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能源

搜索文档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2万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8 21:25
海洋产业合作与发展 - 山东将深化海洋产业合作 构建蓝色经济增长极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1] - 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 吸引投资 加快海洋渔业 矿业 运输 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 海工装备 新能源 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1] - 目标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1] 海洋科技创新 - 强化海洋科技合作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吸引国际科研团队与山东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2] - 组织实施科技合作示范工程 推动深海资源勘探 高技术船舶 深远海养殖等领域技术创新突破[2] - 依托论坛搭建的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速国内外先进技术落地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 港口建设与物流网络 - 加快海洋港口建设 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发挥港口联通作用 织密国际航线 拓展海铁联运 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网络[2] - 完善现代化港航集疏运体系 增强全球货运能力 提升港口辐射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地位[2] - 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促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目标到2027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2亿吨[2] 海洋治理与生态保护 - 推进海洋治理合作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通过论坛提供国际交流平台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及国际标准制定[3] - 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 生态保护 海洋观测等国际合作 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3] - 与国际组织合作推进沿海滩涂 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系统保护修复 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3]
新一轮“海上风口”,江苏要抓住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8-21 23:16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0.54万亿元 2024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海洋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江苏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达10046.2亿元 占全省GDP比重7.3% 对省域经济增长贡献率7.5% [2][3] - 江苏拥有954公里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 处于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T形交汇点 [2] 船舶工业领先优势 - 江苏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实现行业增加值380.8亿元 占全国总量27.8% 连续16年保持全国第一 [3] - 靖江市造船量自2021年起超过日本 全球每10艘新船中有1艘来自靖江 全国每5艘船舶中有1艘产自靖江 [3] - 扬子江船业集团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129亿元 净利润创纪录达42亿元 新接订单14艘 交付23艘 手持订单236艘排至2030年 造船毛利润率创新高达35% [4] - 江苏拥有70余家船舶海工上市公司 总市值约7435亿元 累计募集资金1809亿元 近三年研发投入总计418亿元 [3] 海洋新兴产业进展 - 江苏拥有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研制基地 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 [4] - 2024年江苏重点推进的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稳定增长 涉海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4] 区域比较劣势分析 - 江苏海洋经济规模显著低于广东(突破2万亿元 占GDP14.1% 贡献率27.3%)、山东(18011.8亿元 占GDP18.3% 贡献率23.9%) [6] - 在长三角区域内低于福建(12547.3亿元 占GDP21.7%)、浙江(12012.4亿元 占GDP13.3%)、上海(11387亿元 占GDP21.1%) [6] - 主要短板包括深水良港稀缺 沿海南通/盐城/连云港城市能级不足 海洋传统产业比重过高 新兴产业规模偏小 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6][7] 沿海轴发展策略 - 江苏发布首个《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 构建"三纵三横三门户"格局 三门户包括连云港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9] - 需建立省级沿海发展合作机制 推动通盐连三市差异化协同发展 形成一体化同城化共同体 [9][10] - 截至2024年底江苏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86家 同比增长58.8% 民营经济成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10]
海洋经济“浙江模式”:不拼规模拼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04:09
海洋经济现状与挑战 - 浙江海洋经济2024年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增速全国前列但规模位列第四,落后于广东(超2万亿元)、山东(超1.8万亿元)、福建(1.25万亿元)[3] - 浙江拥有6715公里海岸线、30多个海湾、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及全国最多岛屿,但海洋经济规模与资源禀赋不匹配[1][3] - 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业态为主,高附加值环节占比不足,如船舶制造修理、海产品深加工和海洋生物医药开发不足[3] 战略规划与目标 - 提出建设两大万亿级(油气全产业链、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港航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文旅)、若干百亿级(海洋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产业集群[2][4][5] - 2025年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目标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实现海洋经济领域投资2200亿元以上[4] - 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推进《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2][4]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2024年海洋渔业一产产值超980亿元,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5] - 宁波舟山港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准箱(全球第三)[7] - 船舶修造企业推动智能化转型,研发智能作业设备、数智综合运管平台提升效率[9] 新兴产业发展布局 - 潮流能领域建成世界首座发电站,LHD第四代1.6兆瓦机组达工业化级别,推进百兆瓦级工程项目[9] -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76万千瓦,沿海核电装机容量全国前三[9] - 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吸引浙江博锐生物制药等企业落户[9] 数字经济赋能 - 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上线智慧海洋应用驾驶舱和海洋数据产业大脑[10] - 海洋资源环境可信数据空间入选国家首批试点,汇聚277类海洋实测/遥感/预报数据[10][11] - 发布超40个海洋经济可信数据空间应用场景,包括核电冷源预警、北极航道保障、台风智能预警等[11] 差异化竞争策略 - 港航服务业重点发展船舶供应/维修/交易等优势服务,补足高端环节[7][8] - 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海洋经济中流砥柱[6] - 聚焦海洋风能、潮流能、海洋碳汇等差异化领域,避免低效竞争[5][9]
海洋经济“浙江模式”:不拼规模拼什么?|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04:0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 增速位于全国前列但规模位列全国第四 落后于广东超2万亿元 山东超1.8万亿元 福建1.25万亿元[3] - 浙江拥有6715公里海岸线 30多个海湾 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但海洋经济规模与资源禀赋不匹配[1][3] - 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业态为主 高附加值环节占比较少 海产品深加工和海洋生物医药开发不足 海洋科创平台数量相对较少[4]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2025年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目标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5] - 构建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绿色石化油气全产业链 临港先进装备制造) 三大千亿级集群(港航物流 现代渔业 滨海文旅) 若干百亿级集群(海洋数字经济 新材料 生物医药 清洁能源)[5] - 当前重点发展五大传统产业(临港绿色石化 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 港航物流 现代渔业 海洋文旅) 三大新兴产业(清洁能源 新材料 生物医药) 及未来产业(海洋信息服务 机器人 深海智能装备)[6] 港航产业发展 - 宁波舟山港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 连续16年全球第一 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准箱稳居世界第三 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全球第七[7] - 存在"大港小航"问题 需补足航运服务业短板 重点发展船舶供应 维修 交易等优势服务 差异化竞争高端航运金融[8][9] - 2025年上半年510个海洋强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 其中120个强港项目完成投资420亿元[9] 海洋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进展 - 截至2024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76万千瓦 沿海核电装机容量全国前三 潮流能发电达到工业化级别 推进百兆瓦级重点工程建设[10] - 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已有浙江博锐生物制药等企业落户[10] - 传统产业积极转型 如舟山船舶修造企业研发智能作业设备 数智平台提升效率[11] 数字经济赋能海洋经济 - 2024年成立浙江省首个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 开展数据资产入表 数据赋能保险 蓝碳价值实现等试点[12] - 海洋经济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汇聚277类权威数据 应用场景包括核电冷源预警 北极航道保障 台风风暴潮预警等[13] - 2022年上线全国首个省级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 2025年"海洋资源环境可信数据空间"入选国家首批可信数据空间试点[12][13]
浙江探路山海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0:5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海岛数量全国最多,具备发展深水良港和海洋产业的良好条件[3]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4] - 海洋产业存在能级不强、科创不足等问题,滨海旅游资源需进一步整合,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3] 港口绿色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人工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6]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53%并计划提升至80%,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6]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占比达77%[6]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全球首座且持续并网时间最长的项目,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7]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已稳定运行3年,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7] - 浙江将实施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攻关45个海洋新能源关键技术群[9] 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 - 大陈岛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黄鱼养殖技术迭代至4.0版本,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1] - 推进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投资1亿元,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1] - 象山西沪港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藻类固碳作用显著[12] 海洋废弃物循环利用 - 台州"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5个海洋塑料瓶可生产一条丝巾[12][13] - 建设智能"蓝色工厂"实现海洋塑料全链条可追溯处理[13] - 该模式已在浙江沿海县市推广,5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再生利用[13] 美丽海湾建设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已建成5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14]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8.24万人[14] - 苍南168黄金海岸沿线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去年暑假两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直接拉动收入2500万元[15]
浙江探路“蓝色低碳”:重塑海洋经济新循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09:15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 海岛数量全国最多 具备发展海洋渔业 港口物流 临港工业 海洋旅游等产业的良好条件[1] - 浙江海洋经济存在产业发展能级不强 海洋科创能级不足等问题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仍待加速 滨海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在沿海省份中比较严重[1] 国家政策与省级规划 - 中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将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研究制定支持海洋强省建设政策 探索央企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2] - 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目标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2] 港口绿色智能化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实现人工集卡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3] - 港区源端清洁化通过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引入太阳能 风能等清洁能源 终端电气化覆盖率达100% 集卡电动化率53% 计划年内提升至80% 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3]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 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约77%[3]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舟山秀山岛南部海域建成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LHD 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 实现兆瓦级大功率稳定并网发电[5]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已稳定运行3年多 设计使用寿命20年 度电成本从第一代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将低于火电价格[5] - 国家推动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 支持将潮流能发电作为沿海地区及海岛绿色能源补充解决方案[5] 海洋产业科技创新 - 浙江推进海洋产业体系化建设 聚焦海洋精准感知 海洋新能源 海洋生物资源等7大领域 集中攻关45个关键技术群[6] 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 台州大陈岛升级黄鱼养殖技术至4.0版本 采用单点系泊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建设无柴油 无噪声污染的低碳养殖基地 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7] - 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投资1亿元 用海面积2107.5亩 预计养殖营收达10亿元[7] 蓝碳经济与价值转化 - 象山西沪港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浒苔 紫菜 海带等藻类植物具有强二氧化碳吸附能力 成为海洋固碳重点资源[8] - 台州大陈岛开展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建设椒蓝碳资产交易平台 发放椒蓝贷绿色碳汇贷款 温州苍南完成全省首例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交易[9]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 台州首创海洋云仓治理船舶污染物 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 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10] - 5个海洋废弃塑料瓶可生产一条丝巾 台州市有5家企业从事海洋塑料再生利用 正在打造首个智能蓝色工厂实现全自动化闭环处理[10] 美丽海湾建设与旅游开发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 覆盖沿海5市 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11] - 台州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 打造红色教育+绿色生态+蓝色经济模式 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最高8.24万人 2023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超11亿元[11] - 苍南168黄金海岸全线80%路段可见大海 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 邀请顶级设计师打造文旅场景 去年暑假2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 直接拉动当地村民收入2500万元 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亿元[12] - 海湾文旅开发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从事渔业捕捞的村民转做休闲渔业后收入显著增加[13]
“海上充电宝”澎湃蓝色动能
搜狐财经· 2025-08-15 02:32
波浪能发电装置技术突破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发 具备日均发电量1万千瓦时能力 可满足约1500户家庭日用电需求[2] - 装置采用三角形特殊结构设计 高27米 重约6000吨 平面面积超3500平方米 通过转化波浪能实现电力自给自足[2] - 技术解决了远海岛礁电力供应难题 相比光伏发电更稳定 相比柴油发电更环保经济 为深海作业提供持续能源支持[2] 海洋能源开发潜力 - 全球海洋波浪能可开发量达20亿至30亿千瓦 接近或超过100个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 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2] - 波浪能发电装置可作为海洋经济支点 支持深海养殖 油气开采 矿产开发等多元业态发展[3] - 以"澎湖号"海上养殖平台为例 通过波浪能转化实现自动化养鱼和生活旅游电力自给自足 已稳定运行近6年[3]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14.1%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9% 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3] - 近五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3.7% 涵盖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新能源 生物医药研发等高技术领域[3] - 行业涌现多个代表性项目: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投用 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实施[3] 海洋产业应用拓展 - 波浪能发电装置推动渔业 种植业 海水淡化及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民生价值[2] - 海上电力枢纽可支撑"粮仓连片"计划 促进现代工业化养殖与深海资源开发协同发展[3] - 科技突破持续赋能海洋经济 包括"澎湖" "恒燚" "海威"等养殖平台陆续投入使用[3]
广州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总面积798平方公里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3 08:38
规划范围与目标 - 规划总面积798平方公里 其中海域面积385平方公里 陆域413平方公里 [1] - 到2025年形成珠江口"黄金内湾"标志性区域 到2035年建成创新要素集聚 海洋产业发达 生态环境优美的海岸带 [1] - 大陆海岸线划定严格保护岸线12.56公里 [1] 空间格局与区域协同 - 打造"一带三区 串珠成链"海岸带空间格局 一带指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 三区包括北部古港活力都市风貌区 中部海岛生态人文风貌区 南部滨海智创新城风貌区 [3] - 共筑珠江口海上生态安全屏障 共建大湾区海上基础设施集群 共育黄金内湾海洋创新发展带 [3] - 广州现有14个海岛 总面积97平方公里 含5个有居民海岛(95平方公里)和9个无居民海岛(2平方公里) [2] 海域功能分区 - 航运区占全市海域面积24.63% 海洋预留区占15.06% 文体休闲娱乐用海区占5.67% [3] - 路桥隧道区占海域面积0.25% 风景旅游用海区占0.09% [3] 产业发展规划 - 2024年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4979亿元 占广东省25% [4] - 优化提升港口航运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滨海旅游等主导产业 加速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等新兴产业 [4] - 打造六大产业组团 包括海岸带北部先进制造与服务组团 狮子洋增长极滨海旅游与服务组团 庆盛科技与先进制造组团等 [4] - 布局五大产业园区 包括龙穴岛国际海洋岛 南沙湾—慧谷—明珠科学园 莲花山中心渔港核心区等 [4] 科技创新布局 - 依托南沙科学城发展海洋科学 重点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 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4] - 建设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 吸引国际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4]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多地加码布局——十万亿海洋经济驶向高质量发展“蓝海”
新华网· 2025-08-12 05:44
中央政策导向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及合作共赢 [1] - 政策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发展 [1] - 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海洋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达105438亿元 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2] - 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2] - 2025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高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 [2]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 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1] - 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1] -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海域综合治理并探索海洋碳汇核算 [1] 区域发展规划 - 上海规划2030年形成"3+5+X"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包括三大主导产业及五大新兴产业 [3] - 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目标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2025年海洋领域投资超2200亿元 [4] - 广东培育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及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优化海洋服务业 [4] - 山东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推进海洋科技攻关及四链融合 [4][5] 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 -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及科研合作 [1] - 山东加快建设以崂山实验室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攻关深水及绿色安全技术 [5] - 政策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5]
山东工行:引金融活水 激活蓝色经济新动能
中国发展网· 2025-08-07 08:18
核心观点 - 工商银行山东分行通过信贷投放、产品创新和战略合作 全面支持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 重点覆盖海洋新能源、海洋食品加工及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1][2][3][4] 海洋新能源产业支持 - 东营分行累计为海洋新能源项目投放信贷资金22亿元 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高端化转型 [2] - 为HG14海上光伏1000MW项目投放贷款超10亿元 该项目成为全国海上光伏规模化开发示范样本 [2] - 为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项目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 该项目总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 [2] 海洋特色产业金融服务 - 威海分行为海洋食品加工企业提供900万元贷款 支持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线升级 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 [3] - 聚焦捕捞、加工、出口全产业链 服务地方"蓝色粮仓"建设 [3] 金融产品创新 - 推出"齐鲁海洋贷"产品 具备全周期、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特点 [3][4] - 针对大中型客户推出"海洋研发贷" 提供科研项目中长期资金支持 [4] - 针对普惠小微客户推出"渔船e贷""养殖e贷"等产品 截至6月末累计发放贷款超4400万元 [4] - 通过网贷通、经营快贷等创新产品满足个性化融资需求 [4] 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 山东工行与山东省海洋局、农担公司、山东海洋集团签署战略协议 共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3] -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产品矩阵 强化蓝色经济金融可得性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