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食量贩店
icon
搜索文档
押注魔芋大单品 扩张零食量贩店 “盐津铺子们”继续跑马圈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22:45
魔芋零食行业爆发 - 魔芋成为休闲零食企业追捧的现象级大单品 魔芋食品行业规模过去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20% 2024年魔芋终端商品市场规模达269亿元[1][3] - 盐津铺子魔芋子品牌"大魔王"2025年上半年贡献营收7.91亿元 同比大增155.10% 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26.90%[1][7] - 卫龙美味"魔芋爽"和"小魔女"等魔芋品类2025年上半年带动蔬菜制品板块收入增长44.3%至21.09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60.5%[4] 企业魔芋产品表现 - 卫龙美味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4.83亿元 同比增长18.5% 净利润7.36亿元 同比增长18.5%[4] - 卫龙美味2024年蔬菜制品板块营收同比增长59.1%至33.71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53.8% 首次超过调味面制品板块[5] - 盐津铺子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9.41亿元 同比增长19.58% 归母净利润3.73亿元 同比增长16.70%[7] - 盐津铺子"大魔王"品牌2024年销售额达10亿元(含税) 2023-2024年休闲魔芋制品营收分别增长84.95%和76.09%[8] 行业竞争格局 - 超过30家企业布局魔芋零食赛道 包括洽洽食品 三只松鼠 良品铺子 来伊份 劲仔食品等上市公司[1][8] - 洽洽食品2025年7月推出魔芋品牌"魔芋公主" 但其他产品2025年上半年贡献营收3.04亿元 仅占总营收11.05%[9] - 洽洽食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5.05%至27.52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大降73.68%至0.89亿元[9] - 三只松鼠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94%至54.78亿元 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2.22%至1.38亿元[9] 渠道竞争态势 - 零食量贩渠道快速扩张 鸣鸣很忙集团全国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 零食有鸣 戴永红等品牌迅速崛起[2][10] - 盐津铺子调整战略为"渠道为王" 产品在零食很忙 赵一鸣等量贩渠道热卖 2023年零食量贩渠道收入占比约20%[11] - 洽洽食品零食量贩渠道收入从2023年1月约500万元提升至2024年1月近5000万元 2024年销售额约4.5亿元[13] - 劲仔食品与超100家零食专营系统合作 覆盖超4万家终端门店[13] - 三只松鼠计划投资不超过6.6亿元布局零售渠道 拟收购爱零食等折扣品牌[13]
押注魔芋大单品,扩张零食量贩店,“盐津铺子们”继续跑马圈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7:08
魔芋零食行业增长 - 魔芋食品行业规模过去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20% 2024年魔芋终端商品市场规模达269亿元[5] - 魔芋成为休闲零食企业追捧的现象级大单品 包括卫龙美味 盐津铺子 洽洽食品 三只松鼠 良品铺子 来伊份 劲仔食品等超过30家企业布局该赛道[2][14] 盐津铺子魔芋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休闲魔芋制品贡献营收7.91亿元 同比大增155.10% 占总营收29.41亿元的比重提升至26.90%[1][12] - 魔芋子品牌"大魔王"2024年销售额达10亿元(含税) 2023-2024年休闲魔芋制品分别贡献营收4.76亿元和8.38亿元 同比增长84.95%和76.09%[12][14] - 联名六必居推出麻酱味魔芋素毛肚 上市16个月后实现月销售额破亿元[12] 卫龙美味魔芋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魔芋爽"和"小魔女"等魔芋品类带动蔬菜制品板块收入增长44.3%至21.09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60.5%[7] - 2024年蔬菜制品板块营收同比增长59.1%至33.71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53.8% 首次超过调味面制品板块[9]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4.83亿元 同比增长18.5% 净利润7.36亿元 同比增长18.5%[8] 其他公司魔芋布局情况 - 洽洽食品2025年7月推出魔芋品牌"魔芋公主" 但2025年上半年其他产品贡献营收3.04亿元 仅占总营收11.05%[2][15] - 三只松鼠积极探索魔芋等大单品机会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94%至54.78亿元[17] - 洽洽食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5.05%至27.52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降73.68%至0.89亿元[16] 零食量贩渠道竞争 - 鸣鸣很忙集团全国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 零食很忙 赵一鸣 零食有鸣 戴永红等零食量贩渠道崛起[3][19] - 盐津铺子调整战略为"渠道为王" 产品在零食很忙等量贩渠道热卖 2023年零食量贩渠道收入占比约20%[19] - 洽洽食品加大量贩零食店资源投入 零食量贩渠道收入从2023年1月约500万元提升至2024年1月近5000万元 2024年销售额约4.5亿元[20] - 劲仔食品与鸣鸣很忙 万辰集团等超100家零食专营系统合作 覆盖超4万家终端门店[20] - 三只松鼠计划投资不超过6.6亿元开展零售布局 拟收购湖南爱零食 天津爱折扣等品牌[21]
青梅之王的资本劫:红杉折价离场、D轮对赌压顶,溜溜梅IPO能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5-01 02:00
公司概况 - 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进军资本市场 [2] - 公司2024年销售20亿颗青梅,年营收达16亿元 [2]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74亿元、13.22亿元和16.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843.2万元、9923.1万元和1.48亿元 [7] 产品结构 - 2024年梅干零食、梅冻、西梅产品分别贡献收入9.74亿元、2.24亿元和4.1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0.3%、13.8%和25.4% [2] - 在中国梅产品行业市占率7%,青梅果类零食和西梅果类零食细分市场连续4年排名第一,梅冻产品以45.7%份额居天然果冻品类榜首 [3] - 梅干零食仍占60.3%核心收入,存在对青梅品类的深度依赖 [8] 销售渠道 - 直销模式收入占比从2022年25.5%提升至2024年59.2%,经销渠道收入占比从74.5%降至40.8% [3] - 2024年前三大客户收入占比28.2%,分别为2.29亿元、1.94亿元和4429.9万元 [4] - 与山姆会员店合作的定制产品"皇梅"上市8天即登顶新品热度榜 [4] 财务运营 - 应收账款激增100%至1.63亿元,存货周转天数148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87天 [4][12] - 2024年现金储备7805万元,短期借款3.12亿元 [12] - 2024年政府补助占净利润比重超过20% [10] 研发与营销 - 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降43.8%,研发费用率仅1.2%,不足行业平均水平三分之一 [9] - 3年间销售费用9.02亿元,其中广告支出占比47.4% [9] 资本运作 - 红杉中国2024年6月折价退出,以2.61亿元回购股权 [11] - 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完成D轮融资7500万元,签订对赌协议需在2025年内完成上市 [11]
鸣鸣很忙港交所递表:超半数布局县乡市场,量贩经营模式如何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2:22
公司概况 - 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高盛、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拥有"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两个品牌,分别成立于2017年和2019年,2023年11月合并为"鸣鸣很忙"集团 [1] - 2024年门店零售额(GMV)达555亿元人民币,全年交易单数超过16亿,按GMV计是中国最大的休闲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 [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有14394家门店 [1] 商业模式 - 采用薄利多销策略,毛利率7.5%-7.6%,净利润率从1.7%提升至2.1%,经调整后净利润率稳定在2.3% [3] - 简化供应链环节,绝大部分产品由厂商直供,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 [3] - 平均价格比线下超市渠道同品类产品便宜约25% [3] - 产品涵盖7个主要品类,超750个主要品牌,单店SKU不少于1800款 [3] - 收入主要来自向加盟商销售商品及加盟服务费,2024年99.5%收入来自商品销售 [4] 运营数据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2.86亿元、102.95亿、393.44亿元 [4] - 2022-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2.35亿元和9.13亿元 [4] - 加盟商数量从2022年994家增至2024年7241家 [4] - 截至2024年底布局36个仓库,门店通常在仓库300公里范围内,可实现24小时内配送 [4]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为11.6天 [4] 市场定位 - 属于聚焦休闲零食品类的硬折扣店,具有产品种类多、价格低、距离近等优势 [2] - 门店覆盖全国28个省份和所有线级城市,约58%位于县城与乡镇 [5] - 门店网络覆盖1224个县,县城覆盖率达约66% [5] - 2024年下沉市场GMV达2.3万亿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6.5%,高于高线市场的4.0% [5] 行业趋势 - 2021-2022年资本介入后行业快速扩张,2023-2024年市场整合加速 [2] - 2024年约100家区域性零食体系消失,预计2025年腰部以下企业淘汰率超50% [6] - 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兼顾性价比与质价比的发展方向 [2][6] - 对标海外发达市场,折扣业态渗透率有望达15%-20% [5] 发展战略 - 核心竞争力从低价转向高质价比,"更有品质的商品+更合理的价格"成为新方向 [6] - 已获得高榕创投、红杉中国等多家机构投资 [6]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供应链能力提升、门店网络升级、品牌建设、科技能力提升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