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 可控核聚变观点更新
2025-03-26 14:3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联创光电、西部超导、上海超导、国光电器、永鼎股份、合锻智能、海陆重工、华广、核算智能、川湖股份、金达股份、云顶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趋势**:政策端支持显著,核电央企部门成立投资联合体;2025 年投资额同比 2024 年明显增加;多个项目实施,后续还有期待;参与企业准备充分;行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迈向商业化,二级市场对部分项目短期投资强度高估,对整体项目持续性和新项目拓展低估;中美博弈下美国计划 2027 年点火、2028 年并网发电,倒逼中国加大投入[2] - **国内重点项目**:中核集团主导的合肥贝斯特项目目标 2027 年建成;南昌混合堆星火一号项目采用氘氚聚变 + 裂变堆技术;高温超导磁体设备以联创光电占比最大[2][6] - **混合堆技术前景**:结合热核聚变与裂变反应,降低对激光功率及纯净分析要求,适合作为过渡方案,有望更快走向商业化,南昌星火一号等项目有望出成果[2][7] - **ITER 项目设备成本占比**:混合堆成本占比约 40%,是占比最大设备;低温超导带材应用重要,西部超导技术领先,上海超导偏向高端,联创光电负责设计制造[2][8] - **核心零部件价值量**:DE&T 偏滤器价值量占比约 10%,国光和永鼎曾是供应商;真空室内压力容器价值量占比约 8%,合锻智能和海陆重工生产;华广生产偏滤器还涉及 DEB 等零部件[2][9] - **企业角色与订单**:联创光电通过股权结构获星火一号大部分订单;核算智能未来承担大型反应堆芯制造任务,预计在成都获约 10 亿人民币订单[2][10][1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 年是可控核聚变迈入公众视野并逐步进入商业化第一年,以联创光电为首取得较好涨幅[2][4] - 今年四月召开相关供应商大会,后端智能董事长及聚源新董事长公开调研提供新指引;下半年关注美国聚变堆进展、上海超导上市进程以及戴森、星火一号等大型工程类项目招标情况[13] - 国光电器与成都先驱智能合作参与混合堆项目;川湖股份在战略物资自备和循环利用方面领先;金达股份持有 18%上海超导股权,是高温超导带材重要供应商,这些企业向海外供货[11]
可控核聚变|短期实验堆打开空间,远期商业化星辰大海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26 00:13
文 | 李超 陈旺 俞腾 郭柯宇 我们基于四条逻辑强烈推荐现阶段可控核聚变行业投资机会:①我们判断行业政策信号将不断明确,后续或有潜在的行业顶层设计或支持资金预 期;②我们认为行业具备强烈的认知差和预期差,市场普遍认为行业兑现较为远期,但我们认为大量订单将进入集中兑现期;③我们判断基于 AI用电视角,核聚变为AI衍生概念,后续外部催化或将非常明显;④我们判断核聚变行业与三代核电及军工材料公司具备较高业务重叠,核电 及军工材料行业业绩增速明确、估值合理,未来大量公司有望迎业绩和估值共振。 ▍ 核聚变板块已初现涨幅,但我们判断板块内仍存在较大预期差。 对Ch o i c e的可控核聚变指数(8 6 1 5 2 5 .EI)进行分析,2 0 2 5年1月6日至2 0 2 5年3月2 4日,可控核聚变指数区间涨幅为1 7 . 4 4%,而同期沪深3 0 0 指数涨幅为3 . 8 7%,可控核聚变指数大幅跑赢,市场关注度逐渐提升。但我们认为当前市场仍存在较大认知差,核心点在于行业短期业绩驱动 因素不依托于远期商业化时间节点,短期储备项目充足、造价约百亿的实验堆即可充分打开零部件市场空间。 ▍ 短期来看:实验堆短期需求强 ...
大爆发!突然,涨停潮!
券商中国· 2025-03-25 09:59
文章核心观点 3月25日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集体爆发,自去年9月24日A股本轮行情启动以来板块表现强势,涨幅超80%跑赢AI板块,主要因消息面利好不断,未来几年将进入商业化落地加速阶段,相关产业链环节有望受益 [1][3]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市场表现 - 3月25日大盘指数小幅震荡,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集体爆发,10多只个股涨停或涨超10% [1] - 开盘半小时内可控核聚变板块指数涨幅超6.5%,收盘涨幅仍超5%,久盛电气20cm涨停,近10股10cm涨停 [2] - 近7个月内可控核聚变板块有6个月上涨,板块指数累计涨幅超80% [3] 消息面利好因素 - 2024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重点未来产业,提出“超前布局、梯次培育” [3] - 2025年1月20日我国EAST装置创造新世界纪录,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 [3] - 2025年2月28日中国核电、浙能电力拟分别增资10亿、7.5亿参股聚变公司 [3] - 2025年3月5日合肥BEST项目首块顶板浇筑,标志建设进入全面加速阶段,计划2027年完成并演示聚变能发电 [4] - 2025年以来可控核聚变项目招标加速,累计采购约46项 [4] - 全球主要国家开启新一轮可控核聚变研究加速发展,美、中、德均有进展 [4] 机构对行业发展的观点 - 中信证券称全球核聚变研究与商业化态势良好,建设、试验需求释放利好产业链 [5] - 浙商证券假设发展为商业示范堆需求36座,商业堆阶段全球核聚变设备累计空间达3万亿元 [6] - 广发证券认为核聚变是未来终极能源,但面临能量平衡等问题,超导材料有望成重要组成部分 [6][7] - 中信证券指出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构成及核心成本环节,建议关注核心材料及装置环节订单受益表现 [8] - 国金证券认为2025年核聚变板块有望从“基础实验”到“工程试验”,未来几年进入商业化落地加速阶段,关注供应链厂商投资机会 [8]
一周研读|两会提振信心,聚焦“新核心资产”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09 09:03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两会召开,科技AI创新、供给侧“反内卷”、需求侧扩内需三大政策思路振奋人心,后续政策力度可期,各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中国核心资产或迎来春天 [2][8] 政策方面 - 2025年两会提出科技AI创新、供给侧“反内卷”、需求侧扩内需三大政策思路,预计后续政策力度因时而动 [2] - 科技创新方面,设立万亿规模“航母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等 [6] - 提振消费方面,首提财政补贴消费贷和民生领域经营贷利率,发放育儿补贴、延续助学补贴以激发消费动力 [6] - 货币政策取向不变,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空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政策要“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 [6] A股市场方面 - 随着政策推进,具备千亿美元市值潜力的新核心资产扩容,传统赛道龙头约30%公司出现经营拐点,前期滞涨的A股核心资产加速出清,有望迎来春天 [17][18] - 甄选“新核心资产30”组合,科技板块关注国产算力、端侧AI等;供给侧关注铝、钢铁等;消费补短板关注消费互联网等 [18] - 后续市场将呈现政策影响因素渐强、对科技板块新催化反应钝化、关注核心资产和消费相关主题三大特征,建议关注悦己经济等主题 [20] 银行方面 - 2025年实施积极宏观政策,为银行业提供稳定经营环境,稳定金融风险预期,银行板块估值有上行空间,建议把握高确定性品种 [10][11] - 会议提及金融机构支持科创及消费领域创新政策,关注增量业务空间 [11] 材料与工程方面 - 2025年财政资金和化债支持加码,带动基建工程和建材行业需求回升,城市更新和基建领域消费建材有新需求增量 [12] - 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有望加快出清,供需改善和企业盈利修复可期 [12] - 培育壮大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先基建企业有望加速发展 [12] 地产和基建方面 - 严控增量、止跌回稳政策稳住资产价格和居民信心,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助力房企信用稳固 [13] -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有望回升,加快消化基建拖欠款,部分原材料落后产能加快出清,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13] 医疗健康方面 - 2025年医疗工作围绕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展开,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和医药协同发展治理 [15] 通信方面 - 端侧AI、机器人与车载智能模组是物联网行业景气提升的三大驱动力,我国厂商全球市占率优势显著,布局领先,看好头部厂商发展机遇 [24] 国防方面 - 北京和深圳印发具身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强调关键技术,特种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看好产业前景,军用领域具身智能芯片国产替代或率先开启 [27] 民爆方面 - 工信部发布意见加强头部企业整合建设,推进设备数字化转型,新疆矿产开采和矿企海外拿矿带来区域性机会,头部企业市占率提升和拓展下游产业链强化优势,估值有提升空间 [28] 新型能源方面 - 2025年是半固态电池成熟产品推出并放量、全固态技术路线明晰收敛的重要年份,建议把握电池、材料、设备、资源产业链投资机会 [31][34] - 比亚迪等企业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2025年高端应用有望放量,推动固态电池材料行业发展,建议关注材料端低位个股 [35] - 可控核聚变行业边际催化不断,政策信号有望强化,海内外实验装置取得突破,商业化节奏或超预期,关注相关装置材料投资机会 [36] - 两家能源国企拟17.5亿元增资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关键材料及装置环节有望受益于订单需求 [39]
任泽平:对2025年的五大洞察
泽平宏观· 2024-12-22 15:14
新周期与科技革命 - 全球经济低谷往往酝酿产业浪潮和科技革命,当前正处于新周期起点 [5][12] - 第四次科技革命可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制造、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7个领域爆发 [8][15] - 特斯拉和英伟达分别代表新能源与人工智能革命,英伟达市值达3.5万亿美元,相当于A股市值30% [12][15] 货币政策与国产替代 - 美联储降息为中国货币政策宽松打开窗口,时隔14年重新提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7][13] - 2025年国产替代与新质生产力将受空前重视,中国在1~N技术迭代中具备市场与场景优势 [8][13]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1/3,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内卷,出海与扩大内需成为应对策略 [13]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 -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1200万辆(占乘用车总量46%),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 [15] - 智能驾驶是新能源与人工智能革命的交叉领域,下半场机会集中在储能、氢能领域 [8][15] - 氢能发展空间巨大,绿电占比未来或超80%,储能技术需求迫切 [15] 房地产与资本市场 - 中国房地产总规模430万亿元(为GDP的3.4倍),占居民主要财富,短期可通过住房银行化解风险 [16] - 繁荣资本市场对消费与创新至关重要,需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3亿股民财富效应显著 [9][17] - 房地产占GDP比重从11%降至6%~7%,但仍拉动60多个上下游行业 [16] 企业出海战略 - 出海是大势所趋,美国市场占全球GDP26%,中国企业已具备高端化出海能力 [18][19] - 成功出海企业如海尔、美的海外营收占比超50%,出海空间可达5~10倍 [19] - 需学习日本抱团出海经验,注重本土化运营与ESG形象建设 [15][19] 人工智能与产业应用 - 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领域潜力巨大,可能突破癌症、渐冻症等治疗技术 [15] - 中国智能制造优势显著,拥有全球最完整供应链,生产效率变革将率先实现 [14] - 数据丰富度与14亿人口市场为AI应用提供独特场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