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带市民沉浸式体验生物多样性
杭州日报· 2025-09-26 01:48
此次皋亭山绿色骑行活动,不仅是一次"生物友好"与"骑行友好"的美好邂逅,更以"沉浸式体 验"与"实践性参与"的创新形式,为公众搭建了一座走进自然、守护生态的桥梁。 除了户外,生态观察体验周活动也走进了社区。采荷街道联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 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以"专家讲座+居民共商"模式联结生态知识与社 区实践,有效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为市民讲述了《聆听自然的节律——二十四节气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她从二十四节气切入,科学解析时令与自然物候、生物繁衍的关联,结合现实生活与平时饮食习俗,展 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影响,引导居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为了让市民共同参与、深入体验城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城区生态观察体验周在本周拉开帷幕, 邀请市民以观察者、参与者、守护者的身份,走进城市中的自然秘境。 9月25日,骑行爱好者集结皋亭山自然中心,以"探秘自然+绿色骑行"的方式,解锁宋代文人笔下的 桃源秘境,沉浸式感受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生态魅力。 据了解,皋亭山自然中心于本周开启试运营,它是上城区在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试点建设 过程中打造 ...
北京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6.7%
新京报· 2025-09-25 13:02
此外,此次执法检查坚持协同联动,汇聚监督工作合力。委托生态涵养区各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执法 检查,市区两级人大在监督方式、监督步骤、调研安排上始终保持同频互动。市政府相关部门同步开展 自查,即查即改、立行立改,修订完善政策,更新备案配套规范性文件,形成工作合力。 9月25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 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披露,2024年生态涵养区PM2.5浓度27.4微克/立方米,比全市低3.1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降低3.4 微克/立方米。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6.7%,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持续增强。 组织代表51人次赴全部7个生态涵养区34个点位开展检查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颁布实施已经第五年了, 市人大代表高度关注《条例》实施效果,在今年市人代会上,2个代表团和63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开展 《条例》执法检查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审议批准,将其定为五项监督议案之一,列入常委会监督工作 计划。 此次执法检查,逐条对照法规条文,针对代表提出的议案,在 ...
全球滨海论坛聚焦蓝碳治理,多场景实践引领"蓝色希望"
扬子晚报网· 2025-09-25 05:42
9月24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协作与滨海实践"特色活动在盐城迎宾馆举行。作为地 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蓝碳",其相当于陆地碳库20倍、大气碳库50倍的巨大碳汇潜力,成为全球与 会者聚焦的核心议题,现场同步发布的中国首次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成果,更让"蓝色碳汇"从 科学概念走向实践落地。 何为"蓝碳"?相较于陆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绿碳","蓝碳"特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 洋生物吸收、固定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其中,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构成了全球公认 的"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也是此次中国开展全国性碳储量调查的核心对象。 他特别强调,生态修复是提升蓝碳效应的关键路径:"受损红树林再造林的蓝碳效应显著高于滩涂造 林,滩涂本身具备高抗沉淀、高抗排产速率的特性。因此,'退塘还林'、修复受损红树林、保护滩涂生 态,应成为蓝碳保护的重要举措。" 活动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华阳海洋研究中心 理事长吴士存、河海大学校长等嘉宾也围绕蓝碳治理展开深入探讨。河海大学校长提出,海岸带保护需 针对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牡蛎礁等不同类型 ...
聚力“三大优势转化” 重塑新时代之“重”
长江日报· 2025-09-25 01:51
经济总量与城市地位 - 武汉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 稳居全国城市前十和中部第一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 - 武汉拥有92所高校 141万大学生和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2]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 支持80个产业化项目 [3] - 建立500家企业培育库 配备210家市级中试平台和32家概念验证中心 [4] - 梦芯科技新一代AI融合定位芯片尺寸缩小50% 功耗降低40% 信号捕获速度提升20倍 [2] - 突破十余项北斗+AI卡脖子技术 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达国际领先水平 [2] - 武创航友智能科技年订单量增长4至5倍 团队扩展至三四十人 [2] - 湖北鼎龙新材料实现抛光液突破 打入国内主流晶圆厂供应链 [3] 物流枢纽建设 - 武汉成为全国第二个 中部首个完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的城市 [5] - 中欧班列(武汉)国际线路增至58条 [6] - 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开通65条国际航线 [6] - 武汉港拥有33条集装箱直航航线和70条多式联运线路 [6] - 印尼-武汉直航航线开通后整体运输时间压缩7至10天 [6] - 中欧班列新增瑞典 挪威 芬兰3条线路 [6] 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 - 武汉获评国际湿地城市 成为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湿地城市 [7] - 监测到301种鸟类 湿地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丰富 [7] - 全市小微湿地增至50个 [8] - 全国碳市场"中碳登"落户武汉 累计发放碳配额240亿吨 [8] - 清算资金突破650亿元 吸引260家涉碳机构聚集 [8] - 黄陂区香溪谷发展旅游业态 带动36万人就业 [8] - 蔡甸区举办油菜花节和观鸟节 带动农民增收 [8]
靖江首届生物多样性展绘就生态科普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9-25 01:33
4 专题**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以科普之名,赴自然之约 请江首届生物多样性展绘前 为筑牢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 根基,强化全社会守护自然生态的使 命担当,江苏省靖江市精心策划并成 功举办"万物自然 生命共鸣"生物多 样性生态科普展览活动。这场为期三 周的生态科普盛宴,通过系统整合科 普资源、创新展示形式,多元展示与互 动体验,构建了兼具科学性与传播力 的生态教育平台。 全年龄受众共赴自然之 约,沉浸式解码生命奥秘 本次展览选址在靖江市图书馆 1-2层,500平方米的展区内,生态魅 力持续释放。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白 发苍苍的老人,展览实现了全年龄段 覆盖,其中青少年学生占比约60%。 一个个驻足观察的身影、一次次轻声 交流的探讨,彰显出展览对公众的强 大吸引力,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话题成 为城市热议焦点。 动植物标本展区则是一个"微观生 命博物馆",数百种千余只鳞翅目、 鞘翅目昆虫标本,以及120株乔木、 灌木、草本植物标本整齐陈列,通过 细致的形态展示,让公众直观感受 到物种的丰富与奇妙。 最受瞩目的当属活体生物箱互 动区域,10个模拟原生环境的生物 箱中,蜥蜴、蛇、昆虫等生物自在栖 息,5000人次的互动体验 ...
一泓清水润三晋 黄河奔腾谱新篇
中国环境报· 2025-09-25 01:33
蓝天映衬下水波粼粼的汾河太原段 "乡村振兴村庄秀,情洒中街碧水流。"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的文化墙上,这句标语不仅描绘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映照出山西推 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3年6月,山西省启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计划通过三年实施285个工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 工程于2024年全部开工,截至今年9月10日,已完工230个、完工率达80.7%。 从汾河两岸的湿地重建,到乡村污水的综合治理,再到养殖粪污的再生利用,三晋大地正以系统治理的智慧、久久为功的坚守,让"水量丰起来、水质 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愿景照进现实,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山西力量。 攻坚破局:以系统治理破解流域生态难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难在系统性,贵在精准性。山西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省份,汾河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其水质改善直接关系黄河生态安全。过去,无 论是城市尾水排放、农村污水横流,还是养殖粪污堆积,都曾是制约流域生态环境的"硬骨头"。如今,山西以"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为抓手,从点 上突破到全域推进,从单一治理到综合修复,走出了一条科 ...
走,一起参观“大熊猫老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5 00:08
图①: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两只大熊猫正在玩耍。 郝立艺摄 图②: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 马文虎摄 图③: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南入口社区"貊貊家园"。 任珏鑫摄 图④: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科普教育中心。 郝立艺摄 今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近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四川省人 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为主题的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举 行。 在论坛举行前,来自新西兰、比利时、荷兰等国家的驻华大使、参赞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相关负责 人,深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等地,实地感受我国大熊猫保护 以及生态建设成果。 大熊猫种群稳步壮大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很多游客慕名而来,7月—9月是游览旺季,民宿几乎一房难求。"站在自家民 宿门口,发展村村民周洪告诉记者,除了大熊猫,龙苍沟的鸟类也比较丰富,很多观鸟爱好者以及动植 物保护者经常跑来调研、拍摄。 龙苍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文旅"已成当地支柱产业:投资10亿元建设"貊貊家园"综合体,提档 升级70家民宿并成立"熊猫民宿联盟","熊猫氧养 ...
新华社:楚风焕新韵 江城汇知音
新华社· 2025-09-24 03:04
右岸,重建开放40周年的黄鹤楼巍然屹立,户外实景演出正式回归,唐风乐韵在此吟诵;左侧,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数 智技术与传统文化相遇,碰撞出文旅新活力;江心,漫天烟花绚烂绽放,伴着岸边灯光点亮长江天幕…… 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之 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湖北武汉转型观察 长江蜿蜒至武汉,亦为江城秋色放缓脚步。 初秋时节,长江之畔的湖北武汉,处处涌 动着转型发展的蓬勃生机。"十四五"以来,武 汉锚定"三大优势转化",在转型突围中重塑自 身新时代之"重"。5年间,全市经济实现复元 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跨越, 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曝下,这 片孕育辛亥首义的热土,正以科技自立自强重 塑发展优势、以"五型"枢纽链接双循环、以生 态底色绘就绿色转型新路,为中部崛起注入澎 花式能。 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8 日底、在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梦芯科科 有限公司的无尘实验室内,一枚指甲大小的北 斗芯片,正接受-40℃至85℃的稳定性测试。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 AI 融合定位芯 片,尺寸较同类产品小 50%,功耗降低 40% 信号捕获速度却提升 20 倍。"公司董事长韩绍 伟说。 一技术突 ...
合抱之木的“西湖实践”
杭州日报· 2025-09-23 02:05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古树名木保护传承边会在杭州举行,全球专家学者齐聚一 堂,共同探讨古树名木保护传承。 古树名木,是地球馈赠的"活化石",是跨越时空的"绿色史书",是记录自然变迁、承载历史记忆、 凝聚文化乡愁的活态瑰宝。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景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古树资源。这些年,景区在古树名木保护传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形成了古树名木保护传承的"西湖实践样板",共同守护人类的生态根脉与文明记忆。 现存古树名木877株 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杭州持续推进西湖生态保护工作,守护好这颗明珠。如今,各类植物在此繁茂生长,形成了稳定的 生态群落,不仅涵养着西湖的水土,也成为动物的天然家园。西湖的古树名木,如同这片生态宝地中 的"活化石",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绿色文化遗产。 据统计,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现存古树名木877株,其中一级古树75株、二级古树93株、三级古树 704株,名木5株。全区古树名木共计68种,隶属于30科52属。树种中,樟树数量最多,共356株,枫香 次之,共75株,二球悬铃木排第三,共61株。树龄最大的是五云山顶一株银杏古树,两株杭州市"最 美 ...
萧山生态文明建设的迷你勋章
杭州日报· 2025-09-23 01:43
全世界卷胶耳属有36个亲戚,可在中国,却从来没被人亲眼见到过……2022年11月起,萧山区委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北京林业大学等权威单位启动首次全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 估工作。最终,专家团队在萧山戴村石牛山的落叶堆里发现了我们。同期被发现的新物种还有半圆形胶 孔菌和柯克氏黄囊菇。 我和朋友们的成功"出道"并非偶然。萧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兼具,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 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像我们一样的小生命提供了宜居的环境。 2024年3月,我的名字还登上了真菌学顶级期刊《Mycology》。现在我的"证件照"标本被珍藏在北 京林业大学的标本馆里,堪称"菌生"高光时刻。听说人类网友总爱问"能吃吗?好吃吗?"作为刚被科学 界"盖章"的新物种,我的化学成分还是个谜。为了大家的健康,还是让我们安静地当一棵树上的"小水 珠"吧! 守护者说 我是获得科学界"盖章认证"的全球真菌新物种——因发现于杭州萧山戴村石牛山,得名"杭州卷胶 耳"。我的出现,让杭州拥有了第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胶质真菌,也是萧山生态文明建设的"迷你勋 章"。 平时我基本"隐身",像一滴不小心掉在木头上的小水珠,圆润透亮,表面滑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