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

搜索文档
【笔记20250904— 股市下跌,债市没涨】
债券笔记· 2025-09-04 11:20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 央行开展2126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当日有4161亿元逆回购到期 实现净回笼2035亿元 [2] - 央行等额续作3个月买断式逆回购 利率小幅上行 [4] - 资金面呈现均衡偏松状态 DR001利率维持在1.31%附近 DR007利率维持在1.45%附近 [2] 银行间资金市场 - R001加权利率1.36% 成交量70733.04亿元 较前日增加9129.74亿元 [3] - R007加权利率1.46% 成交量7507.76亿元 较前日增加1586.02亿元 [3] - R014加权利率1.49% 成交量1054.32亿元 较前日增加392.92亿元 [3] 债券市场表现 - 10年期国债活跃券250011收益率收于1.7535% 较前日上行0.60个基点 [4][6] - 10年期国开债活跃券250215收益率收于1.8575% 较前日上行1.15个基点 [6] - 超长期国债2500002收益率收于2.0120% 较前日上行1.50个基点 [6] 股票市场动态 - 上证指数收盘3765.88点 下跌47.68点 跌幅1.25% [4][7] - 指数跌破20日均线3769点 但守住3761点关键技术位 [4] - 股市呈现上午单边下跌 午后跌幅收窄的走势特征 [4] 政策与市场预期 - 财政部与央行召开会议讨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议题 [4] - 早盘债市受"重启国债买卖操作"预期影响 10年期国债利率低开0.75个基点 [4] - 市场关注央行可能重启买债操作的政策预期 [4] 国际市场参考 - 英国富时指数报9193.90点 下跌10.57点 跌幅0.14% [7] - 德国DAX指数报23762.89点 上涨168.09点 涨幅0.71% [7] - 法国CAC指数报7709.14点 上涨15.91点 涨幅0.17% [7]
【广发宏观钟林楠】对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贷款贴息政策的理解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8-12 14:14
政策背景与定位 - 两项贴息政策是《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及7月31日国常会精神的具体落实 旨在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1][8] - 后续消费领域政策空间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健全消费统计监测体系 扩大消费基础设施投资等 [1][8]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细节 - 支持范围覆盖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发放的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 要求贷款机构能识别消费交易信息以避免资金空转 [2][11][12]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 以及单笔5万元以上特定领域消费(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培 文化旅游 家居家装 电子产品) 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万元 [2][11][12]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合同利率的50%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贴息资金 [2][11][13] - 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 12家股份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 [2][14] 个人消费贷款政策影响评估 - 贴息后消费贷利率或从3%降至2%左右 但受多重条件限制 实际受益规模难准确估算 [3][15] - 截至2025年6月末消费贷款余额21万亿元 过去一年新增1.2万亿元 仅占同期社零总额41.3万亿元的2.9% 对消费总量短期影响有限但信号意义显著 [3][15] - 2017-2019年消费贷款增量占社零比重达7.0% 6.2% 4.3% 而2023-2024年该比重降至5.4%和2.5% [15]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细节 - 支持范围覆盖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发放给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等8类服务业的贷款 资金需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4][16][17] - 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单户贴息贷款上限100万元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 [4][16][18] - 经办银行包括3家政策行 6家国有大行及12家股份行共21家全国性银行 [4][19] 服务业贷款政策影响评估 - 以住宿餐饮 居民服务 文体娱乐三行业为代表 2023年末贷款余额1.8万亿元 年增量约500-1200亿元 [5][20] - 经办银行2023年对三行业贷款余额约1.3万亿元(占总额74%) 年增量约370-888亿元 [5][20] - 服务业就业吸纳密集度高 2023年三行业从业人员达6279万人 占总就业人数12% 政策有助于稳定就业 [6][21] 政策协同与历史对比 - 贴息是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的典型举措 类似2020年防控企业贷款贴息(1点) 2022年设备更新贴息(2.5点)及2024年设备更新贴息(1点) [7][24] - 协同政策可在保持银行息差前提下定向支持特定领域 并通过政府加杠杆带动社融中政府债比重升高 M2拉动率上升等效应 [7][24] - 其他协同方式包括政策性金融工具撬动投资 央行流动性支持 财政为银行注资补充资本等 [7][24] 下半年政策导向 - 政治局会议强调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和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 服务消费与两重领域成为政策焦点 [6][22] - 个人贷款贴息和服务业贷款贴息分别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发力 共同扩大消费弹性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