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亚盛集团上市28周年:归母净利润累计增长57.43%,市值较峰值蒸发79.48%
搜狐财经· 2025-08-18 01:20
主营业务与核心产品 - 公司主营业务为农业高科技产业化 核心产品包括马铃薯等[2] 财务表现 - 1997年归母净利润0.61亿元 2024年达0.96亿元 28年累计增长57.43%[2] - 28年间仅1年出现亏损 净利润增长年份达13年 占比48.15%[2] - 2020年营收31.32亿元 2024年增至41.92亿元 保持稳定增长态势[3] - 2020年归母净利润亏损8.52亿元 2024年实现盈利0.96亿元 完成扭亏为盈[4] 市值与股价表现 - 上市至今市值累计增长3.57倍[6] - 2015年6月12日市值达峰值283.67亿元 股价14.57元[6] - 截至8月15日收盘股价2.99元 市值58.21亿元 较峰值减少225.45亿元 蒸发79.48%[6]
今年我省“精耕细作”500万亩黑土地
辽宁日报· 2025-08-17 01:59
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 辽宁省2025年省级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重点在典型黑土区实施保护措施500万亩 建设集中连片 土壤肥沃 生态良好 设施配套 产能稳定的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1] - 项目在17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中选择10个县(市 区)实施"秸秆还田+堆沤肥还田"100万亩 在17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实施秸秆还田400万亩 [1] - 铁岭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面积最大 达到153万亩 其次是沈阳 达到130万亩 [1] 技术措施与实施内容 - 重点内容包括实施秸秆还田 堆沤肥还田 培育厚沃耕层 监测评价及上图入库 [2] - 秸秆还田根据水热条件 地形地貌 耕作模式 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差异采取不同措施 旱地因地制宜采取粉碎翻压还田 碎混还田 灭茬浅旋还田 覆盖还田等技术措施 水田推行秋季湿耙还田 秋季翻埋还田 春季留茬翻压还田等技术措施 [2] - 堆沤肥还田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 以畜禽粪便 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 [2] 财政补助标准 - 秸秆还田补助对参与秸秆还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民等每亩补助不超过25元 [2] - "秸秆还田+堆沤肥还田"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堆沤肥生产企业等实施堆沤肥还田 每亩补助100元 [2] 技术支撑与培训 - 强化指导服务 重点依托教学 科研 推广等单位的技术优势 加强技术集成和工作指导 [2] - 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培训 解读黑土地保护法规政策 培养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因地制宜加强技术组装集成应用 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 [2] 黑土地保护效果数据 - 经秸秆还田 禽粪培肥的黑土地 每平方米土壤中有蚯蚓60条至100条 是同样面积秸秆离田土壤里蚯蚓数量的十多倍 [1] - 数据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铁岭市昌图县跟踪研究十余年得到 为黑土地有机质的提升效果提供了有力佐证 [1]
“不只是食物,更是希望”
经济日报· 2025-08-16 21:50
核心观点 -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农业创新成果在非洲推广应用 显著改善当地营养餐计划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并具备多领域应用潜力 [1][2] 技术特性 - 菌草为草本植物 由福建农林大学20世纪80年代研发 具备蘑菇培养基 牲畜饲料和生态治理材料等多用途特性 [1] - 技术涵盖菌草种植 基质制作 食材加工到营养搭配的全流程体系 [2] 应用成效 - 卢旺达学校通过菌草技术实现每周至少两次蘑菇营养餐供应 营养均衡且成本低廉 [2] - 技术帮助学校通过售卖多余产品增加收入 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 [2] - 当前应用覆盖食用菌栽培 牲畜饲料和生态修复三大领域 [2] 推广规模 - 第二届非洲菌草技术培训班吸引5个非洲国家57名农业官员 教师和发展工作者参与 [2] - 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将开展定向培训 推动技术在教育机构转化落地 [2] 战略价值 - 菌草技术与卢旺达国家营养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2] - 技术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及非洲国家农业部门纳入合作框架 [2]
智慧农业:第十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决议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8-15 14:15
公司公告 - 智慧农业第十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2025年半年度报告及摘要》等多项议案 [2]
智慧农业: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1.67%
新浪财经· 2025-08-15 10:4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84亿元,同比下降18.23% [1] - 净利润976.71万元,同比下降41.67% [1] 利润分配 -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 [1] - 不送红股 [1] - 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1]
湖北谷城多点共建“堰河式”和美乡村 打造乡村共富圈
人民日报· 2025-08-15 07:02
核心观点 - 堰河村通过生态修复和乡村旅游实现经济转型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 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1] - 周边村庄效仿发展模式 形成区域协同发展 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2] 产业发展 - 乡村旅游成为核心产业 85%村民从事旅游业 业态包括果园采摘 民宿休闲和农特产品销售[1] - 农特产品统一品牌化运营 "堰河香"品牌覆盖7个村 差异化开发旅游产品[2] - 辣椒产业成为熊家岗村主导产业 种植面积达数千亩 合作社吸收2000多名社员[2] 经济表现 - 堰河村特产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村民人均存款10万元 实现家家有洋楼和汽车[1][2] - 熊家岗村人均纯收入2.4万元 较堰河村存在差距但显著提升[2] - 县级推广活动重点支持4个先进村和13个重点村 扩大乡村共富圈[2] 生态治理 - 通过植树造林改造荒山2.1万亩 其中茶园1200亩和经济林3000亩成为主要收入来源[1] - 生态修复促成旅游业发展 从过去砍树致富转为可持续经营模式[1] 管理模式 - 村党委统一领导 实行农特产品和民宿统一定价 强调诚信经营和村民参与[2] - 党员干部带头示范 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 如熊家岗村辣椒产业规模化发展[2] - 跨村合作共建旅游设施 共享停车场 6个村成功创建3A或4A级景区[2]
抗战时期,日本在海南疯狂掠夺铁矿等资源
海南日报· 2025-08-15 03:43
日本在海南的经济掠夺背景 - 日本因资源匮乏和战争需求于1939年2月侵入海南岛 旨在封锁中国并获取战略资源 [14] - 日本将海南岛视为南进战略基地 多次在此集结军队 包括1939年11月集结5万人于三亚 1940年底进驻第48师团 1941年底25军集结准备进攻东南亚 [15] - 日本国内粮食短缺 1939年4月颁布米谷配给统制法 海南岛被要求增产水稻等粮食作物以供应驻军和侨民 [16] 农业资源掠夺 - 日本28家企业组成海南岛农林委员会 包括伊藤产业 日本油脂 日窒 台湾拓殖等 领衔者为台湾拓殖株式会社 [17] - 掠夺作物包括稻米 甘蔗 小麦 棉花 烟草 罂粟 橡胶 咖啡 茶 木薯 番薯 菠萝 苎麻 黄麻 木棉和剑麻 [18][19][20][21][22][23][24][25][26][27][28] - 罂粟试种面积达114亩 由厚生公司和日本制糖那大农场实施 [20] 矿产资源开发 - 石碌铁矿1940年4月由日本窒素公司发现 储量估计超1亿吨 田独铁矿储量约500万吨 [28] - 日本侵琼期间石碌铁矿开采量69.5万吨 其中41万吨被运往日本 田独铁矿开采269.1万吨 241.6万吨被运往日本 [28] - 为支持开采 成立岛田合资会社从事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 [30] 工业及配套产业 - 日本在海南兴办钢铁加工 汽车修理 木材加工 精米 制糖 皮革 制鞋 食品加工 调味品和制盐等小型服务性企业 [29] - 畜牧产品输出由三井洋行统一承担 生产采购由南方畜产 台湾拓殖畜产部和水垣食品原料公司负责 [30] - 日本林兼会社在三亚建冷冻厂 冷冻能力150吨/日 配备40艘拖网渔船 月产量达500吨 [30] 劳动力剥削 - 日本以诱骗和强征方式招募超20万名劳工从事采矿 采伐和筑路等劳役 [32] - 石碌铁矿1943年使用人员超4.4万人 包括日本人3000人 台湾人600人 中国内陆劳工2万人和海南本地征发劳工2.2万人 [31] - 劳工伤亡累计11万余人 伤亡率近60% 田独铁矿6年间致死劳工超1.2万人 形成"田独万人坑" [31][32]
携手打造新农人新风貌新模式 兴业银行助力福农优品擦亮“金色招牌”
中国经济网· 2025-08-14 13:04
活动背景与启动 - 2025年"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活动暨为"荷"而来建莲文化旅游活动于8月13日在福建三明市建宁县启动 由福建省委网信办、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文旅厅、福建省妇联主办 兴业银行协办 活动聚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并通过网络直播赋能乡村振兴 [1] - 建宁县是八闽大地起源地 被称为"闽地之母 闽山之巅 闽水之源" 同时是中国建莲之乡和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超级大县 全国每10粒杂交稻种就有1粒来自建宁 [1][7][9] 电商助农联盟成立 - 福建电商助农联盟在活动期间正式成立 由福建省委网信办牵头 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妇联共同指导 福建日报社(东南网)、福建农林大学、兴业银行等10家单位发起 [2] - 联盟汇聚MCN机构、供应链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 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协同机制 借助数字技术形成数字乡村强农惠农福农、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4] 金融支持措施 - 兴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现场共同发布《金融助农行动书》 承诺以绿色金融守护绿水青山、以数字科技激活乡村动能、以链式服务助力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6] - 兴业银行自2024年以来已连续两年协办"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活动 截至2024年6月末 兴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超5200亿元 [6] - 福建省推广"乡村振兴贷"产品 依托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和省级政策性优惠贷款风险分担资金池 为福建省内(不含厦门)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风险补偿作为增信手段 通过"快服贷"产品发放贷款 [10][12] 具体企业案例与金融实践 - 福建省泓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建宁制种产业代表企业 获得多个杂交水稻品种的独占实施许可 2023年新建2000平方米加工厂房、500平方米冷库及生产包装线 拓展种子仓储、烘干晾晒、分拣包装等业务能力 [9] - 兴业银行三明分行金融特派员为泓源农业提供信贷支持350万元 通过"乡村振兴贷"产品解决企业资金需求 [9][12] - 永安市绿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拓蔬菜、水果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业务 已有3500多户乡亲加入 [14][16] - 兴业银行于2023年8月建立金融特派员工作制度 已组建超1800人的专业队伍 积极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 深入园区、社区、乡村搭建银政企对接桥梁 [16] 行业影响与成果 - 活动通过网络直播汇聚力量 推动福建好山好水好物走向全国 带热"福农优品"品牌 包括闽侯橄榄、华安坪山柚、德化梨、沙县板鸭、度尾文旦柚、顺昌芦柑、永福高山茶等特色农产品 [1][2] - 金融特派员制度普及政策并传递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措施 为客户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16]
青春脚步声 声声叩心门
广西日报· 2025-08-14 01:37
思政教育实践 - 广西高校将"三下乡"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组织青年学子在红色基地和边境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如广西大学40余名师生在东兴市界碑旁学习历史并感受责任使命[3] - 广西科技大学青年宣讲团通过"东盟翻译官"项目促进边关交流,推动民族团结在边境线生根发芽[3] - 广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通过走访红色基地和调研特色产业,将专业技能与文化传播结合,深化家国情怀理解[3]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 广西科技大学"智飞苍穹"服务队利用无人机技术监测金桔园土壤墒情和病虫害,为果农提供精准种植方案,降低农药成本[4][5] -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在芒果园应用无人机精准洒药,解决传统喷洒效率低和农药浪费问题,并通过科普提升村民接受度[5] -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团队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向儿童普及无人机技术,通过趣味互动激发兴趣并培养未来科技人才[5]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丹山靛韵"实践团运用3D扫描和AI工具对瑶族扎染纹样进行数字化存档,开发融合民族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并通过云课堂直播获2万余点赞[6] - 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子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记录黄泥鼓制作技艺,微距镜头保存非遗传承人盘金海的独门工艺[6] - 实践团队强调非遗活态传承需"活在当下",计划将非遗文化带回校园和社会推广[6] 民生服务与健康科普 - 广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大新县珍珠鸭养殖场结合实地观察设计乡村振兴文创形象,注重讲好本土故事[7] -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参与采茶和制茶,学习"一芽两叶"标准并精准控制杀青温度[7] - 广西医科大学实践团在东兴市开展用药知识科普,提升边境村民药品储存和安全用药意识,累计服务8万余人次[7][8] - 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团队分别通过中医义诊和"健康科普+非遗体验"模式,在多地提供医疗服务及急救培训,覆盖500余名群众[8][9]
菲农业部希在2026年3月前通过大米关税法修正案
商务部网站· 2025-08-13 17:55
菲律宾大米关税法修正案 - 菲律宾农业部计划在2026年3月前通过大米关税法修正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