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应急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构建韧性中国:全民安全应急素养‘十五五’提升工程”工作会举办
人民网· 2025-09-29 07:50
9月26日,由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应急管理大学(筹)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中 国科普作家协会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构建韧性中国:全民安全应急素养'十五五'提升工程——实现'人 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全民安全共同体"工作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中原油田应急救援中心党委书记王庆银表示,近年来,我们在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向科技要战斗力,提升队伍的综合救援能力和现场处置 突发事件、危化救援事故的能力。应急管理大学(筹)安全工程学院院长连会青提出,为了防范煤矿发生重大安全风险,我们需要引入数字化技术,在监测 工作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数据和预警、人员物资调度、决策救援方案动态调整、人员数字化提升等进行多维度的能力升级。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张全有认为,"十五五"期间,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要健全完善全社会全员参与机制,创新应急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和方 式方法,提高全民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会议当天,近百位政府代表、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及媒体 ...
四川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激活应急管理神经末梢
四川日报· 2025-08-28 00:28
演习与实战检验 - 消防员使用镁合金极速切割机切割建筑废墟钢件 [2] - 救援人员使用动力舟桥转移物资 [4] - 开展民用卫星、机器狗等新质装备实战测试,推动无人机战队集群灭火在森林火灾扑救中实战运用 [10] 应急队伍建设 - 全省组建"一主两辅"应急队伍3.4万余支,包括中心乡镇消防救援站、乡镇(街道)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 [4][6] - 组建219支应急通信保障分队,覆盖全省183个县(市、区) [4][11] - 在灾害风险较高的57个重点乡镇配备卫星便携站,并为相关乡镇的下辖村全覆盖配备卫星电话 [4][11] 基层机构建设 - 泸州市126个乡镇(街道)全部单设应急管理办公室,设置专门岗位并配套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5] - 构建市县乡三级平台共用、数据互通的应急指挥体系 [5] - 全省加强应急管理办公室建设和人员力量保障,承担隐患排查、预警传达、群众转移等职责 [5] 规范化与专业能力提升 - 计划2027年3月前完成乡镇(街道)应急力量配置、场所设施、物资装备等规范化建设 [7] - 健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同基层应急救援力量联训联演联战机制 [7] - 达州市构建"县级全员轮训、乡镇装备实操、村社避险自救"三级联训体系 [7] 安全生产与执法 - 加强乡镇(街道)执法效能,鼓励向乡镇派驻片区执法中队 [8] - 泸州组建30支片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开展跨区域常态化执法检查 [8] - 德阳招募行业专家深入84个街道5000余家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诊断 [8] 物资与装备管理 - 鼓励县(市、区)建立应急物资装备公物仓,实现清单化管理和区域共建共用 [9] - 凉山州实现在线管理救灾物资,应急资源管理平台记录州县乡三级89万余件救灾物资储备情况 [9] 科技赋能与通信能力 - 实施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三年行动,推进9个"揭榜挂帅"项目落地试点 [10] - 为基层配备"小、快、轻、智"新型技术装备,如专业无人机、单兵侦察等设备 [11] - 宜宾市兴文县为11个乡镇配备具备高清拍摄、热成像监测功能的无人机 [11] - 泸州培养无人机飞手465名,各乡镇组建应急通信小组 [11] - 年内建成71部测雨雷达,强化短时强降雨监测和数据同步 [11] 成功避险案例 - 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山体滑坡预警转移56户117人 [4] - 雅安市石棉县草科藏族乡泥石流转移200余人 [4]
一年来,南京纵深推进各领域改革,形成一批高质量改革成果
南京日报· 2025-08-19 01:47
改革战略部署 - 制定《中共南京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实施意见》及2024-2028年推进计划 [2] - 明确2025年十大方面37项改革任务 涵盖九大领域及改革组织领导 [2] - 推行"一区一特色、一部门一课题、一园区一突破、多领域一集成"改革方案 强化市区联动与跨部门协同 [2] 经济体制改革 - 全省率先实施工业领域AEO制度试点 采用"免申即享+告知承诺"模式 覆盖726家规上工业企业 [1][5] - 优化营商环境推出10项举措 发布36个创新应用场景 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34.71% [6] -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成90%进度 江宁园区规上服务业营收增幅超全市10个百分点 [6] 创新服务与试点 - 开发"跨境电商线上快速备案"系统 创新"养老顾问"服务站整合养老资源 [1] - 全国首创实体化"涉企综研联检服务中心" 整合11个执法部门实现联合办公 [2] - 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13项 部省级试点65项 涵盖智能网联汽车与北斗规模应用等领域 [7] 产业发展成效 - 退役军人创办经营主体2.6万余家 年增值税纳税额超30亿元 [1] - 南京综保区"同包同车集拼出区模式"获商务部等九部门全国推广 [6] - 打造"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创新枢纽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机制改革 [6] 城市更新与典型培育 - 鼓楼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案例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1] - 12项改革案例获评全国典型案例 包括"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与"一网统管" [9] - 建立三级改革推进机制 通过融媒体矩阵强化经验推广 [7][9]
先锋行动 全员行动 宣讲演练 丹阳“三大行动”筑牢民生安全屏障
镇江日报· 2025-08-17 22:42
党建引领安全生产 - 丹阳市应急管理局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通过"百日攻坚""攻坚事项""重要节点"三大抓手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1] - 实施先锋行动、全员行动、宣讲演练"三大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1] - 党委将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作为党员干部成长"主战场",筛选机关党员参与"百日攻坚"和行业整治 [2] 攻坚事项专项治理 - 聚焦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等领域中介机构专项治理,推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2] - 制定《工贸领域隐患排查整治重点事项清单》包含334项重点事项,为企业自查和监管检查提供依据 [2] - 通过党建指导小组走访企业社区,4月出台《清单》并集中开展宣讲解读 [2] 重要节点安全活动 - 春节后成立指导小组,组织企业学习"开工第一课",印发复工复产安全指南2万余份 [3] - 组织12个服务小组开展春节隐患排查,指导企业动态消除隐患 [3] - 举办校园地震疏散演练和安全宣传咨询活动,发放资料1000余份,接受咨询300余人次 [3] 百日攻坚行动成效 - 党委号召党员围绕"百日攻坚"行动在一线亮身份,12名骨干深入6大重点行业领域 [4] - 累计排查重大事故隐患413条,完成整改399条,整改率达96.6% [4] - 选派4名机关党员到关键岗位历练,提升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 [4]
应急管理部门多手段构建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体系
新华网· 2025-08-06 13:22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记者黄韬铭)记者6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为确保灾情获取渠道和救援指挥 调度畅通,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构建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体系。 目前,全国各地配备了240个大中型无人机通信平台、31万余部天通卫星电话、3300余套卫星便携 站、3.6万余台北斗短报文终端等通信装备。全国消防救援队伍组建564支专业通信队伍、2174支通信前 突小队,培养2000余名直升机索降通信人员,配备各类专业通信设备。 据悉,目前全国超10万个多灾易灾边远乡村配有卫星电话等保底通信装备。 ...
广东前6月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超18%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17 07:56
安全生产形势与隐患排查治理 - 1—6月各地各部门排查重大事故隐患27416个,完成整改26266个,整改率达95.8% [1] -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2%、12.8%,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1] - 隐患排查治理强调多通报、多发督促函、多暗访、多拍摄隐患场景,深化专家下基层服务行动 [1] - 畅通职工内部报告和群众举报渠道,强化典型经验宣传和隐患警示曝光 [1] 安全责任与工作机制 - 落实《广东省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实施办法》,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和明查暗访 [1] - 压实安全生产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 [1] 下半年重点工作部署 - 聚焦"防、救、新"三件事,提高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企业等行业领域安全防范质量 [2] - 健全三防工作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强化转移避险,应对后汛期台风防御 [2] -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落实卫星电话、370MHz集群网自组网、无人机"三重保障" [2] - 修订总体预案、专项预案、"一页纸"预案,组织实战演练 [2] - 推进全省直升机起降点选址,提升空地一体救援能力,加快粤北应急救援中心建设 [2]
菏泽市应急管理局三向发力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齐鲁晚报网· 2025-07-03 09:38
政务服务优化 - 菏泽市应急管理局通过模式创新、数据赋能、制度保障三方面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打造高效透明、便捷暖心的政务服务环境 [1] - 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企业可选择线下窗口或线上全流程网办,审批时间从45天压缩至10天以内 [1] - 今年以来累计为14家企业提供全程网办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1] 信用信息管理 - 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与应用,重点归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安全生产许可等信息并公开 [2] - 今年以来累计公示19条许可信用信息,实现数据跨部门共享互通,支撑审批和监管工作 [2] - 信用数据推动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2] 服务制度完善 - 推行项目咨询一口清、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等五项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 [2] -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2] - 持续开展"三亮"行动,接受群众监督评议,收集反馈意见优化服务细节 [2]
涉及健康安全、绿色环保、养老适老等,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发布
快讯· 2025-07-02 07:13
助老扶幼行业 - 发布7项居家养老助餐服务、养老机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坐便椅、医保平台便民服务国家标准,提升养老适老和医疗保障水平 [2] - 推出9项防止儿童开启包装标准,增强产品包装安全性和规范性,保障儿童安全 [2] - 制定4项智能多媒体终端和防伪产品标准,推动产品适老化及防伪技术升级 [2] 百姓生活相关行业 - 发布2项口腔护理用品标准(磷硅酸钙、牙膏磨擦值检测),强化口腔健康管理 [3] - 推出3项金融服务标准(全球唯一产品识别码、银行服务描述),支撑金融安全与开放 [3] - 制定2项应急管理标准(突发事件管理、城市电力服务连续性指南),提升机构应急响应能力与韧性城市建设 [3] 新兴产业领域 - 发布7项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物联网国家标准,促进数字化服务应用能力释放 [4] - 推出5项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系统与软件工程标准,推动数字经济互联互通 [4] - 制定2项电动土方机械安全和换电系统标准,完善工程机械电动化及绿色转型体系 [4] - 发布2项强制性标准(拖拉机安全、建筑施工机械通用安全),提升装备运维安全水平 [4] 交通能源行业 - 推出12项水路运输、道路交通标志、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汽车维修标准,强化交通安全技术支撑 [5] - 发布14项船舶软梯、螺旋桨、潜水器浮力材料标准,助力船舶行业提质增效 [5] - 制定2项车用乙醇汽油及调合组分油标准,保障油品质量稳定性 [5]
日照:试点先行 科技赋能,创新实施“7+2”非现场执法模式
齐鲁晚报网· 2025-06-25 10:25
科技赋能安全生产执法 - 日照市应急管理局构建"7+2"非现场执法体系,整合七大智慧监管系统与双渠道联动机制,实现执法效能提升与企业经营干扰最小化[1] - 七大系统包括智慧安全、危险化学品数字化管控平台、非煤矿山监测预警系统等,整合企业基础数据与风险台账,实时监测危化企业关键参数,已预警异常数据120余条[1] - 系统覆盖800余路视频监控重大危险源等关键点位,并在线审核危险作业计划,自动比对人员资质,查处违规作业案件3起[1] 机制创新与执法响应 - 打通投诉举报与部门联动双渠道,累计接收举报信息87条,立案查处违法行为12起[2] - 与行政审批、公安等部门数据共享,通过电眼工程等锁定违规生产行为,跨部门联合行动发现并整改重大隐患15项[2] - 莒县4个执法协作区通过集体讨论、数据互通提升执法效率[2] 执法效能与营商环境优化 - 非现场执法模式实现"远程体检+靶向治疗",企业迎检频次从每月2-3次降至系统自动预警,减少干扰[2] - 计划建立安全生产信用评价模型,对守法企业实施"白名单"管理,降低合规企业检查频次[2] - 深化县乡执法协作机制,联合检查破解基层执法难题,为全省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样本[2]
科技力量为防灾减灾注入新动能
科技日报· 2025-06-13 01:11
科技赋能防灾减灾 -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构建"天上看、地面查、模型算"的灾害评估技术体系 融合遥感技术 地面抽样调查 模拟仿真和机器学习方法提升评估科学性[1] - 针对地震 台风 暴雨洪涝等灾害开展风险评估 灾情快速评估 损失评估和救助需求评估 为应急响应和资金安排提供决策支持[1] - 地震预警技术在2022年泸定地震中提前1分钟发出警报 有效避免二次灾害[2] 建筑抗震技术发展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发新型试验手段揭示房屋倒塌机理 开发多种抗震加固方法应用于老旧住宅改造[2] - 结构安全专家参与2023年土耳其和2025年缅甸地震救援 通过废墟安全性评估保障救援方案制定[2] - 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取得显著实效[2] 应急救援装备创新 -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自主研发我国首台边坡雷达监测装备 性能超越国际水平并降低生产成本[3] - 团队开发10余款场景化监测装备 获得16项省部级奖励包括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 - 勘测队年均提供5000小时安全监测 保障3000名救援人员在极端环境下的作业安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