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

搜索文档
500万亩黑土地将获“精准呵护”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46
核心观点 - 辽宁省发布2025年省级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计划在典型黑土区实施保护面积500万亩 建设集中连片 土壤肥沃 生态良好 设施配套 产能稳定的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1] 项目重点内容 - 实施秸秆还田 根据水热条件 地形地貌 耕作模式 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差异采取不同措施 [1] - 旱地因地制宜采取粉碎翻压还田 碎混还田 灭茬浅旋还田 覆盖还田等技术措施 [1] - 水田推行秋季湿耙还田 秋季翻埋还田 春季留茬翻压还田等技术措施 [1] - 实施堆沤肥还田 培育厚沃耕层 监测评价及上图入库 [1] 配套支持措施 - 加强技术集成和工作指导 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培训 [1] - 解读黑土地保护法规政策 培养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1] - 因地制宜加强技术组装集成应用 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 [1]
热浪“烤”验全球!近10年我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9 15:09
全球热浪趋势 - 热浪常态化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 - 近10年中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 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 高温正从单一极端事件演变为昼夜连续的复合灾害[2] - 今年东亚持续"超长烧烤"模式 全球各大洲同步刷新高温纪录 热浪常态化正发生在现实之中[2] 高温对经济的影响 - 全球高温暴露导致潜在劳动工作时长与收入损失持续攀升并屡创新高[3] - 极端高温对经济产生直接物理性冲击 包括电网峰值负荷持续突破上限触发工业限电 高温导致航道水深下降抬升物流成本 高温干旱引发农作物热害造成产量锐减[3] - 通过产业链与价格体系双向传导间接影响 企业停工加剧供应链关键节点中断 能源紧缺推升电价及整体生产成本 农业减产叠加运输受阻共同推高食品通胀[3] - 气候风险呈现金融化趋势 保险业因高温相关赔付激增承压 能源转型成本也随之攀升[3] 高温对旅游业的影响 - 气温每增加1℃ 旅游到达人数减少约8.1% 旅游收入减少约6%[4] - 高温影响夏季出行意愿和人数 高温临时支配避暑旅游可及性 高温加剧导致未来游客数量骤降[4] - 气候变暖正重塑全球避暑旅游格局 高温加速旅游消费偏好从观光打卡向避暑康养转变[4] 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 高温时段伴随强日照 光伏发电出力高峰与日间用电高峰高度重合 成为缓解供电紧张的关键力量[7] - 高温引发的用电激增直接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 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提升与绿电交易市场扩容引导社会资本向新能源领域流动[7] - 高温暴露传统电网调峰能力不足 推动电力市场向灵活性和稳定性并重转型 推动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7] 区域应对策略差异 - 沿海发达地区面临高端制造业温控成本激增 港口物流效率下降等挑战 可发展智慧能源网络 推动耐热材料 工业空调等高温适应性技术产业发展[9] - 中西部农业主产区主要挑战在于灌溉缺水与农产品减产 发展机遇是推广光伏农业以及培育种植气候适应性作物[9] 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 - 合理规划城市蓝绿空间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 发展建筑节能技术 利用地上地下避暑空间网络[10] - 普及滴灌 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培育耐高温品种 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10] - 加强建筑节能与降温技术 在屋顶 路面使用高反射率材料 优化建筑朝向 采用气凝胶 低辐射玻璃等隔热建材 建设智能电网动态调配电力资源[10] 国际经验借鉴 - 柬埔寨推行"耐旱作物推广计划" 通过再植林 种植耐旱稻米和改善灌溉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冲击[11] - 西班牙通过天气指数保险应对经济作物高风险 当气温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赔付 简化理赔流程并保障收入稳定[11] - 欧盟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 通过发展风能 太阳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12]
农文旅商联动援疆 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财经· 2025-08-19 14:3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阿图什市阿孜汗无花果生态园以农业为核心,发展文旅、商业等周边经济,形成农文旅商一体化模式[1] - 江西国康农业集团在新疆阿克陶县推广芦笋种植,通过"政企合作经营、村企联合管理、吸纳农户务工"模式提供250个就业岗位[3] - 伽师县引入京东物流和百果园等企业,推动新梅产业链延伸至精深加工领域,形成22种加工产品[4] 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 - 江西省农科院在新疆试种芦笋成功,露天种植因光照好、虫害少等优势长势喜人[2] - 京东物流推动"商流物流一体化模式",将伽师新梅物流时间从8天缩短至56小时,损耗率从9%降至1.8%[4] -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生开展西梅干贮藏性研究,计划覆盖整个研究生阶段以提升产品附加值[5]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阿孜汗村打造"无花果+"模式,投入1亿多资金形成"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空间结构,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6][7] - 农户通过农家乐和民宿投资60万元获得120万元收益,月收入从2000元提升至8000元[7] - 疏勒县"鲁疆情"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整合研学旅游与生产加工,技术型员工月薪达4000-5000元[8][9] 援疆项目成效 - 阿克陶县芦笋种植项目前3年每亩地租600元,第10年达1300元,村集体保底分红30万元/年[3] - 广东援疆推动伽师新梅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通过"疆品南下、粤品北上"工程拓宽销售渠道[5] - 江苏昆山援疆工作组支持阿孜汗村实现"一户一特色"设计,带动村民就地创业就业[6]
热浪“烤”验全球,近10年我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高温对经济的搅动作用越发强烈,国家气候中心六位专家详解高温经济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9 02:08
全球热浪趋势 - 热浪常态化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极端高温变化的主要驱动力[3] - 近10年中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 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3] - 今年立夏至大暑期间中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高 截至8月7日国家级气象站已有94个打破8月高温纪录[2] 高温对经济的影响 - 全球高温暴露导致的潜在劳动工作时长与收入损失持续攀升并屡创新高[4] - 气温每增加1℃导致旅游到达人数减少约8.1% 旅游收入减少约6%[4] - 极端高温对经济产生三方面影响:电网峰值负荷突破上限触发工业限电 航道水深下降抬升物流成本 高温干旱造成农作物产量锐减[4] 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 高温时段强日照与光伏发电黄金期高度重合 推动光伏装机持续快速增长和技术迭代[10] - 高温引发的用电激增直接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 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提升引导社会资本向新能源领域流动[10] - 气候部门与能源部门建立气象—电力负荷耦合预测模型 提升对未来高峰负荷时段和强度的预测精度[8][9] 区域应对策略差异 - 沿海发达地区可发展智慧能源网络 推动耐热材料、工业空调等高温适应性技术产业发展[12] - 中西部农业主产区可推广光伏农业 培育种植气候适应性作物[12] -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蓝绿空间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 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来降低高温影响[12] 国际经验借鉴 - 柬埔寨推行耐旱作物推广计划 通过种植耐旱稻米和改善灌溉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冲击[16] - 西班牙通过天气指数保险应对经济作物高风险 当气温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赔付[16] - 欧盟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 通过发展风能、太阳能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17]
高温经济学
虎嗅· 2025-08-19 00:21
全球热浪常态化趋势 - 热浪常态化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威胁人类健康与经济安全 挑战地球生态系统的临界点 [3] -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极端高温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4] - 近10年中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 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 [6] 高温对经济的影响 - 高温导致潜在劳动工作时长与收入损失持续攀升并屡创新高 [8] - 直接影响包括电网峰值负荷突破上限触发工业限电 航道水深下降抬升物流成本 农作物热害造成产量锐减 [9] - 间接影响包括供应链中断 能源紧缺推升电价 农业减产推高食品通胀 [10] 高温对旅游业的影响 - 气温每增加1℃ 旅游到达人数减少约8.1% 旅游收入减少约6% [13] - 高温加速旅游消费偏好从观光打卡向避暑康养转变 [15] - 威海 大理等传统景区客流下降 长白山游客量增超50% [13] 高温对能源行业的影响 - 高温时段强日照提升光伏发电出力 成为缓解供电紧张的关键力量 [22] - 高温引发的用电激增直接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 推动光伏装机持续快速增长 [22] - 气候部门与能源部门建立协作预判机制 构建气象-电力负荷耦合预测模型 [18] 区域应对策略与机遇 - 沿海地区可发展智慧能源网络 推动耐热材料 工业空调等高温适应性技术产业 [25] - 中西部农业主产区可推广光伏农业 培育种植气候适应性作物 [26] - 城市可通过规划蓝绿空间 建设通风廊道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降低高温影响 [28] 国际经验借鉴 - 柬埔寨推行耐旱作物推广计划 通过再植林和改善灌溉系统应对气候变化 [31] - 西班牙通过天气指数保险应对经济作物风险 气温超过阈值自动触发赔付 [32] - 欧盟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 发展风能 太阳能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 [33]
热浪“烤”验全球,高温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虎嗅· 2025-08-18 13:04
热浪常态化趋势 - 全球多地高温频破纪录 葡萄牙莫拉地区达46.6℃ 西班牙局部46℃ 法国40.9℃创历史新高 意大利21城发布红色警报[1] - 中国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 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高 94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8月高温纪录[1] - 近10年中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 极端高温频率强度上升 从单一事件演变为昼夜连续复合灾害[6][7] 高温对经济的影响 - 高温导致全球劳动工作时长与收入损失屡创新高 对生产系统造成物理冲击包括工业限电停产 航道水深下降推升物流成本 农作物热害致产量锐减[8][9] - 通过产业链传导加剧供应链中断 能源紧缺推升电价和生产成本 农业减产与运输受阻共同推高食品通胀[10] - 气候风险金融化趋势显现 保险业因高温赔付激增承压 能源转型成本攀升[11] 旅游业格局变化 - 气温每增1℃旅游到达人数减少8.1% 旅游收入减少6% 威海大理等传统景区客流下降 长白山游客量增超50%[13] - 高温影响夏季出行意愿 支配避暑旅游可及性 导致未来游客数量骤降[14] - 气候变暖重塑全球避暑旅游格局 消费偏好从观光打卡向避暑康养转变[15] 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 高温暴露传统系统脆弱性 客观上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 光伏发电出力高峰与用电高峰高度重合 推动装机增长和技术迭代[21][22] - 用电激增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 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提升与绿电交易市场扩容引导社会资本流入[22] - 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整合气象数据与调度模型 实现电源电网负荷动态协同优化[22] 区域差异化挑战与机遇 - 沿海地区面临制造业温控成本激增 港口物流效率下降 可发展智慧能源网络 耐热材料 工业空调等高温适应性产业[24] - 中西部农业主产区面临灌溉缺水与农产品减产 可推广光伏农业 培育气候适应性作物[25] 气候适应性措施 - 城市建设规划需合理布局蓝绿空间 通风廊道 发展建筑节能技术 利用高反射率材料 隔热建材 智能电网动态调配电力[27][28] - 农业领域需普及高效节水灌溉 建设抗旱水源工程 培育耐高温品种 调整种植制度 利用气候资源普查规避高温风险[28] - 加强高温敏感人群防护 加大医疗资源投入 设计高温保险产品 利用金融工具撬动资金[28][29] 国际经验借鉴 - 农业领域推行耐旱作物计划 改善灌溉系统 西班牙通过天气指数保险自动触发赔付 简化理赔流程[30][31] - 欧盟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 发展风能太阳能减少化石燃料依赖[32] - 中国可加大耐旱抗高温作物品种选育 建立种植示范区 创新农业保险机制 优化海上风电布局 发展分布式光伏[34][35][36]
“普”泽千企 “惠”润万家——泰安银行业聚焦重点领域绘就普惠金融“安澜”新图景
齐鲁晚报· 2025-08-18 09:48
普惠金融发展成效 - 泰安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014.58亿元,较年初增长13.13%,增速高于各项贷款6.84个百分点 [1] - 实施外贸、消费、科技、民营、乡村振兴五大精准滴灌工程,打造普惠金融特色样板 [1] 外贸企业金融支持 - 累计为479户外贸企业发放贷款59.59亿元,平均利率3.94%,低于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0.18个百分点 [2] - 工商银行推出全流程线上化"跨境贷",3天内完成审批并向泰安市美特丽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发放190万元贷款 [6] - 泰山农商银行为向上国际经贸有限公司发放信保项下"鲁贸贷"500万元,解决太阳能组件购销合同资金缺口 [10] 科技企业金融创新 - 辖区银行机构为3096户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余额660.41亿元,向2006户"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357.41亿元 [18] - 工商银行泰安分行通过数据建模发放1000万元"科创e贷",支持某制动材料公司技术升级 [20] - 中国银行泰安东岳支行向山东路德新材料公司发放1000万元"人才贷",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23] 消费与文旅金融赋能 - 辖区消费类贷款余额221.85亿元,较年初增长4% [14] - 恒丰银行泰安分行投放3600万元贷款支持五马智慧农贸港二期工程,推动传统商贸智能化改造 [14] - 岱岳农商银行提供19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泰山九女峰乡村振兴项目,创造150个就业岗位,年增收600万元 [15] 民营经济金融支持 - 累计为165824户民营企业发放贷款1666.09亿元,较年初增长7.47% [25] - 泰安银行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和供应链融资,为金冠宏油脂公司提供3000万元资金,并带动产业链21家中小企业获贷1.22亿元 [28] 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 涉农贷款余额1951.1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497.9亿元,较年初增长4.14% [33] - 肥城农商银行向鱼山村24户村民发放350万元贷款改造民宿,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17] - 恒丰银行泰安分行为泰尚黄精公司发放500万元贷款,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39]
产村融合绘就农旅新“丰”光!云浮云城区乡村振兴“多点开花”
南方农村报· 2025-08-18 05:01
南药产业发展 - 云城区已建成18个千亩以上标准化南药种植示范基地[9] - 加工提质创新区引进20多个医药项目 成为广东最大南药种苗繁育基地和加工产业聚集地[10] - 银田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 带动65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 实现户均年增收2.76万元 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2万元[18] -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年产优质南药种苗3000多万株 南药种植面积达10.53万亩 辐射带动周边种植100多万亩[25] 花卉产业建设 - 爱丽孚公司推行"土地流转入股"模式 农户除每年每亩800元保底收益外 还可分享10%销售利润[37] - 公司发展300亩花卉种植基地 年产鲜切花1700万支[38] - 创新"订单种植托管"模式 预计每年可辐射2000亩花卉种植 带动200多人就业 农户年收入有望达8万元[42] - 省级花卉产业园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 年纳税900万元以上 直接带动就业约300人[46] 农旅融合推进 - 构建"植、产、学、研、医、游"深度融合的大健康产业链 推动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和休闲观光基地发展[52] - 爱丽孚规划打造菊花主题亲子乐园 融入卡丁车、露营等多元业态 预计每日可接待数百人次[61] - 建成南药文化驿站、甘薯产业研学馆等节点设施 腰古镇城头村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5] - 银田岭南特色药用植物园等4个基地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6]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 - 水东村保存588座明清古建筑 打造理学旅游精品路线 今年春节、清明假期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73][76] - 发展无公害蔬果种植产业 建成超400亩蔬菜基地 亩产蔬菜稳定在5000斤以上 年总产值达800万元[83] - 小聂跑法公司构建"公司+农户"模式 助推水东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7万元[87] - "运动休闲农业"模式吸引近千名跑步爱好者 拉动周边民宿、餐饮和农产品消费[89]
亚盛集团上市28周年:归母净利润累计增长57.43%,市值较峰值蒸发79.48%
搜狐财经· 2025-08-18 01:20
主营业务与核心产品 - 公司主营业务为农业高科技产业化 核心产品包括马铃薯等[2] 财务表现 - 1997年归母净利润0.61亿元 2024年达0.96亿元 28年累计增长57.43%[2] - 28年间仅1年出现亏损 净利润增长年份达13年 占比48.15%[2] - 2020年营收31.32亿元 2024年增至41.92亿元 保持稳定增长态势[3] - 2020年归母净利润亏损8.52亿元 2024年实现盈利0.96亿元 完成扭亏为盈[4] 市值与股价表现 - 上市至今市值累计增长3.57倍[6] - 2015年6月12日市值达峰值283.67亿元 股价14.57元[6] - 截至8月15日收盘股价2.99元 市值58.21亿元 较峰值减少225.45亿元 蒸发79.48%[6]
今年我省“精耕细作”500万亩黑土地
辽宁日报· 2025-08-17 01:59
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 辽宁省2025年省级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重点在典型黑土区实施保护措施500万亩 建设集中连片 土壤肥沃 生态良好 设施配套 产能稳定的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1] - 项目在17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中选择10个县(市 区)实施"秸秆还田+堆沤肥还田"100万亩 在17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实施秸秆还田400万亩 [1] - 铁岭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面积最大 达到153万亩 其次是沈阳 达到130万亩 [1] 技术措施与实施内容 - 重点内容包括实施秸秆还田 堆沤肥还田 培育厚沃耕层 监测评价及上图入库 [2] - 秸秆还田根据水热条件 地形地貌 耕作模式 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差异采取不同措施 旱地因地制宜采取粉碎翻压还田 碎混还田 灭茬浅旋还田 覆盖还田等技术措施 水田推行秋季湿耙还田 秋季翻埋还田 春季留茬翻压还田等技术措施 [2] - 堆沤肥还田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 以畜禽粪便 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 [2] 财政补助标准 - 秸秆还田补助对参与秸秆还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民等每亩补助不超过25元 [2] - "秸秆还田+堆沤肥还田"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堆沤肥生产企业等实施堆沤肥还田 每亩补助100元 [2] 技术支撑与培训 - 强化指导服务 重点依托教学 科研 推广等单位的技术优势 加强技术集成和工作指导 [2] - 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培训 解读黑土地保护法规政策 培养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因地制宜加强技术组装集成应用 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 [2] 黑土地保护效果数据 - 经秸秆还田 禽粪培肥的黑土地 每平方米土壤中有蚯蚓60条至100条 是同样面积秸秆离田土壤里蚯蚓数量的十多倍 [1] - 数据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铁岭市昌图县跟踪研究十余年得到 为黑土地有机质的提升效果提供了有力佐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