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R光学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眼镜出货量暴增,光峰科技、利亚德等A股企业竞逐AR光学赛道
新浪财经· 2025-09-25 09:11
行业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暴增110%,其中AI赋能智能眼镜占比达78%,远高于2024年上半年的46%和下半年的66% [1] - AI眼镜正成为继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后的下一代潜力品类,行业进入转折性跃升阶段 [1] - 中国市场智能眼镜增速突破100%,行业从概念探索迈入量产攻坚关键阶段 [4] 光峰科技 - 推出业内首创"LCoS+PVG光波导"一拖二AR眼镜光学解决方案,采用单光机驱动双目显示架构,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1] - 该方案通过特殊光学设计实现双目独立显示,在形态与功耗控制上显著优化 [1] 利亚德 - 融合Micro LED显示技术与AI大模型的AR眼镜进入最终验证阶段,采用自主研发光波导显示方案和Micro LED微显示屏 [1] - 产品内置微处理器并深度对接AI大模型,支持自然语言交互、会议记录生成、多语言实时翻译等功能 [1] - 商业化初期聚焦B端行业客户,在文旅文博领域提供沉浸式导览体验,在医疗场景中辅助远程诊疗 [1] - 与Rokid联名款AR眼镜支持显示、拍摄、扩声和AI导览等功能,有望替代传统旅游导览设备 [1] 京东方华灿 - 自主研发0.13英寸Micro LED显示模块,峰值亮度达200万尼特,具有低功耗、高亮度特点 [2] - 通过参股JBD间接成为阿里巴巴夸克AI眼镜供应商,提供全彩Micro LED显示模组,良品率超过99.99% [2] - 开发6.2寸全彩HUD,采用自研Micro RGB HUD显示芯片,显示性能显著提升,可广泛应用于智能车用领域 [2] 新相微 - 为华灿光电Micro LED模块提供驱动芯片,开发出12inch wafer、720*480分辨率、0.13inch panel的MicroLED芯片产品 [2] - 产品具有高集成度、低功耗、稳定性好等特点,主要应用AR眼镜领域 [2] 豪威集团 - LCoS产品获得头戴式智能眼镜设备行业龙头公司量产导入,推测为Meta首款AR眼镜Ray-Ban Display供应LCoS单片全彩微显示屏 [2] - Meta Ray-Ban Display采用LCoS+阵列光波导组合,光效超10%且低杂散光 [2] 歌尔股份 - 拟通过换股交易加现金增资方式对控股子公司歌尔光学实施增资,合计增资4亿元 [2] - 收购舜宇奥来微纳光学相关公司100%股权,巩固VR/AR赛道竞争力 [2] 佳禾智能 - 全资子公司出资约10亿元人民币收购德国beyerdynamic GmbH & Co KG 100%股权 [2] - 收购为AR/AI眼镜业务注入新动能,特别是在空间音频、降噪算法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协同效应 [2] - 2025年上半年智能穿戴设备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6.4%提升至10.08%,对应营收1.01亿元,同比增幅超28.76% [2] 立讯精密 - 展示新一代全彩AR眼镜,采用双芯片架构(高通AR1+恒玄BES2800),支持Andriod和RTOS双系统协同工作 [2] - 与东南大学、平行视界联合开发的PVG偏振体全息光波导AR眼镜已进入量产阶段,光效提升200%,前向漏光降低80%,制备成本仅为传统方案30% [2] - 作为阿里夸克AR眼镜核心代工厂,无锡工厂启动50万台产能爬坡,整机组装良率达98.7% [2] 蓝思科技 - 在AI眼镜领域实现核心供应商加整机组装双重卡位,为北美大客户第一代智能头显提供外观结构件 [2] - 是Rokid全系AI眼镜的整机组装合作伙伴,覆盖从光学镜片到整机组装的全链条服务 [2] - 为Meta首款AR眼镜Ray-Ban Display提供自由曲面光波导支架、0.7mm超薄微晶玻璃盖板、镜腿复合结构件等关键光学部件 [2] 水晶光电 - 汽车电子AR+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2.41亿元,同比激增79%,毛利率提升16.79个百分点至25.24% [2] - AR-HUD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份额连续多年稳居行业前三,激光雷达视窗片等高毛利车载元件拉动增长 [2] - 在德国斯图加特设立办事处,与多家海外主流车厂达成合作,明年海外客户及Lcos方案AR-HUD将量产 [2] 技术路线 - AR光学主流技术为反射光波导(GWG)与表面浮雕光栅(SRG),GWG具大视场角、低漏光、高能量效率优势但面临规模化制造瓶颈 [3] - 水晶光电在AR领域深耕十余年,体全息光波导已实现北美商用小批量量产,业务覆盖显示系统、传感器和算法 [3] 联合光电 - 重点构建AR光机、光波导片贴合等整机组装关键环节的工艺体系与设备能力 [3] - 选择逸文科技作为合作对象因双方在AR技术路径与应用场景上高度契合,具备战略协同与技术互补优势 [4]
【国信电子胡剑团队】水晶光电: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7%,AR光学快速发展打开成长空间
剑道电子· 2025-09-12 14:20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30.20亿元 同比增长13.77% 归母净利润5.01亿元 同比增长17.35% 扣非归母净利润4.46亿元 同比增长14.10% 毛利率29.46% 同比提升1.86个百分点 [4][5]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15.38亿元 同比增长17.45% 环比增长3.75% 归母净利润2.80亿元 同比增长12.80% 环比增长26.70% 毛利率30.91% 环比提升2.96个百分点 [6] 消费电子业务 - 消费电子业务收入25.43亿元 同比增长12.80% 毛利率29.52% 同比提升1.69个百分点 [7] - 光学元器件业务持续加大新品研发投入 与北美及韩系大客户稳步推进合作 涂布滤光片项目攻克技术难关实现量产 微棱镜产品巩固核心供应商地位 [7] - 薄膜光学面板业务深化与北美大客户战略合作 提升手机端市场份额并完成消费电子终端品类全覆盖 [7] 汽车电子业务 - 汽车电子(AR+)业务收入2.41亿元 同比增长79.07% 毛利率25.24% 同比大幅提升16.79个百分点 [8] - 车载光学业务以HUD及激光雷达视窗片产品为核心 AR-HUD产品在国内新能源旗舰车型市场渗透率显著提升 核心技术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 [8] - 与国内战略大客户深度协同 成功获得LCOS技术路线AR-HUD项目定点 并获取国内一流主机厂及知名合资品牌多个新项目订单 [8] AR/VR业务发展 - 已形成显示系统(波导片)、3D模组、核心光学元器件、衍射晶圆及反射方片等产品布局 与国内外头部企业展开战略协同 [9] - 反射光波导技术通过核心工艺攻关与NPI产线建设 成功打通量产路径并与头部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9] - 衍射光波导领域深化与Digilens技术协同 升级体全息产线并实现小批量商业级应用落地 在反射光波导、衍射光波导及光机技术领域实现多项关键突破 [9]
光峰科技携手谷东智能推出全新AR光学方案,并签署10000台采购订单
新浪财经· 2025-09-11 05:38
公司推出业内首创的LCoS+PVG光波导一拖二AR眼镜光学解决方案[1] - 公司与谷东智能在光博会上联合发布新产品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 - 解决方案采用LCoS硅基液晶与PVG光波导技术组合[1] - 该方案支持"一拖二"功能设计[1] 产品定价策略具有市场竞争力 - 采用该方案的AR眼镜终端价格区间为1500-2000元[1] 公司获得重大采购订单 - 签署10000台采购订单[1]
光峰科技携手谷东智能推出全新AR光学方案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05:33
产品发布 - 光峰科技与谷东智能在光博会上联合推出业内首创的"LCoS+PVG光波导"的"一拖二"AR眼镜光学解决方案 [1] - 采用该解决方案的AR眼镜终端价格压缩至1500-2000元区间 [1] 商业合作 - 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10000台采购订单 [1] 行业影响 - 该方案为AR眼镜行业提供了创新性光学解决方案 [1] - 价格定位显著低于市场主流产品 可能推动AR眼镜普及 [1]
水晶光电启动代际传承 新管理层提出“双循环+元宇宙”十五五战略规划
全景网· 2025-08-19 09:33
管理层调整 - 创始人林敏退任董事长职务 继续担任董事及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1] - 原董事兼副总经理李夏云接任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 此次调整是公司管理层代际传承的战略行动[1][2] - 林敏表示"退半步"是为了更好支持年轻团队成长 仍将聚焦人才梯队建设、长远战略布局、全球化进程及重大项目落地四大核心工作[2] 新任董事长背景 - 李夏云为水晶光电创始团队成员 2004年加入公司[2] - 曾主导北美大客户滤光片代工业务从0到1突破 领导微棱镜、薄膜光学面板等战略项目落地[2] - 推动公司从Tier 2向Tier 1转型 被评价为"战略思维与执行力兼具 是文化传承与全球化布局最佳人选"[2] 十五五战略规划 - 构建抗风险的双循环体系:海外以新加坡为运营总部 扩大越南等制造基地布局 强化国内基地业务协同[3] - 成为AR光学显示全球巨头:以反射光波导为核心技术路线 目标2030年占据元宇宙光学方案领先地位[3] - 深化北美大客户战略合作:从OEM向ODM升级 通过"One Bu One Site"模式在台州建设先进制造基地[3] 业务发展现状 - 北美大客户在摄像系统、显示技术等领域新项目持续驱动业绩 微棱镜、滤片类产品已进入放量期[4] - 光波导技术获"北美国际客户"高度认可 光学元器件平移、3D视觉解决方案等产品正布局切入AR产业链[4] - 越南投产两条产线采用行业顶尖自动化技术 将作为海外扩张样板[3] 团队建设与财务展望 - 打造老中青相结合的国际化、专业化团队 文化传承与全球化能力建设并重[5] - 2023年突破利润平台期后 市场期待战略升级带来更高质量增长[5] - 北美大客户业务占比短期仍较高 但双循环与AR业务将逐步优化结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