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遥感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空天信息产业飞出怎样的新高度?从火箭“30分钟拎箱即发”说起
央视网· 2025-09-24 22:34
上游的火箭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 中游的卫星运营; 下游的数据应用。 从"嫦娥"奔月、"神舟"飞天、"天宫"遨游,到智慧城市、工程进度实时观测,再到手机通信、无人机配送,当前,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它就是 空天信息产业。 空天信息产业包括哪些领域?我国如何打造空天信息产业链?空天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什么是空天信息产业?包括哪些领域? 空天信息产业,是指运用航天器(如卫星、火箭、探测器等)和空间基础设施,收集、处理、分析来自地球及太空的数据,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新兴产业, 涵盖商业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应用等领域。 空天信息的产业链包括: 实现火箭拎箱即发 发射一枚火箭,从准备到升空最快需要多长时间吗? 重庆一家科技企业给出的答案是:30分钟。它是国内首家民营火箭牌照持有企业,主要为商业公司发射小卫星和智能小型运载火箭。 这个十分普通的蓝色长条形集装箱,就是他们最新的研发产品——"集装箱"发射平台。随着工作人员按下"一键起竖"键,内部隐藏的火箭逐渐显露真容。相 比传统液体燃料火箭发射7—15天的周期,集装箱发射平台可以实现"30分钟拎箱就发"的智能快速响应。在山火、地震等救援中,可以 ...
2025服贸会 |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金祥:金融赋能是构建乡村可持续新生态的关键支撑
北京商报· 2025-09-10 15:56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 金融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 需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1] -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扩大农村信贷投放 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1] - 重点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农业产业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乡村治理领域以增强农村造血功能[1] 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大数据 人工智能 遥感技术 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1] - 构建智慧农业 数字农业 精准农业发展新格局[1] - 鼓励企业 科研机构和高校协同创新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 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 - 各地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特色乡村振兴路径[2] -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持续推进百千万行动 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产业发展及人才培育等重点领域[2] - 搭建多方合作桥梁推动政策 资金 技术 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汇聚 助力乡村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发展[2]
2025服贸会|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金祥:金融赋能是构建乡村可持续新生态的关键支撑
北京商报· 2025-09-10 08:34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 金融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 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 [1] -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扩大农村信贷投放 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1] -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产业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等领域 [1] 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大数据 人工智能 遥感技术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1] - 构建智慧农业 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发展新格局 [1] - 鼓励企业 科研机构和高校协同创新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 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 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探索特色乡村振兴路径 [2] -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持续推进百千万行动 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人才培育等重点领域 [2] - 搭建多方合作桥梁 推动政策 资金 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汇聚 助力乡村新产业 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 [2]
4类农作物保险的遥感技术应用规范发布
新华社· 2025-07-31 00:23
行业技术标准发布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联合发布《农业保险遥感技术应用规范》系列标准 [1] - 首次明确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4类农作物保险的遥感技术应用规范 [1] 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 遥感技术监测范围广、数据获取方式多且客观公正 [1] - 可有效提升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精准度与灾损评估效率 [1] - 显著降低人工成本 [1] - 因行业技术标准缺失,各遥感公司在数据源选择、解译技术和精度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 - 导致相同区域分析结果不一致甚至引发争议 [1] - 阻碍遥感技术规模化应用,影响"双精准"有效实施,制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1] 标准规范内容 - 按作物和灾害类型对保险遥感技术、数据获取与处理、承保遥感核验、灾损遥感评估、监测成果等实操环节进行规范 [1] - 为农险领域遥感技术应用提供科学适用的标准 [1] 标准实施影响 - 有利于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领域规模化应用 [1] - 为农业保险提供更精准的承保核验与灾损评估服务 [1] - 提升农业保险科技服务质效 [1] - 有助于提升农业保险经营合规性,打击保险欺诈行为 [1] - 有利于增强农户风险应对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1]
量化垃圾场甲烷排放有了精准“卫星尺”
科技日报· 2025-07-29 23:36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垃圾填埋场是全球第三大人为甲烷排放源 贡献约18%的人为甲烷排放量[1] - 传统监测方法存在覆盖范围窄、精度低和成本高等局限性[1] 技术突破与研究方法 - 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 空间分辨率达30米 光谱分辨率达10纳米[1] - 结合创新算法成功识别全球102个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1] - 首次实现从全球尺度系统评估不同填埋管理方式的排放差异[1] 关键研究发现 - 露天垃圾场平均甲烷排放强度是科学管理垃圾场的4.8倍[1] - 当前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严重低估露天垃圾场的甲烷排放量[1] 应用价值与行业影响 - 为修正现有数据库偏差提供科学依据[1] - 提升监测精度和广度 为全球甲烷监测提供新方案[2] - 推动监测模式向大规模连续性监测体系转变[2] 政策建议与行业倡议 - 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完善垃圾填埋设施[2] - 建议建立全球卫星监测数据共享平台[2] - 确保资源有限国家能平等获取关键排放数据[2]
科技力量为防灾减灾注入新动能
科技日报· 2025-06-13 01:11
科技赋能防灾减灾 -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构建"天上看、地面查、模型算"的灾害评估技术体系 融合遥感技术 地面抽样调查 模拟仿真和机器学习方法提升评估科学性[1] - 针对地震 台风 暴雨洪涝等灾害开展风险评估 灾情快速评估 损失评估和救助需求评估 为应急响应和资金安排提供决策支持[1] - 地震预警技术在2022年泸定地震中提前1分钟发出警报 有效避免二次灾害[2] 建筑抗震技术发展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发新型试验手段揭示房屋倒塌机理 开发多种抗震加固方法应用于老旧住宅改造[2] - 结构安全专家参与2023年土耳其和2025年缅甸地震救援 通过废墟安全性评估保障救援方案制定[2] - 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取得显著实效[2] 应急救援装备创新 -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自主研发我国首台边坡雷达监测装备 性能超越国际水平并降低生产成本[3] - 团队开发10余款场景化监测装备 获得16项省部级奖励包括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 - 勘测队年均提供5000小时安全监测 保障3000名救援人员在极端环境下的作业安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