民币),其中大中华区企业占比达48% [6] - 二次上市框架允许A股公司无需额外遵守新交所持续上市义务,降低合规成本 [6] - 税收优惠包括企业所得税返还(10%-20%)和上市补贴(最高200万新元),政策适配性高 [7] 区域枢纽定位与战略价值 - 新交所作为东南亚金融枢纽,承接资本流入并优化交易系统,形成正向循环 [5] - 东南亚科技公司预计到2029年创造4000亿美元增量股权价值,新交所成为中企切入东南亚市场的“通行证” [7] - 多资产策略具备抗周期特性,为企业提供全球化跳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