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学科协作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青年科学家激发原始创新,上海市科学智能“百团百项”阶段成果亮相
新浪财经· 2025-09-25 10:45
科学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深刻重塑科研范式、赋能产业升级。9月24日,上海科学智能联 合创新中心组织科学智能"百团百项"项目路演,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工程 等领域的首批项目阶段性成果齐聚亮相,30余位青年科学家、领域科学家、工程师等出席路演活动。 为加快推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推进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的发展,上海市经信委在今 年启动实施了科学智能"百团百项"专项工程,以高价值项目为抓手,力争在两年内支持不少于100个团 队、100个项目,推动AI人才、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团队跨组织、跨领域协作,培育一批"既懂科学、又懂 AI、还有产业思维"的青年科学家,形成一批前沿原创性成果。 聚焦青年科学家 据了解,当天的路演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为35岁,"百团百项"为青年科研人才搭建了一个"能干事、干 成事"的协作舞台。 一是青年AI科学家与领域科学家深度融合,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机制。例如朱思语团队的"多模态生成 式AI驱动的早期中华文明源流时空重现"项目,已实现与人文社科多学科专家的深度协作,共同攻坚领 域前沿问题。 复旦大学34岁的高悦教授牵头研发的电解液材料,支 ...
全国科普月 | 跨界融合创新:新材料与多领域协同发展路径
人民网· 2025-09-19 09:54
两栖机器人:跨学科协作结硕果 首届全国科普月各项活动异彩纷呈,浓厚的创新氛围更是引爆人气。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 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主办的"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主题展示活动中,新材料以及多领域协同发展赛 道成为了观众关注的焦点。包括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在内的高校更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在新材料多领域协同发展领域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也为整个活动增添了跨界融合创新的 底色。 一直以来,空军工程大学致力于航空航天高端零部件的抗疲劳制造研究。增材制造作为前沿成形技术, 具有高自由度和快速成形的优势,但其快速凝固带来的非平衡热力学效应,也导致了微观组织不均匀、 内部缺陷及高幅值残余拉应力等问题。这一瓶颈促使团队决心攻克金属增材构件"易疲劳损坏"的国际难 题。于是,"激光锻打"技术应运而生。 将"锻造"与"打印"融为一体的理念,源于团队在"激光冲击强化"领域长达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对增 材制造瓶颈问题的深刻洞察。在技术上,激光锻打要实现"边打印边锻造"的精妙控制,核心在于一套极 高速、高精度的闭环控制系统。必须实现感知与决策的同步。为此,团队开发出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捕 捉熔池形貌、温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毒物分析分会正式成立
仪器信息网· 2025-09-12 03:58
行业活动与组织成立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毒物分析分会于2025年9月11日正式成立 旨在构建跨学科沟通协作平台 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 [2][3] - 成立大会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郭磊研究员主持 100余位代表出席现场活动 [2][4] - 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 谢剑炜研究员当选主任委员 另设7位副主任委员及62位常务委员 [11][13] 学科意义与应用领域 - 毒物分析学为多学科融合的应用基础研究学科 聚焦分析方法、检测技术和装置研发 对防范毒物风险具有关键意义 [2] - 该学科直接支撑临床毒检、司法鉴定、环境与食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精准化应用 并服务于国防与公共安全保障 [2][19] - 分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司法军队临床一线力量 形成"前沿探索+实际应用"的跨领域交流生态 [16] 技术发展与论坛议程 - 同期举办化学毒物分析前沿与交叉论坛 集中讨论毒物预警、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筛查鉴定及定量溯源等全过程技术 [20] - 论坛重点关注分析毒理学核心环节 包括中毒过程赋存转化、代谢分布及中毒标志物的发现与临床应用 [20] - 分会旨在通过平台汇聚各方智慧 推动技术创新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深度融合 促进跨学科发展 [16][20]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首场“科研MDT”成功举办
齐鲁晚报网· 2025-06-23 08:51
医院科研创新机制 -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举办首场"科研MDT"活动 旨在打破学科壁垒 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医技科室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 提升临床科研能力与科研服务效能 [1] - 活动聚焦真菌病精准快速诊断治疗等前沿领域 汇聚医学真菌实验室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病理科 皮肤科等多科室专家及科研骨干 [1] 跨学科协作价值 - "科研MDT"被定位为加速基础与临床研究融合的关键实践 通过推动医学真菌病原学基础研究 病理诊断技术与临床诊疗实践的无缝对接 构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协同创新生态 [3] - 活动针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延迟 耐药性上升等严峻挑战 探讨了耐药真菌菌株感染难题及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的创新价值 [3] - 会议交流了哮喘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等临床常见难题及天然产物作用机制研究等关键技术 [3] 科研与临床融合成果 - 医学真菌实验室展示了利用分子检测技术 快速抗原抗体检测平台及前沿生物标志物挖掘技术的核心科研布局 [3] - 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通过直接对话 凝聚了跨学科协作共识 共同探讨构建"样本-检验-病理-临床"一体化诊断路径的可能性 [3] - 该机制为不同学科专家搭建翻译平台和协作脚手架 使临床工作者能直接获取实验室突破 科研人员能第一时间理解临床核心难题 [4] 未来发展规划 - 医院将持续深化"科研MDT"创新模式 促进实验室成果向临床转化 为患者构建更强大的健康防线 [4] - 活动不仅促进学术争鸣 更推动临床与科研深度双向融合 每次跨学科碰撞都被视为精准诊疗道路上的拓荒行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