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

搜索文档
广东六部门联合印发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06 08:21
政策规划 - 广东省六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重点部署8项任务包括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加工业、森林景观利用等 [1] - 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林地面积达3500万亩以上,总产值超800亿元 [1] - 计划建设40个省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和300个林下经济(含森林康养)基地 [1] - 目标培育15家以上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50家以上省林业龙头企业 [1] 产业发展方向 - 要求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推广林粮、林药、林菌等复合种植模式和林畜、林禽等养殖模式 [2] - 重点培育野生菌类、竹笋竹虫类、森林蔬菜等采集加工业 [2] - 开发利用"双一百"森林旅游线路和南粤森林人家等景观资源 [2] - 打造"粤林+"特色品牌体系,包括"粤林山珍""粤林康养"等 [2] 实施路径 - 强调科技支撑,鼓励科研机构攻关林下经济"卡脖子"技术问题 [2] - 加强乡土专家培育和技术培训,提供人才保障 [2] - 广东已发展林下经济面积3241万亩,产值527亿元,形成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2]
广西将试点建设10个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体
广西日报· 2025-08-06 02:36
广西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体试点建设 核心观点 - 广西将分三个批次试点建设10个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体,建设周期从2025年7月至2030年6月,每个综合体建设周期为3年 [1] - 第一批次试点将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资源县、富川瑶族自治县3地实施 [1] - 目标是打造"种养加"成链、"产供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综合体,培育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品牌价值高的林下经济"排头兵" [1] 试点规划与实施 - 试点建设依托现有设施,包括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风景名胜区、乡村旅游示范区、油茶种植基地、国家储备林基地等 [1] - 以乡镇(分场)为建设单元,将县域(林场)整体打造为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体 [1] 发展优势与目标 - 广西作为南方重要集体林区和生态屏障,具有林下空间充裕、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优势 [1] - 通过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林农增产增收、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治理优的有机统一 [1]
广东印发林下经济三年行动方案,2027年总产值将达8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08:59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利用林地面积达3500万亩以上、林下经济总产值达 800亿元以上;建设省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基地40个、林下经济(含森林康养)基地300个以上;培育 发展林下经济类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5家以上、省林业龙头企业50家以上,全省地域特色明显的林下 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基本形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行动方案》要求各地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林下经济发展区域,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如推广发展林粮(油)、林药、林菌、林菜、林果、林花、 林苗、林茶等林下复合种植模式;推广林畜、林禽、林蜂等发展模式;培育发展野生菌类、竹笋竹虫 类、森林蔬菜等林下产品采集业;开发利用全省"双一百"森林旅游特色线路、新兴品牌地和南粤森林人 家;培育"粤林山珍""粤林康养""粤林竹品""粤林茶油"等"粤林+"特色品牌。通过差异化发展,打造林 下经济特色县、"六环"森林康养圈等林下经济地标,形成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此外,《行动方案》强调加强科技支撑服务。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聚焦林下经济各生产环节"卡 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坚,提高林下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 ...
聚焦“三新”驱动,共话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实践
新华网· 2025-08-04 08:25
核心观点 - 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聚焦"新质生产力:新智造 新消费 新生态"主题,探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1][2] -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结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者缺一不可[3] - 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成为新赛道[5] - 新消费趋势推动服务型消费占比提升,新型服务业电商成为拉动内需新引擎[7]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构建新生态,推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解决融资难题[9][10]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地方政府需依据本地实际情况深化改革,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3] - 企业家需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吸引创新要素汇聚,形成新竞争力[3] - 黑龙江发展低空经济具有工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应用场景优势[3][4] - 东北林下经济发展需把握生态保护、长期主义、技术创新和规范化四个关键点[4] 新智造与技术突破 - 中国制造体系全球规模最大,但需科技创新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跨越[5] - 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在工业、巡检、消防等场景应用[5] - 智能体与生成式大模型是AI发展不同阶段,智能体可降低AI使用门槛[6] - 数实融合朝技术融合、场景拓展、制度创新三个方向深化发展[6] 新消费与需求侧升级 - 新消费趋势推动服务型消费占比显著提升,技术驱动效率变革[7] - 新型服务业电商将成为拉动内需新引擎,平台侧积极布局[7] - 文旅消费市场"软硬结合",科技创新与人文价值深度融合[7] - 会展业对经济拉动效益为1:9,促进贸易消费重要平台[8] 新生态与资源配置 - 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是解决新质生产力产业融资难题关键[10] - 建议吸引国有及社会资本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完善投资退出机制[10] - 中国企业从"跟随者"向"规则定义者"转变,需升级认知主动定义未来[10]
嘉桦生物:以创新与标准推动东北林下经济特色发展
新华网· 2025-08-04 03:14
原标题:张学刚:以创新与标准推动东北林下经济特色发展 8月3日上午,以"新质生产力:新智造 新消费 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主论坛在哈 尔滨举行。在主论坛"思客对话"环节,伊春嘉桦生物董事长张学刚表示,东北发展林下经济需以生态保 护为根本,秉持长期主义专注聚焦,通过技术升维与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东北生态资源丰富,尤其森林资源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以黑龙江伊春市 小兴安岭为例,春季可采集的白桦树汁养分丰富,但因其易变质,规模化科学采集和锁鲜加工储存难度 大,长期未能很好的产业化。" 张学刚介绍说,伊春嘉桦生物自2015年成立以来,10年专注白桦树汁赛道,投入千万资金攻克两大 产业难题,"实现在生态保护前提下科学、可持续的规模化采集和无防腐、常温锁鲜加工。"他表示,企 业同时还牵头制定了桦树汁采集规范标准、桦树汁质量标准,并参与制定桦树汁真实性鉴别技术标准, 引领开创了中国天然活性白桦树汁赛道,将其转化为天然饮品,赋能健康品质生活。"这两年,桦树汁 品类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同,也成为一个市场热点。" 谈及在东北发展林下经济的感受,张学刚分享了四点感受。他认 ...
东方黄花梨林下经济面积突破万亩
海南日报· 2025-07-30 01:26
据介绍,东方林下经济目前已实施5.06万亩,涵盖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四大 类型。在制度设计上,东方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与林业服务中心共建"流转+办证+金融"一站式服务闭 环。在政策层面,东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首创"一树一证一码"交易模式,为每棵黄花梨颁发"身份 证",破解确权难、流通难的行业痛点。 海南日报讯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曈)日前,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位于东方市的海南黄花 梨山庄,大大小小的蜂箱错落于黄花梨树间。目前,该市黄花梨林下经济面积达11569.7亩,已形成"林 上采集加工+林下复合经营"立体发展模式。 "'养殖+有机肥+林木生长'的生态闭环,只是我们林下'掘金'的一角。"东方亿林实业有限公司副总 经理吴鑫说。放眼望去,浓密树荫下,500亩益智、铁皮石斛等南药蓬勃生长,"黄花梨+南药"的模式不 仅构成错落景观带,更成为增收的"绿色银行"。 ...
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如何从贫困山区变成幸福家园?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0:25
生态转型与治理 - 林州市通过全域化、精细化、差异化环境治理策略实现生态转型,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累计调动156万人次参与清洁行动,清理垃圾86.5万吨,栽植树木48万棵,美化提升面积达52万平方米 [2] - 实施"全域植绿"计划使森林覆盖率达47%,林地面积达171万亩(含经济林30万亩),形成多层次绿化格局,重点林区配备251名专职护林员建立网格化管护体系 [2] - 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将传统石构件融入景观保留乡愁记忆,改造废弃宅基地累计腾退土地110公顷 [3] 生态产业发展 - 菊花经济形成全产业链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370余户增收3500余万元,产业链产值达8710万元,留林科普生态园年产量15万公斤带动600余户年均增收1.2万元 [4] - 林下经济开发"国储林+中药材"模式,东岗镇武家水村3000余亩国储林下种植药材年收入超100万元,原康镇重兴店村创新秸秆利用年节省养殖成本10万余元 [4] - 坡地经济开发中,泽林生态基地投资4000万元改造1500亩荒坡,年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贫困人员年均增收超万元,探索出"坡改梯+秸秆还田+农家肥"的生态种植模式 [5] 文旅融合体系 - 依托红旗渠精神构建红色教育产业链,建成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十余处教育机构,形成品牌效应 [6][7] - 太行大峡谷景区面积8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90%,成为"北雄风光"代表,年接待游客量显著 [7] - 发展470余家特色民宿,石板岩镇南湾村通过改造成为"网红打卡地",庙荒村农家乐实现村民"家门口致富",沿东南公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8] 产业升级战略 - 实施"产业兴市"战略推动装备制造与精品钢深加工双轮驱动,发展电子新材料与绿色储能新产业 [8] - 通过打造专业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8]
福建省首家林业产业研究院在侨乡永春成立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16:22
永春林业产业研究院成立 - 永春林业产业研究院由永春县与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建,是福建省首家林业产业研究院,定位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用户等多方资源 [1] - 研究院同步揭牌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青年博士工作站,创新推行"三转模式":转变身份定位、教学模式和服务重心,让青年博士深入林业生产一线 [2] 永春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永春县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已形成竹产业、香产业、林下经济三大支柱产业 [1] - 具体数据:竹林面积1 8万公顷,年产竹材50万吨;香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35亿元,带动就业3万余人;林下经济规模10万亩,年产值超5亿元 [1] 研讨会成果与未来方向 - 研讨会聚焦科技创新驱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价值链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取得建设性成果 [2] - 研究院成立被定位为永春县林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向绿色未来的战略迈进 [1]
山西长治因地制宜做优林下富民产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9 00:17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长治市依托52万亩林地资源推行"林下+"发展模式,重点打造林药、林草、林菌、林禽、林畜、林蜂六大产业体系 [1] - 采取差异化区域布局:平顺县、壶关县、襄垣县主攻林下种植,沁源县等区域侧重林禽/畜/蜂养殖,黎城县等地区发展野生资源采集加工 [2] - 2023年新建壶关县北庄村等3个示范基地,推动林下经济特色化发展 [2] 产业规模与规划 - 当前可利用种植面积29.75万亩,养殖面积22.4万亩,已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16.7万亩,养殖规模达18.55万头(只) [3] - 现有26家加工企业聚焦党参、连翘、蜂蜜等产品,林产品加工年产值预计3.39亿元 [3] - 2023年计划新增中药材种植4.5万亩、菌类0.2万亩,扩养家畜2万头、家禽4.05万只 [3] 产业链延伸 - 从传统种植养殖延伸至酸枣仁口服液等深加工领域,形成"种植-加工-康养旅游"一体化产业链 [1][3] - 沁源县等地区同步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强化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2] - 通过集体经营、企业带动等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2]
金融助力田园生金 铜鼓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新路径
人民网· 2025-07-07 07:24
江西省铜鼓县林下经济发展 - 铜鼓县凭借88.04%的森林覆盖率优势,创新打造林菌、林药、林游为核心的林下经济体系,并延伸发展休闲农业、精深加工等多元业态 [1] - 金融支持助力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3] 农旅融合产业 - 江西成圆休闲农业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1亿元打造500亩田园综合体,农行铜鼓县支行提供1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其购置互动设施 [2] - 该项目带动永宁镇兴源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5万元跃升至60余万元,并解决41位村民就业 [2] 特色产业升级 - 江西省与山同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200万元贷款用于购置现代化加工设备,提升赤松茸加工能力并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 [2] 金融支持成效 - 农行铜鼓县支行在2024年至2025年5月末期间投放农户贷款超1.5亿元,惠及农户600余户 [3] - 为23家涉农企业提供授信超7000万元,破解资金瓶颈并激活山林生态价值转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