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境养老
icon
搜索文档
内地唯一!远洋椿萱茂两项目先后入选《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
新浪证券· 2025-09-24 05:05
值得一提的是,公寓周边半小时车程内配备多家支持香港医疗券的医疗机构,包括中山三院岭南医院等 三甲医院。为更好地服务香港长者,近半数员工精通粤语,保障了沟通顺畅。公寓还特别打造了港式下 午茶等含港味记忆的生活场景,让长者感受到家的温暖。目前,通过《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入住椿 萱茂广州项目的香港长者已达数十位,港澳长辈对椿萱茂服务也给予了高度认可。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软硬联通"的持续深化,跨境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港澳长辈的安心选择。椿萱茂凭借 科学的照护体系、人性化的服务细节和深度融合粤港两地需求的高品质养老体验,正持续推动大湾区养 老服务的创新与融合,助力更多长者实现从"养老"到"享老"。 责任编辑:郭栩彤 | 中华人民共和新疆高清的第四法交通省 开号量制备 | | | | 中文 六号 母 | S OREBUES | | | --- | --- | --- | --- | --- | --- | --- | | 外于报红 最新消息 | 公共服务 | 电子服务 | 服务由。 | 非政府机构资料室 | 联络领导 | | | 公布更多安老院加入「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2025年9月) | | | | | | 4 | ...
智库要览丨解码“老龄群体”需求新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8-19 08:06
银发经济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2030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预计达25万亿元人民币 2024年市场规模为8.3万亿元 约占全国GDP的6% [7][32] - 高净值银发群体(50岁以上且净资产超300万元)2024年规模达1500万人 医疗支出2210亿元 占50岁以上人群总医疗支出的5% 预计2035年规模增至2900万人 医疗支出达9630亿元 占比提升至13% 年复合增长率14.3% [2][3][29] - 2025年上半年养老服务行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老年人残疾人养护服务业增40.9% 适老类家庭服务业增14.1% 话老类社会看护与帮助服务业增8.8% 均显著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 [12][33] 医疗健康产业变革 - 高净值银发群体人均净资产为城市平均水平2倍 年医疗支出为普通50岁以上人群2-3倍 更愿为高品质医疗服务付费 [4][30] - 50岁以上人群贡献2024年门诊支出73%和住院支出81% 高净值群体占比持续提升 推动行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升级 [4][30] - 医疗支出结构从"保基本"向"追品质"转变 从"依赖医保"向"自费主导"转型 高端自费医疗市场快速扩容 [3][4][29] 银发人居需求与政策体系 - 中国55岁及以上人群超4亿 居住需求从基础照料向"银发人居生态"升级 涵盖健康管理、智慧交互、社交参与等功能 [5][30] - 银发人群细分需求:55-64岁低龄群体重品质改善与旅居 65-79岁中龄群体需适老化改造与健康管理 80岁以上高龄群体需智能监护与失能辅助 [2][5][31] - 银发人居政策形成完整逻辑体系 历经理念引领、试点探索、标准化建设等阶段 目前通过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创建推动实践创新 [5][6][31] 区域发展与跨界融合 - 一、二线城市聚焦智慧康养与高端医疗地产 三、四线城市发展特色康养旅游 形成"梯度适配、错位协同"格局 [8][32] - 银发经济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 如"医疗+地产""非遗+康旅""AI+养老" 预计2030年相关业态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 [7][32] - 大湾区探索跨境养老 香港与内地资源互补(医疗资源与空间劳动力优势) 构建互联互通养老生态圈 [24][38] 智慧养老发展与挑战 - 中国老年人口达3.1亿 护理员缺口千万级 智慧养老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路径 [19][36] - 智慧养老面临四大困境:认知困境(老年人不会用、不敢用) 技术困境(传感器质量不稳定) 过程困境(资源整合难) 模式困境(盈利路径不清) [20][36] - 破局需多方努力:企业聚焦实用产品开发 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 社会组织推动需求对接与试点 [20][36] 家庭养老金融状况 - 2025年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指数平均48.56分 处于"积累期" 反映养老规划意识增强 [21][37] - 30-50岁"夹心层"面临双重压力:67.7%需承担子女教育 14.7%需赡养父母 养老准备不足凸显转型紧迫性 [23][40] - 居家养老仍为主流模式:核心家庭中46.34%偏好居家养老 扩展家庭中比例达49.56% [23][40] 细分领域增长亮点 - 2025年上半年老年产品销售快速增长:助行助听产品增32.2% 老年营养保健品增30.1% 健康监测设备增7.5% [14][33] - 文娱消费提质升级:老年旅游服务增26.2% 体育健康服务增23.9% 文化娱乐活动增20.7% 体现"养老"向"享老"转变 [15][34] - 数字化赋能趋势显著:银发经济企业购进信息技术服务金额增16.9% 智慧养老技术服务增33.7% 老年智能装备制造增32.6% [16][34]
10万香港老人北上养老?
虎嗅APP· 2025-08-05 13:39
香港老人北上养老趋势 - 截至2024年中有近10万名65岁或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定居广东省,比过去10年间激增40.5% [4] - 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占比23.9%,约超170万银发老年人 [5] - 内地生活成本低、居住空间大、房间较便宜是吸引香港老人北上养老的主要原因 [5] 跨境医疗政策与服务 - 香港卫生署新增12家内地试点医疗机构,共21个服务点覆盖大湾区9个城市 [8] - 香港老人可使用长者医疗券在内地指定医院就医,年满65岁每年有2000港元医疗券(累积上限8000港元) [9] -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长者医疗券超过12万人次,2025年6月同比增长79% [12] - 香港私营机构洗牙、补牙费用800~1000元人民币,内地同类服务使用医疗券后仅需180~550元 [12] 医疗体系差异与挑战 - 香港公立医院急症病床住院收费每日120元人民币,医院覆盖患者早午餐 [16] - 截至2024年年底,仅有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通医健通系统 [17] - 粤港澳大湾区暂未建立有效解决数据跨境安全性问题的法规或政策 [19] 养老成本与机构布局 - 香港普通护理院月费超2万港币,高端养老院达4万~6万港币 [21] - 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院收费为香港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21] - 内地公立养老院每月收费1500元~4000元人民币,民营养老院3000元~1万元人民币,高端养老社区8000元~3万元人民币 [21] 保险公司布局与产品 - 泰康保险集团向香港保监局申请寿险牌照,计划拓展跨境养老保险服务 [26] - 中国太保寿险(香港)开启"保单直付"功能,使非人民币保单收益可直接支付养老服务费用 [27] - 中国太平推出"养老颐积分"计划,保险客户可通过投保获得养老社区入住资格 [28] - 香港保险产品潜在收益更高,内地产品收益率终身2%~3%,香港可达5%~7% [29] 市场潜力与入住情况 - 港人入住内地高端养老社区增长有限,部分养老社区入住率不超过20% [31] - 珠海一家高端养老酒店一晚价格2600元人民币左右,入住全为香港本地老人 [31]
“北上”养老升温 金融机构如何应对?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6:20
跨境养老政策与趋势 - 港澳跨境养老政策加快落实 越来越多港澳长者选择"北上"养老 [1] -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30项银发经济措施 聚焦跨境养老制度衔接 政策从碎片化探索转向系统性破局 [2] - 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不断深化 "北上"养老成为一种新趋势 [2] 金融机构布局与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动"跨境金融+养老金融"新模式 支持大湾区内地城市建设优质生活圈 [1] - 中国银行率先布局跨境养老服务 促成多个跨境养老项目落地 成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推动者 [1] - 澳门国际银行依托集团粤港澳大湾区布局 为老年客户提供境内账户开立 电子支付 跨境理财通等全方位服务 [2] - 星展银行以生态构建者角色 链接金融 科技 医疗健康等资源 探索老龄化议题创新合作模式 [3]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金融机构应完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 开发"保险+养老社区入住权""储蓄+长期护理"等组合产品 [1] - 优化跨境购房按揭服务 简化境外收入证明核验流程 通过汇率避险工具降低还款波动风险 [1] - 推动外卡支付 跨境转账及外币兑换服务覆盖养老机构 社区医院等场景 [4] - 开发覆盖三甲医院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 支持香港"长者医疗券"在大湾区内地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5] 金融科技应用 - 搭建集银行账户管理 保险理赔 医疗预约 健康数据查询于一体的跨境养老金融数字化平台 [5] - 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数据安全互通 通过生物识别简化身份核验流程 [5] - 联合三地金融机构建立创新实验室 研发适老化智能投顾 风险预警等工具 [5] 行业挑战 - 各城市政策与法规差异导致统一养老金融产品难以推出 [6] - 长者跨境规划金融资产面临投资受限 收益波动与转换成本高的困境 [6] - 创新型 综合型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无法充分满足多元化养老投资需求 [6]
打破跨境养老藩篱,粤港澳大湾区探索银发经济新路径
南方都市报· 2025-07-08 11:33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现状 - 香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十年间从13%飙升至19%,2050年或成全球老龄化最严重地区 [1] - 澳门老年人口抚养比同期由9%跃至16% [1] - 香港养老院平均轮候时间长达24个月,床位月均补贴高达2.5万港元,人力成本占运营费用六成以上 [2] - 内地护理成本仅为香港1/4,结合智慧监测设备可节省80%支出 [2] 跨境养老政策与设施进展 - "港澳药械通"政策已惠及过万人次 [1] - 跨境养老社区从4家扩容至11家,覆盖"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 [2] - 2025年7月深港将开通医疗数据跨境通道,实现病历直传 [10] 制度与资源瓶颈 - 医疗数据因法规差异无法互认,导致重复检查与诊断断层 [6] - 香港年金计划与内地个人养老金制度未衔接,跨境资产配置受限 [6] - 香港床位紧缺而内地空置率超60%,高端服务人才不足 [6] 智慧医疗与金融创新方案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港药达"项目,实现药品跨境配送 [8] - 深圳试点数字人民币发放养老消费券,智能设备一键呼叫紧急救助 [8] - AI健康管家使慢性病管理有效率提升40% [8] - 建议扩大养老金融产品税收优惠,开发专属跨境储蓄与保险 [8] 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 香港可联动内地打造保险衔接的跨境养老示范项目 [10] - 深圳依托科技基因建设智慧养老城市,试点防跌倒系统 [10] - 珠海与澳门共建中医药康养基地,广州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医教研养"综合体 [10]
“跨境养老”步伐加快 大湾区十一城如何高效协同
经济观察网· 2025-07-04 13:32
大湾区跨境养老现状 - 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城需加强政策协调和产业联动,构建跨境养老保障体系并建立综合性养老格局[1] - 大湾区在医疗制度保障和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成果,如港澳药械通和跨境养老社区建设[2] - 科技与金融赋能推动"跨境养老"成为新趋势,包括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和远程医疗[2] 跨境养老面临的挑战 - 大湾区城市间制度法规差异显著,导致跨境医疗和养老金融体系难以统一,增加居民成本[2] - 港澳与内地城市经济发展重心和养老产业发展阶段不同,资源分布失衡影响服务协同[2] - 养老需求多元化与资源供给不匹配,难以满足老年人高品质养老需求[2] - 养老金融发展不平衡,第三支柱起步阶段导致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不足[3] - 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传统银行理财和保险年金占主导,创新型产品缺乏[3] 跨境养老发展建议 - 推动新技术与养老产业融合,应用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于健康监测和远程医疗[4] - 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医疗数据流通互信,提升医疗诊断决策支持[4] - 运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推动大湾区养老金融一体化建设[4] - 粤港澳政府需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互认[5] - 制定跨境业务监管规则,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5] - 深港数据跨境通道试点成功,有望优化跨境就医流程[5] 产业联动与银发经济 - 大湾区十一城应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产业联动,如佛山制造业与深圳科技结合[6] - 港澳金融保险业与内地合作可提升老年医疗保障和商业保险水平[6] - 产业联动有助于构建高效银发经济产业链,创造新经济增长点[6]
安永:跨境养老正在成为新趋势,粤港澳三地共建跨境养老保障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12:56
大湾区跨境养老趋势 -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中跨境养老成为新趋势,粤港澳三地正合作建立互联互通养老生态圈 [1] - 人口老龄化加剧推动养老护理成为政策焦点,香港到2050年可能成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地区之一 [1] - 香港工作人口抚养长期工作人口数量未来15年持续上升,医疗保健和老年护理服务压力增长 [1] 三地合作进展 -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跨境养老系统在医疗整合、老年护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1] - 香港老年人可参与政府资助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老年储蓄计划及相关保险产品陆续推出 [1] - 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覆盖15家内地养老机构,扩展至大湾区6个内地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门、肇庆) [2] 资源互补优势 - 香港具备先进医疗保障和高质量护理服务,但土地供应限制住宿护理设施发展 [2] - 内地提供充足空间和低成本劳动力,但缺乏高端医疗资源,双方合作条件成熟 [2] 现存挑战 - 政策法规不成熟、个人养老金制度待完善、养老服务供求不匹配、资源分配不均 [2] - 内地数据隐私规定严格导致跨境医疗数据无法共享,老人面临重复检查问题 [2] 政策与金融建议 - 建议三地政府加强政策协调,构建跨境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互认 [3] - 金融领域需加大税收优惠激励养老产品创新,完善立法保障跨境养老服务有序开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