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市场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大财政系列14:德国150年财政四部曲之二:增长与改革
长江证券· 2025-09-26 00:41
战后重建期(1945-1965):化债与奇迹 - 货币改革消除93.5%旧货币流通,新德国马克兑换率100:6.5,强制去杠杆激活工业生产[7][22] - 马歇尔计划向西德注资约16亿美元,重点扶持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7][31] - 西德工业生产指数从1945年20升至1949年接近90,接近战前水平[37] - 1200万德意志裔技术难民涌入提供劳动力红利,推动城镇化[56] - 1957年养老金改革引入动态养老金,缴费率约为工资14%(雇主雇员各7%)[64][68] 全球滞胀期(1966-1980):危机与应对 - 1967年失业率跃升至1.7%,GDP出现负增长,财政从盈余转赤字[69][73] - 两次石油危机导致CPI涨幅1973年超7%,1981年达6%以上[75][79] - 马克升值抑制输入型通胀,货币政策重获自主权[81][83] - 政府部门杠杆率从1970年8%提升至1980年15%[9][87] - 1973年后出台财税优惠措施总价值约100-150亿马克[87][89] 产业转型期(1981-1990):病夫与整顿 - 1982年科尔推行供给侧改革,分三阶段减税(1986/1988/1990)[11] -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能源转型,实现再工业化[11] - 1986年《单一欧洲法案》降低贸易壁垒,为汽车机械化工行业开拓市场[11] - 货币政策谨慎利率合理,背靠欧洲货币体系消化升值压力[12] - 完善住房保障重租赁轻购买,严管房地产压制投机[12]
浴火重生:历史阴影中的德国转型
新京报· 2025-09-15 03:26
战后德国反思与重建进程 - 德国战后反思并非彻底清算 而是通过有限度清算和道德标准重建实现转型 涉及366万人的纳粹甄别中仅4.8%被判定为核心成员受惩[13] 1946年57%民众支持肃清政策 但到1949年支持率降至17%[15] - 经济重建依赖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通过经济自由化和劳资协调机制实现快速增长 经济绩效超越纳粹时期1934-1938年水平[16] 西德用不到二十年从战败国转变为西方阵营最具活力经济体[17] - 政治重建面临极端主义压力 通过防卫民主主义制度打击反民主政党[22] 1970年代成功应对红军旅恐怖主义挑战而未动摇民主制度[24] 1991年两德统一标志西德模式取得表面胜利[25] 外交政策与欧洲一体化 - 西德外交选择大西洋主义与欧洲合作并重路线 坚持"既与法国保持友好又对美国表示忠诚"原则[20] 1951年煤钢共同体成立为欧洲经济复兴提供跨国协调机制[19] - 国防政策受历史制约明显 2020年代宣布1000亿欧元军备投资时仍被质疑军国主义复辟[5] 在伊拉克战争和欧元危机中回避政治领导责任[28] - 欧洲邻国对德国统一始终存疑 两德统一时法国担心实力平衡打破 美国记者警告军国主义基因未消[5] 历史原因在于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源头[6] 当代政治挑战与身份认同 - 极右翼政党AfD获得约20%选民支持 基层屡现纳粹符号使用争议[7] 2025年民调显示非主流政党合计支持率超40% 主流政党联盟党和社民党仅勉强组建大联盟政府[34] - 难民政策引发持续社会分裂 2015年默克尔政府接纳百万难民后选择党借反移民论述崛起[29] 但主流政党因历史包袱无法有效回应身份认同议题[31] - 经济决策受历史教训过度制约 回避赤字财政源于魏玛通胀教训[35] 尽管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却迟迟不愿承担相应政治责任[28] 文化转型与代际更替 - 1960年代青年运动推动文化权威主义转型 1969年社民党执政开启体制内改革[23] 1980年代绿党等新兴市民运动推动后物质主义议程[24] - 民主满意度显著下滑 1988年超80%民众满意民主制度 而当前政治失望情绪屡创新高[34] - 美国化影响深远 通过商品服务流通实现文化浸润[22] 但传统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仍持续影响民主实践模式[23]
欧洲议会议员体验中国高铁引发热议后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欧洲人应以学习的心态看待世界
环球时报· 2025-07-31 22:42
中国高铁运营效率 - 北京至香港高铁线路全长2439公里 全程用时8小时10分钟 实现准点发车和抵达[1] - 高铁运行时速高达350公里 每日客运量近1000万人次[3][5] - 空调系统和卫生设施在38摄氏度高温环境下保持正常运行[3] 城市基础设施与规划 - 上海拥有2800万人口 通过智能城市规划实现交通协调和环境管理[4] - 电动汽车普及显著降低城市噪音和污染 充电设施配套完善[4] - 火车站保持现代化运营 工作人员配置充足[3] 国家工程建设进展 - 5G通信网络和北斗导航系统按计划扎实推进[4] - 采用"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坚决执行"的高效实施模式[4] - 对比欧盟数字战略和绿色协议多数目标未能落实[4] 中欧基础设施对比 - 中国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社会各阶层共享红利[3] - 欧洲基础设施存在80年投资不足问题 发展模式缺乏效率[3] - 德国高铁日均客流量仅约28万人次 远低于中国[5] 国际认知差异 - 欧洲媒体长期塑造失真中国形象 存在双重标准评判[5] - 中国对非基建合作被误读为"债务陷阱" 西方同类行为则称为"发展援助"[5] - 欧洲公众地理认知水平下降 易受片面报道影响[5] 产业发展模式 - 中国通过大规模基建投资复制德国"经济奇迹"发展路径[3] - 欧洲社会市场经济逐渐被新自由主义取代 导致财富重新分配[3] - 产业分工布局被曲解为"对华依赖" 数据保护存在双重标准[6]
《经济学的未来》|每日一书
新京报· 2025-05-28 08:19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 核心争议围绕德国秩序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美式宏观经济学)的学术主导权之争,2009年科隆大学6个秩序经济学教席被主流经济学派取代成为导火索[2] - 秩序经济学派强调整体性社会科学分析框架,而反对派认为其导致德国经济学与国际脱轨[2][3] 秩序经济学发展历程 - 学派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瓦尔特·欧肯等对纳粹经济制度的反思,提出政府与市场关系新界定[3] - 战后形成"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非自由放任也非计划经济),成为德国经济崛起的制度基础[3] - 受凯恩斯主义冲击,该学派在德国持续衰落直至2009年教席事件[3] 学术论战规模与影响 - 事件引发83位教授联名发表《法兰克福汇报》公开信呼吁拯救秩序经济学[3] - 188位学者在《商报》反驳,主张按国际标准改造德国经济学[3] - 争论从研究方法扩展到课程设置、期刊标准、经济政策等全领域[4] 理论范式差异 - 秩序经济学主张整体视角、现实介入和思辨批判[4] - 主流学派推崇专业化计算、价值中立和实证研究[4] - 争论反映英美主流范式与德国传统的根本分歧[4] 学术生态观察 - 论战重现经济学界久违的大规模学术争鸣现象[4] - 展现出前职业经济学家时代"学术争吵"的生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