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财政系列14:德国150年财政四部曲之二:增长与改革
长江证券·2025-09-26 00:41
战后重建期(1945-1965):化债与奇迹 - 货币改革消除93.5%旧货币流通,新德国马克兑换率100:6.5,强制去杠杆激活工业生产[7][22] - 马歇尔计划向西德注资约16亿美元,重点扶持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7][31] - 西德工业生产指数从1945年20升至1949年接近90,接近战前水平[37] - 1200万德意志裔技术难民涌入提供劳动力红利,推动城镇化[56] - 1957年养老金改革引入动态养老金,缴费率约为工资14%(雇主雇员各7%)[64][68] 全球滞胀期(1966-1980):危机与应对 - 1967年失业率跃升至1.7%,GDP出现负增长,财政从盈余转赤字[69][73] - 两次石油危机导致CPI涨幅1973年超7%,1981年达6%以上[75][79] - 马克升值抑制输入型通胀,货币政策重获自主权[81][83] - 政府部门杠杆率从1970年8%提升至1980年15%[9][87] - 1973年后出台财税优惠措施总价值约100-150亿马克[87][89] 产业转型期(1981-1990):病夫与整顿 - 1982年科尔推行供给侧改革,分三阶段减税(1986/1988/1990)[11] -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能源转型,实现再工业化[11] - 1986年《单一欧洲法案》降低贸易壁垒,为汽车机械化工行业开拓市场[11] - 货币政策谨慎利率合理,背靠欧洲货币体系消化升值压力[12] - 完善住房保障重租赁轻购买,严管房地产压制投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