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水联运

搜索文档
长沙首条电煤“铁水联运”专列首发 助力物流降本增效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5:42
中新网长沙9月4日电(向一鹏彭鹏洪琳)9月4日,随着一声清脆的鸣笛声,一列满载3500吨电煤的专列从 城陵矶港口集团长沙新港专用铁路鸣笛启程,驶向湖南省内电厂。这标志着由长沙铁路物流中心与长沙 新港共同打造的电煤"铁水联运"新通道正式开通运营,为国家"北煤南运"战略落地、区域能源保供和物 流降本增效注入全新动力。 据悉,该条专列依托长沙新港得天独厚的水运区位优势和完备的集疏运体系,采用"水路接入、港口集 结、铁路发送"的全新模式,北方电煤通过长江水道运抵长沙新港后,经港口高效装卸后直接转铁路, 经由国铁网络点对点运抵终端客户,实现"船到即卸,边卸边装",有效串联起水路的大运量与铁路的广 覆盖、高时效优势。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城陵矶港口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任一兵表示,该集团将以此为契机,统筹全省港航资源,进一步深 化与铁路方的合作,推动更多品类货物"公转铁""散改集",持续优化"铁水联运"体系,为区域经济协同 发展,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更大的港口力量。 此次专列的开通,既保障长株潭地区能源供应的持续稳定,又通过"铁水联运"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为区 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绿色物流支撑,助力构建"资源高效利用、 ...
“疆煤入湘”铁水联运通道贯通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4:22
运输模式创新 - 新疆至湖南首趟铁水联运煤炭专列于9月4日开通 采用铁-水-铁多式联运模式 全程耗时16小时[1] - 联运模式降低运输成本约21% 相比铁路直达方式具有经济性优势[2] - 铁路成组运输提升运能利用率 减少货物撒漏和扬尘污染[2] 能源供应格局 - 湖南作为能源消费大省 传统依赖晋陕蒙煤炭调入[1] - 新疆煤炭成为重要补充来源 2024年疆煤入湘量达821.5万吨[1] - 新疆煤炭占湖南省外煤调入总量比例达11%[1] 物流协同效能 - 铁路运输发挥运能大、成本低、安全性高优势[1] - 铁水联运有效衔接水运干线 打通最后一公里运输瓶颈[1] - 专列开行体现铁路部门与港口、用电企业的协同联动[1]
天津港打通“陕北制造”出海新通道
经济日报· 2025-08-29 04:36
运输效率提升 - 陕西榆林至天津港首趟铁水联运班列成功开行 实现"一箱到底"运输模式[1] - 相比原有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约15%[1] - 运输时效提升10%[1] 企业效益改善 - 铁水联运班列直接为陕西金泰化学公司释放发展动能[1] - 运输方式转变让陕北地区企业受益[1] 物流网络拓展 - 班列开行拓展天津港服务内陆腹地区域的广度与深度[1] - 天津外代公司物流事业部与陕北区域总部牵头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1] - 联动十余家单位共同参与物流作业[1]
“陕西榆林—天津港”铁水联运班列首发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3:47
物流模式创新 - 天津港集团推出"一箱到底"全程物流模式 实现铁路到海运无缝转换 货物从始发地封箱后全程不拆封不换箱 [2] - 该模式降低运输成本约15% 提升运输时效10% 直接释放企业发展动能 [2] - 首趟陕西榆林至天津港铁水联运班列成功开行 满载30个40英尺集装箱聚氯乙烯产品 经天津港转海运南下 [1] 区域经济协同 - 陕北地区作为能源化工产业核心腹地 每年有海量煤化工产品亟待外运 物流效率与成本关系区域产业竞争力 [2] - 铁水联运模式使陕北产业优势与天津港枢纽优势深度耦合 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2] - 天津港集团将持续织密内陆物流网络 扩大业务辐射范围 服务陕北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2] 运输体系优化 - 新模式打破传统运输分段壁垒 构建多方协同高效物流体系 促进区域经济循环畅通 [2] - 为内陆地区依托港口走向全球搭建快捷跳板 助力构建南北联动陆海统筹的现代物流体系 [2] - 客户使用可全球循环的标准集装箱 货物从工厂铁路运抵港口后直接吊装海运发往目的地 [2]
兰花科创拟1.49亿元收购嘉祥港62%股权
智通财经· 2025-08-07 12:58
收购交易核心信息 - 公司以现金1.49亿元收购山东旭洪实业持有的嘉祥港62%股权 [1] 标的资产战略价值 - 嘉祥港是山东省首家铁水联运综合性港口 通过铁路专用线连接嘉祥站及新菏兖日运煤专线 [1] - 港口与京九 京广 京沪三条铁路干线互联互通 并通过京杭运河连接江浙沪地区 [1] - 在我国北煤南运 西煤东输煤炭运输网络中占据重要节点位置 [1] 业务协同与战略意义 - 收购使公司快速切入内河航运及相关物流业务领域 [1] - 可利用现有港口设施 运输网络和客户资源扩大煤炭及大宗商品物流运输市场份额 [1] - 借助标的公司市场基础和行业影响力增强物流行业市场话语权 [1]
570亿煤磷化工项目投资扎堆宜城
搜狐财经· 2025-07-15 23:22
煤磷化工产业投资热潮 - 总投资达570亿元的煤磷化工项目扎堆入驻襄阳(宜城)精细化工产业园,涵盖煤基高端化学品、磷化工循环利用等核心领域 [2] - 富燃科技、湖北联投、云图控股等大企业接踵落户宜城化工园区 [2] - 云图控股宣布在宜城追加投资120亿元建设磷化工绿色循环产业园 [3] 宜城化工园区升级改造 - 宜城市政府投入15亿元对园区进行全面提档升级,2024年成为全省首批D级化工园区 [3] - 园区配套改善后,云图控股旗下湖北嘉施利(宜城)化肥有限公司年产值从不足1亿元升至30.3亿元 [3] - 新园区一期1000亩用地已完成拆迁 [3] 企业技术改造与产业链延伸 - 湖北省鄂晋襄化工有限公司联合5家上下游企业投资1.2亿元对新鄂西化工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4] - 新鄂西化工正延伸产业链条,改进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煤基高端化学品循环产业园项目 [4] - 湖北联投煤炭储备基地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1.43亿元,可静态储煤12万吨 [4]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小河临港经济区疏港铁路专用线二期项目开工,总投资约7.9亿元,全长7.04千米 [4] - 铁路建成后煤炭运输时间将缩短至20小时内,比现在快一倍以上,综合运输成本下降30% [5] - 项目将实现浩吉铁路"北煤南运"直达小河港,打造铁水联运枢纽 [4] 产业发展规划 - 宜城锚定襄阳市煤磷化工产业"金三角"重要一极,持续补链强链 [5] - 湖北联投项目将构建"铁水联运、沿江分流、江湖直达"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4] - 规划建设港口至化工园区便捷通道,实现"北煤南运"与园区无缝衔接 [5]
今年前5个月中国社会物流总额138.7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6-29 09:59
物流行业整体表现 - 1-5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38.7万亿元人民币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显示物流需求恢复态势趋稳 [1] - 5月物流运行总体平稳 需求增速稳中趋缓但结构优化 工业品物流增势平稳 民生消费物流加速恢复 [1] - 1-5月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6% 绝大多数行业物流需求保持韧性增长 [1] - 1-5月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4%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和假日经济带动需求扩大 [1] 物流细分领域动态 - 直播带货 即时零售等消费新业态日趋成熟 推动民生消费物流增长 [1] - 5月物流服务价格总体趋稳 主要快递企业速运业务量快速增长 但单票收入普遍同比下降 [1] - 1-5月重点调查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5% 微观主体盈利基本平稳 主要经营指标运行稳定 [1] 物流供需与效率 - 工业品物流韧性支撑 民生消费回升与绿色物流扩张形成新动能 基本对冲进口国际物流影响 [1] - 运输结构优化 仓储物流周转提效 国际跨境物流稳定运行 系统性协同性提升综合物流运行效率 [1] - 物流景气指数中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3个月保持在55%以上高景气区间 [2] 未来展望与政策影响 - 设备更新 以旧换新等政策加力扩围 装备制造 民生消费物流有望延续回升态势 [2] - 年内物流需求有望保持平稳 铁水联运 低空经济等领域物流市场预期向好 [2] - 下一步需深化物流组织模式创新 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筑牢物流对供应链的稳定支撑作用 [2]
武汉港九大港区激活“黄金水道”
长江日报· 2025-05-09 08:40
武汉港概况 - 武汉港规划岸线长80公里,拥有9个港区(阳逻、经开、白浒山、江夏、主城、青山、林四房、蔡甸、东西湖)[2][3] - 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0万标箱,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3] - 作为交通运输部定点水铁联运主枢纽港,能常年接靠万吨级货轮[3] 基础设施与航线 - 2024年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贯通,实现万吨级船舶常年通航[5] - 接靠巴拿马籍巨轮"康顺99"(载重12896吨),刷新外籍营运船舶最大尺度纪录[5] - 拥有30条直达国内航线、5条国际近洋直航线路(覆盖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印尼)[5][9] 铁水联运与物流优势 - 2024年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同比+44.5%),居全国内河港口首位[6] - 阳逻港开辟60多条多式联运通道,中欧班列(武汉)第二始发站投入运营[6] - 铁水联运较公路/铁路运输单箱成本分别降低4773元/1151元(以成都至上海为例)[6] 港区协同发展 - 经开港"车谷号"滚装船单次运载650辆新能源汽车至欧洲[7] - 江夏港金口码头配备500吨级吊机,创80米塔器设备吊装纪录[7] - 主城港区"两江游"单日接待游客1.5万人次[7] 区域与国际化布局 - 中三角省际集装箱班轮实现鄂湘赣港口"次日达",推行"一港通三省"通关模式[9] - 外贸箱吞吐量2024年增长22%,跻身长江中上游最大外贸箱集散中心[9] - 汉江航道升级后辐射半径将延伸至陕西汉中,2030年中西部货流量份额预计提升至50%[9] 未来规划 - 规划建设315个泊位,新增年吞吐能力2.8亿吨(含千万标箱级集装箱处理量)[6] - 2035年目标由内河港口转型为国际化综合枢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