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营销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汇量科技(01860.HK)中期收益9.38亿美元 同比上升47.0%
格隆汇· 2025-08-29 09:01
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益达938.1百万美元 较2024年同期638.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47.0% [1] - 报告期内毛利为201.1百万美元 较2024年同期131.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3.3% [1] - 毛利率提升至21.4% 较2024年同期实现增长 [1] 盈利能力 - 经营溢利达46.9百万美元 较2024年同期13.2百万美元实现显著增长 [1] - 权益股东应占利润为32.3百万美元 较2024年同期9.3百万美元大幅提升 [1] - 公司曾发布盈喜预告 预计中期净溢利为3000万至3800万美元 [1] 业务构成 - 收益主要来源于以Mintegral为核心的广告技术板块 [1] - 营销技术板块同样贡献收益来源 [1] - 两大业务板块共同驱动公司业绩增长 [1]
新三板转港,营销服务商「圣火科技」首次递表,康师傅为第一大客户
新浪财经· 2025-08-27 11:00
公司概况与上市信息 - 圣火科技于2025年8月27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信达国际,公司是一家以技术驱动的整合营销及广告营销服务商,成立于2013年,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代码:839953)并于2025年4月退市 [1] - 2024年全年收入为人民币2.52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0.33亿元;2025年前6个月营收为人民币1.29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0.12亿元 [1] 业务板块与运营模式 - 公司三大核心业务包括整合营销服务(跨渠道推广活动)、营销技术服务(基于“一物一码”二维码技术的数字身份解决方案)及广告营销服务(覆盖线下户外、数字媒体及新媒体渠道的广告策划与执行) [2] - 营销技术服务通过在产品外包装及单个产品上嵌入二维码提供数字身份支持,按2024年收益计算,公司在中国二维码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商中排名第四,市场份额约为1.8% [1][10] 财务表现与客户结构 - 收入从2022年人民币1.12亿元增长至2024年人民币2.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9.77%;净利润同期年复合增长率为29.56% [5] - 毛利率从2022年35.00%下降至2024年24.07%,2025年前6个月进一步降至22.84%;净利率从2022年17.62%降至2025年前6个月9.42%,主要因低毛利广告营销服务占比上升及线上平台成本增加 [5][7] - 2025年前6个月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达94.1%,其中第一大客户(推测为康师傅控股)占比45.2%,合作超10年;其他主要客户包括国有电讯企业、酒业公司及化妆品企业 [4][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贸易应收款为人民币1.65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为人民币2013.4万元,现金余额为人民币3091.6万元 [7] 行业前景与竞争地位 - 中国营销技术市场规模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3.1%,预计至2029年达人民币1345亿元,受政府数字转型政策及5G、云端运算与AI技术发展驱动 [8] - 前五大二维码营销服务商2024年收益合计人民币5.093亿元,占市场总收益15.2%;公司以收益人民币5880万元位列第四 [10][12] 同业对比与股东结构 - 同业对比公司省广集团(002400.SZ)2024财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06.58亿元(圣火科技为人民币2.52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1亿元(圣火科技为人民币0.33亿元),毛利率6.88%低于圣火科技的24.07% [14] - 钟坚先生持股78.7%,为核心控股股东;管理层包括钟坚(主席)、罗智勇(首席执行官)等,多数成员自2013年起任职 [14][17] 中介团队与历史数据 - 上市中介团队包括保荐人信达国际(近10个项目首日上涨概率40%)、核数师立信德豪(上涨概率60%)及行业顾问弗若斯特沙利文,历史数据表现一般 [18][19]
圣火科技递表港交所 主要透过专有“一物一码”技术提供营销技术服务
智通财经· 2025-08-27 07:14
公司概况 - 圣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 是一家位于中国广州市的整合营销及广告营销服务商 专注于提供整合营销服务 营销技术服务及广告营销服务[4] - 公司于2018年拓展服务范围 主力通过专有"一物一码"技术为客户提供营销技术服务 助力客户制定数据驱动的营销方案[4] - 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信达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1] 行业背景 - 中国整合营销市场2020年至2024年间以4.6%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 从约人民币672亿元增至人民币804亿元[4] - 预计至2029年 中国整合营销市场规模将达到约人民币993亿元 2024年至2029年间预测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3%[4] - 按2024年相关服务收益计算 公司在中国二维码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商中排名第四 市场份额约为1.8%[4] 客户结构 - 客户主要包括从事快消品行业的企业 同时积极拓展信息技术 家庭用品 通信服务 电讯及汽车等行业客户[5] - 主要通过直接委托或投标方式争取客户合约[5] - 2022财年 2023财年 2024财年及2025年首6个月 前五大客户收益占比分别为96.1% 91.2% 79.8%及94.1%[5] - 同期最大客户收益占比分别为87.9% 78.6% 49.3%及45.2%[5] 财务表现 - 2022财年收益1.12亿元人民币 2023财年1.63亿元人民币 2024财年2.52亿元人民币 2025年首6个月1.29亿元人民币[5] - 同期年度/期间溢利分别为1978万元人民币 2715.2万元人民币 3320.4万元人民币 1211万元人民币[5] - 2022财年毛利3930.3万元人民币 2023财年5593.3万元人民币 2024财年6063.0万元人民币 2025年首6个月2936.4万元人民币[6] - 2024财年宣派股息1040万元人民币 2025年首6个月宣派股息7760万元人民币[4] 业务特点 - 营销技术服务主要借助先进技术在产品外包装及单个产品上嵌入二维码[4] - 业务模式专注于为快消品行业提供二维码营销解决方案[4][5]
营销技术投入大回报小?可能是这几点没做好
36氪· 2025-07-07 01:11
营销技术投资与成效差距 - 企业在营销技术上投入巨大但成效参差不齐,49%受访者表示实际效果与预期不符[3] - 44%已购置的营销技术工具闲置未用,平均影响分数仅为4.7分(满分7分)[3] - 对操作层面的过度关注导致投资与绩效脱节,需转向组织层面的系统性管理[1][3] 营销技术预算趋势 - 公司计划将24%营销预算用于营销技术,31%受访者预计未来五年支出增长55%[3] - 营销技术支出与绩效无直接关联,并非投入越多成效越大[4] 提升营销技术效能的十大最佳实践 1 **战略目标定位** - 出于战略动机(如提升客户价值)实施营销技术的组织,工具使用率高出20%[4] 2 **跨部门整合** - 营销技术在全公司应用时影响力从4.2分提升至5.4分(7分制),需覆盖营销/销售/客户洞察等6大领域[5] 3 **人才优先策略** - 企业对营销技术人才关注度最低(4.1分),远低于优化现有工具(5.3分)[5] - 需建立持续学习文化并制定专门培训计划[6] 4 **AI技术融合** - 生成式AI在15%营销活动中被使用,高频使用者(32.1%活动)技术影响得分高出10-20%[8] 5 **营销主导权** - 营销部门主导技术举措的公司(占66%),影响力比其他部门主导时高25%[8] 6 **长期指标优化** - 关注长期指标(如客户终身价值)的公司技术提升更显著,但仅30%公司使用此类指标[8] 7 **创造力驱动** - 创造力评分提高会直接增强营销技术影响力,尤其在品牌/客户关系管理领域[9] 8 **客户中心化** -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任务中得分高的公司,营销技术绩效更优[10] 9 **定期技术审核** - 仅30.9%公司每半年审核营销技术,超半年未评估的公司技术影响力显著下降[10][11] 行业数据洞察 - 营销技术平均影响分数为4.7分(7分制),31%企业预计未来五年相关支出增长55%[3] - 生成式AI高频使用者技术影响得分比低频使用者(4.3%活动)高10-20%[8]
一汽-大众调整组织架构 涉及大众、捷达品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14:01
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对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进行组织调整,重点调整大众品牌板块 [1] - 大众品牌新成立商品经营部和客户运营部,强化市场部职能 [1] - 商品经营部核心任务是洞察客户需求并引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1] - 市场部重新回归,整合原用户运营中心部分业务,更偏向客户导向 [2] - ID运营中心被分拆整合,原职能涉及用户、渠道、充电等多方面 [2] 战略转型方向 - 推动从B端思维向C端思维转变,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生命周期 [4] - 进行四大意识转变:用户→客户、产品→商品、促销→营销、价格→价值 [4] - 营销、商品和效率层面的突破是公司2023年核心战略工作之一 [3] 产品规划 - 大众品牌计划2026年起推出10款新车型(含9款新能源车) [4] - 捷达品牌首款纯电动车型将于2026年上市 [4] - 将推出两款基于新平台的纯电动车型及其增程版本 [5] - 计划推出一款全新燃油车型强化燃油车市场地位 [5] - 至2030年各品牌将推出超过20款全新车型 [5] 市场表现 - 2023年前4个月零售量47.53万辆 [5] - 4月整车销售11.34万辆,其中大众品牌销售6.8万辆(同比+7.9%) [5] - 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大众品牌+0.7个百分点) [5] - 承认新能源领域发展滞后导致总量变化,但燃油车市场表现坚挺 [5]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从价格战发展到智驾战和品牌力较量 [5] - 公司表示将用产品、技术和转型决心投入市场竞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