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搜索文档
全市新开中小学校34所 推进教室空调能装尽装 上海基础教育持续扩优提质
解放日报· 2025-09-01 01:36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上海新开设34所中小学校 包括小学7所 初中4所 普通高中6所 完中2所 一贯制学校15所 [1] - 全市新增学位近1.3万个 增量主要集中在五个新城等人口导入区域 [1] - 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新五项标准"建设 实施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修订 [1] 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 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覆盖近两百所郊区相对薄弱学校 强化市区优质资源对郊区学校的支援 [1] - 实施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 聚焦79所公办初中 通过优质学校带动和名校长名师导入提升质量 [2] - 18所学校成为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 运用数智技术变革教学方式 [2] 教学改革与质量管理 - 探索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 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育人优势 [2] - 建立规范办学行为负面清单 严格落实校园餐 教辅 校服专项整治 [2] - 推动实施"无书面作业日"制度 发布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 [2] 课后服务体系建设 - 将课后服务列为全市"民心工程" 建设含有2000多门优质课程的线上素质教育资源平台 [2] - 发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 促进"课后育人"成为新常态 [2]
名校跨区办分校!武汉人又多了10所“家门口的好学校”
长江日报· 2025-09-01 00:41
跨区域集团办学计划 - 武汉启动跨区域集团办学三年行动计划 首批10所分校全部完成挂牌招生办学 新增优质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2] - 计划未来三年推动二环线内10所以上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在新城区设立20所以上分校 提供3.5万个以上优质学位[8] - 分校在办学理念 课程设置 文化建设等方面与本校实行一体化 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 学生作业 考核评价等方面保持一致[2] 分校建设与资源配置 - 大兴第一实验学校阳逻分校新增480套可躺式课桌椅 升级食堂和功能室[2] - 中德园分校特别招聘音乐 美术专职教师 实现与本校同步开展艺术特色活动[5] - 育才小学甘露分校实现食堂自主经营 结束校外配餐模式 并开设冰雪特色课程[5] 教学协同机制 - 集团校组建教育教学指导小组 通过定期视导 集体备课 教学竞赛促进分校教师专业成长[2] - 中德园分校与本校保持课程设置 作息时间 行政例会统一 导学案由本校统一打印提供[5] - 本校骨干教师每周四 周五到中德园分校授课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5] 社会效益与区域发展 - 跨区域集团办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产业集中区域提供教育配套[2][8] - 中德园分校位于蔡甸经济开发区 为周边企业员工解决子女教育后顾之忧[5] - 家长反馈显示分校教学质量获认可 学生进步显著[2][7]
恶意举报,正在摧毁一线老师
虎嗅· 2025-08-31 01:22
学校基本情况 - 学校为民办县域基础教育全覆盖学校 高中部共设69个班级 包括高一23个班 高二20个班 高三21个应届班和5个复读班 学生总数超3000人[2] - 学生主要来自本县域周边乡镇 近80%未达到县域公办普高录取分数线 普遍存在自我认同度低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习惯差等问题[2] - 学校拥有220名教学及行政老师 全部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 其中138人毕业于省属重点及以上大学 9人具有硕士学历[3] - 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显著 教龄不足五年者占比超50% 148人为2017年及以后毕业 30岁以下教师达95人 另返聘少量公办学校退休教师[3] 教师工作生态 - 教师需处理大量学生安全事件 包括打架斗殴 自伤行为 逃课逃学等 高一学年23个班级均发生过不同程度安全事件[4][13] - 教师工作范围泛化 需承担教学 行政事务 家校沟通 学生安全等多项职责 班主任更被要求全面管理学生学习 心理及生活起居[4][10] - 学校实施严格考核制度 每日需完成4次打卡 缺卡一次扣款80元 另设7次/日课堂巡查 教学工作及学生表现均与工资挂钩[10] - 会议及行政任务繁重 每周平均参会1次 时长从十几分钟至三四个小时不等 重复性表格填写工作频次高[10][11] 举报机制影响 - 举报机制存在滥用现象 西南某基层教育局2024年1-8月收到128条举报 仅7起属实 不实举报多涉及编造体罚或辱骂情节[9] - 校方对举报响应迅速 会立即约谈涉事教师并多方查证 即使被诬告也会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 导致教师选择"躺平"式教学[8][9] - 教师需通过留痕工作自证清白 例如未及时回复家长信息即可能被举报至校长处 实际因休息时间未看到消息[8] 家校关系与权责失衡 - 家长对教师信任度降低 易因网络信息对教育方式产生质疑 部分家长偏袒学生 将越轨行为归咎于教师教学不力[5][13] - 教育主体权责失衡 举报机制单方面倾向家长端 教师缺乏平等对话渠道 处理问题时常被预设为过错方[16] - 极端情况下教师人身安全受威胁 曾有学生因早恋问题在办公室暴力撕毁证据并威胁离校 年轻女教师因担心安全不敢干预[14] 学校管理机制 - 学校安全管控严格 设立多重检查机制包括返校安检和教室宿舍巡查 但对刻意自伤行为效果有限[12] - 管理决策缺乏教师保护 返聘名师因未采用PPT教学遭家长多次投诉后被以"教学能力差"理由劝退 引发其他教师担忧[15] - 会议及活动频次过高 包括年级组例会 全校工作会议 班主任月会 备课会议等 实际执行中演变为形式主义[10]
上海一小学全校仅22名学生,配了23名老师分5个班,教育部门回应:适龄儿童就这么多,该地段多个小区已动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08:32
学校基本情况 - 上海浦东新区三桥小学为公办学校 创建于1916年 位于金桥路2690弄28号 对口地段包括金明村 金桥路2346弄 金桥路2552弄等7个区域 其中多数已动迁 目前仅存金浦新村一个小区[1][3] - 学校当前办学规模为5个班级 学生总数22人 专职教师23人 师生比为1.0 2025年计划招收一年级新生1个班[1][2] - 学校占地4103.97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2182平方米 运动场地面积1600平方米 配备非标足球场1个 图书馆藏书259册 设有音乐室 计算机教室 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2] 教育人口结构变化 - 2024年全国小学招生1616.63万人 较上年减少261.25万人 在校生人数虽保持1.06亿人高位 但较上年减少约216万人[3][4] - 全国普通小学数量持续减少 2024年共有13.63万所 较上年减少7200所 另减少教学点1.38万个[4] - 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两年合计减少超过1000万人 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3] 教师资源调配措施 - 福建龙岩市长汀县2025年遴选30名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 按编制关系实行城区与农村对应调配[5] - 江西丰城市2025年实施农村小学教师转岗至农村中学政策 以化解农村小学师资富余与中学师资不足的矛盾[5] - 湖北鄂州核减小学阶段教师编制500名 增核至初中阶段 将98名具备初中教师资格的小学教师调整至初中学段[5] - 厦门同安区自2024年起每年面向区属小学公开遴选初中 高中教师 赣州市赣县区等地也推行类似教师调配机制[6][7] 区域招生政策影响 - 学校招生严格按对口地段执行 浦东新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表示三桥小学对口地段内适龄入学儿童仅22人 主要因多个小区动迁导致生源减少[2][3] - 教育部门认为城镇化与少子化是长期趋势 但不应作为乡村学校撤并的唯一理由 需结合实际调整教育资源布局[4]
中关村三小永新分校9月1日投用,为海淀北部新增720个学位
新京报· 2025-08-15 08:29
学校建设 - 中关村第三小学永新分校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 占地1.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 [1] - 为海淀北部新增720个优质学位 9月1日正式开学 [1] 区域发展 - 作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重要配套设施 直接服务于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 -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导入北部区域 形成"以教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 [1] 教育规划 - 项目是落实"十四五"教育布局的关键举措 实施"名校带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1] - 通过师资交流与课程共享确保教育质量与本校同步 首批教师团队已完成岗前培训 [1]
临平以优质教育基建推动区域共富
杭州日报· 2025-08-07 02:57
新学校建设与投用 - 余杭高级中学(临平中学)育英学校将于9月投入使用 占地125亩 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建筑风格融合宋韵古风与现代时尚 [1] - 乔司职业高级中学东扩校区新增2000平方米秀场 已承接2025届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秀 [1] - 临平区2023年计划新投用18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 新增学位超1.5万个 班级400余个 [2] - 近3年临平区累计投用学校项目78个 新增学位近6万个 建立学位供给"潮汐使用"机制 [2] 教育设施特色 - 临平第一小学藕花洲校区配备室外篮球场 室内体育馆及匹克球场 [2] - 崇贤街道崇信小学设置彩虹步道 成为校园"网红打卡点" [2] - 乔司职高新校区设有艺术时尚中心 强化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功能 [1] 区域教育发展 - 临平区创新采用新建 改扩建 扩容等组合方式保障教育资源供给 [2] - 该区"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工作列入市级共富试点 [2]
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经济日报· 2025-08-05 22:11
教育体系规模与普及水平 -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 [1]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0% 基础教育普及水平达世界中上行列 [2] -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846万人 含普通本科在校生2085.91万人 在学研究生409.54万人 [6] 基础教育普惠共享 - 江苏南通乡镇布局20所高中(含16所四星级高中) 通过优质高中带动乡镇基础教育发展 [2] - 宁夏搭建1200多所数字孪生学校 集聚3000多名学科教师实现城乡线上结对 [2] - 内蒙古/北京/云南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与5G技术 实现优质课程跨区域共享 [3] 职业教育体系发展 - 现代制造业等新兴产业70%以上新增一线人员来自职业院校 [4] - 全国职业学校达11133所 在校生近3500万人 年培养技能人才约1000万人 [4] -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头部企业合作订单班71个 培养1843人且对口率达98% [5]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 - 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体系 [6][7] - 清华大学设立脑与智能实验室 哈工大推行"创中学"模式 浙江大学成立基础交叉研究院 [7] - 南开大学发现手性螺环配体骨架 复旦大学创制新型介孔催化剂 中科大研制"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 [7]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教育部启动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 采用企业/学校/行业"三组长"制推动技能转型 [5] - 复旦大学实施"干细胞式"人才培养 天津大学建设14个学科交叉创新平台 [7] - 职业院校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速产教融合进程 [4]
济阳区打造黄河以北教育新高地
齐鲁晚报· 2025-07-10 23:02
教育发展规划 - 济阳区发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未来三年教育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 [2] - 计划用三年时间将济阳教育打造成黄河岸边的耀眼明珠,目标建设现代化一流教育强区 [2][7] -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近五年新建19所现代化校园,新增学位1.34万个 [2] 教育资源建设 - 2025年推进济北中学扩建、南湖实验小学扩建及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济阳校区建设 [2] - 完成教育城域网升级,中小学局域网覆盖率100%,12所学校建成智慧校园 [5] - 启动"三带六共"总校制办学改革,打造5组总分校,形成多学段衔接、跨区域联动的办学模式 [3] 教育改革与创新 - 实施教育评价、校长职级制等20余项重点改革项目,推出100余项创新举措 [4] - 2025年确定为"教育精细化管理年",征集创新案例132个 [4] - 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和城乡集团化办学获评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4] 数字化教育发展 - 运用AIGC技术建设教育数据资源库,推动城乡共教共研 [5] - 永康街小学开展3D打印设计课程,新元学校机器人编程团队在全国赛事获奖 [5] - 构建"城乡教育数字共同体",实现育人过程智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 [5] 特色教育成果 - 开发118门特色课后课程,包括黄河泥塑、济阳黑陶等传统文化项目 [6] - 新元学校"农民画工坊"登上中国教育新闻网 [6] - 济阳籍运动员杨飞飞、谷瑶瑶获亚运金牌,刁志杰等学子考入清华北大 [6] 教育品牌建设 - 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7] - 打造"讲好黄河故事·培育善美学子"德育品牌 [7] - 职业中专获评山东省"双高校",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省级办学质量验收 [7]
五育并举护航孩子成长(社会杂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7 01: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2025版)》,明确严禁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时,相关要求从2024年负面清单第九条上调至第二条 [1] - 长期以来体育、劳动、美术、音乐等课程被贴上"副课"标签,常被语数英等考试科目挤占或流于形式 [1] - 基础教育阶段若只重智育偏废其他,将导致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单翅小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 课程边缘化原因 - 应试教育惯性思维下,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评价学生学业和学校质量的单一维度,忽视人格、健康等素养培养 [1] - 与考试成绩关联度低的科目易被边缘化,部分教师因此产生职业倦怠并对调课持默许态度 [1] 改革实施路径 - 需破除"主副课"二元对立观念,树立五育并举的科学教育观 [2] - 创新教学方法:德育结合社会热点辩论,体育引入传统民间项目,美育联系生活实际,劳动教育设计实践任务 [2] -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将课程质量纳入学校督导与教师考核,形成制度保障 [2] 系统性改革要求 - 需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使"副课"回归教育本位 [3] - 教育是系统工程,需通过多元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以改革破局 以创新提质——常州以综合改革探索“教育强市”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6-11 00:32
教育政策与改革 - 常州成为江苏省首个全域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设区市 [1] - 常州入选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2] - 印发《常州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五大中心任务:全面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 教育资源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常州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幼儿园434所,在园幼儿12.19万人;义务教育学校373所,在校学生50.61万人;普通高中43所,在校学生8.09万人 [3] - 2021—2024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190所,竣工164所,新增学位12.15万个,总投资超250亿元 [3] -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建成常州市"1+1+N"智慧教育云平台 [3] 教育质量提升 - 常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分别达到98.4%、94.6%、48.8% [5] - 全市建成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174所,占比46.6%,覆盖各个区域、兼顾城乡学校 [5] - "十四五"期间,全市共1.1万余名义务教育教师参加交流轮岗 [5] 教育创新与实践 - 解放路小学创新构建"百米资源圈",连接周边30余个单位,开发近60门课程和活动,累计覆盖师生近3000人次 [4] - 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开发"悦纳龙城,博广多闻"系列课程,构建"1+N"学科融合模式 [4] - 常州建立"双减"市级联席会议机制,推出"三四三"作业管理模式和"5+2+1"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100%覆盖 [5] 德育与素质教育 - 建成467个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题化、系列化组织开展学生教育实践活动 [6] - 全域推进"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形成"党建领航、区域协同、五位一体、知行合一"的常州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路径 [6] - 持续建构完善涵盖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种类的综合性美育课程体系 [6] 劳动教育 - 2021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2023年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 [7] - 实施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建成100个优质示范基地,打造200门精品劳动课程,推行100项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任务 [7] - 创新实施学生劳动素养监测,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