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研发投入不足
icon
搜索文档
品控隐患、研发不足……英氏控股的IPO路上还有多少拦路虎
搜狐财经· 2025-09-04 04:48
核心观点 - 英氏控股在婴幼儿辅食行业面临增长乏力、盈利困境、品控风险和研发不足等多重挑战 可能影响其IPO进程和长期发展 [1][10] 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96亿元、17.58亿元、19.74亿元 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2] - 营收增速从2022年35.67%和2023年37.35%大幅下滑至2024年12.29% 增长动力明显衰减 [3] - 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25% 扣非净利润降幅达11.86% 出现增收不增利困境 [4] - 核心业务婴幼儿辅食销售额增速从2022年50.21%逐年下滑至2024年5.48% [5] 生产模式与品控 - 采用自主生产与委托加工相结合模式 2021-2023年上半年委托生产收入占比分别为56.31%、53.68%、63.53% [6] - 代工模式带来品控风险 供应商辽宁晟麦产品曾检出酸价不合格 佛山象尚因超标排放被罚款19万元 [6]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产品问题集中在米粉异物、磨牙棒霉变、包装破损等方面 [7] - 北交所问询函中对代工模式提出问询 公司声称建立五共质量管理体系但问题频发 [7] 研发与营销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 研发费用率仅0.43%、0.52%、0.87% 连续三年不足1% [9] - 研发费用率远低于行业平均2.03% 与国际品牌超5%的投入差距显著 [9] - 同期销售费用分别为4.54亿元、6.02亿元、7.21亿元 销售费用率稳定在35%左右 [9] - 低研发投入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难以支撑科学5阶精准喂养体系的技术壁垒 [9] - 过度依赖营销投入侵蚀利润空间 品牌形象建立在流量促销而非技术品质之上 [10]
海拍客“带病”闯关港交所: 假货争议频现 关键运营指标成疑
证券时报· 2025-08-20 22:23
核心观点 - 公司面临售假质疑 产品真伪问题突出 平台供应商审核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1][2][4][6] - 关键运营指标真实性存疑 线下门店数量或存在虚高情况 [7][8] -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自营业务创新与品质保障能力受质疑 [9][10] - 营收增长乏力 累计亏损严重 对赌协议压力下上市进程紧迫 [11][12] 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 专注下沉市场母婴B2B服务 连接供应商与县域母婴店抽取佣金 并拓展自营及OEM产品 [1] - 2024年低线市场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交易额达86亿元 市场份额10.1% [1] - 业务从母婴扩展至美妆 保健品及数码家电领域 [1] - 收入由第三方抽佣与自营业务构成 自营收入从2022年5.40亿元增长至2024年8.02亿元 成为绝对支柱 [9] 产品质量与供应商管理 - 平台售假问题经实测验证 雅诗兰黛小棕瓶送检结果显示"不符合品牌方外观细节特征" [2][4] - 供应商审核缺位 第三方卖家不认可检测结果且未能提供有效反驳证据 [4] - 平台存在明确标注"非授权"的侵权商品 如29.90元泡泡玛特LABUBU玩偶 [4][5] - 商品发货地址不明 非保税仓发货 与跨境电商常规模式不符 [3] - 平台部分产品标注不退不换 消费者维权困难 [6] 运营数据真实性 - 招股书宣称覆盖约29万家线下注册零售店 但注册审核存在严重漏洞 [7][8] - 实际测试显示 普通消费者仅需提供快团团截图等非正式资质 10分钟内即可成功注册为门店 [8] - 门店名称和地址可随意填写 法人证件 营业执照等审核环节形同虚设 [8]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2022-2024年自有品牌研发支出分别为420万元 460万元及360万元 占收入比例仅0.5% 0.4%及0.3% [10] - 同期推出678个 302个及643个自有SKU 平均每个SKU研发开支仅数千元 [10] - 对比行业龙头豪悦护理2024年研发投入1.07亿元 在研项目28个 平均每个项目费用382万元 [9] 财务表现与资本压力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8.95亿元 10.67亿元和10.32亿元 营收出现下滑迹象 [11] - 累计亏损高达18.54亿元 经调整后2023-2024年小幅盈利1930万元和2580万元 [11] - 曾完成6轮融资 顺为资本参与5轮 但2020年 2024年和2025年经历多次股东撤资 [11] - 与D轮投资者签署对赌协议 若2026年底前未上市 需于2027年发行新承兑票据 [12] - 创始人质押1537万股普通股以确保履约 [12]
黄山谷捷营利双降,陷量增价跌困境,研发投入不足问题未解
证券之星· 2025-05-28 06:0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7.25亿元,同比减少4.53%,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减少28.84%,出现营收利润双降 [1][2] - 2025年Q1归母净利润2228.84万元,同比下滑14.69%,毛利率17.26%,同比下滑9.3个百分点 [10]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024年5127.95万元,同比下滑45.62%,2025年Q1转为-4710.27万元 [5][10] 产品结构分析 - 铜针式散热基板2024年收入5.48亿元(占比75.63%),同比下滑7.11%,毛利率29.23%,同比下滑7.14个百分点 [2][7] - 铜平底散热基板收入288.62万元(占比0.4%),毛利率9.07%,同比下滑24.89个百分点 [2][7] - 边角余料收入1.56亿元(占比21.65%),毛利率仅0.69% [3] 成本与毛利率压力 - 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2024年销售量659.15万件(+1.05%),单价83.58元/件(-8%),呈现量增价跌 [6] - 直接材料占采购总额78.43%,铜排等原材料价格创十年新高,推高营业成本 [7] - 2024年销售毛利率22.5%,同比下滑6.2个百分点,铜针式/铜平底产品毛利率分别下滑7.14/24.89个百分点 [7] 研发与费用 - 2024年研发费用2114.78万元(+14.93%),研发费用率2.92%,低于行业均值5.97% [8][9] - 大专及以下学历研发人员45人(占比71.43%),同比增长45.16% [9] - 期间费用合计3995.38万元(+8.67%),其中销售费用293.58万元(+27.26%) [8] 应收账款与现金流 - 应收账款2024年达2.18亿元(+32%),占总营收30%,周转率从4.91降至3.79 [5] - 应收账款连续三年增长,2021年6762.99万元增至2023年1.65亿元,占比均超20% [5] 市场拓展与战略 - 海外收入1.37亿元(-45.67%),已布局德国、匈牙利、马来西亚,与日本半导体厂商达成合作 [5] - 公司计划加大研发投入,拓展产品应用场景以应对业务单一风险 [4]
股东行为疑点重重,同宇新材IPO如何管理“声誉风险”?
新经济IPO核心观点 - 同宇新材料创业板IPO进入提交注册阶段,但面临业绩下滑和股东声誉风险双重压力 [3][5] - 第三大股东纪仲林关联企业存在失信记录及司法诉讼,其退出津东车队的敏感时机可能引发监管关注 [3][9][15] - 公司实际控制权结构存在疑点,纪仲林作为最大初始出资人未被认定为实控人,其真实角色需进一步澄清 [19][22] 下滑下的上市冲刺 - 公司拟发行不超过1000万股,募资13亿元用于江西年产20万吨电子树脂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5]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93亿元、8.86亿元(-25.73%)、9.52亿元(+7.45%),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12.77%和12.80% [5] - 产能利用率超负荷达116.37%,但产品单价大幅下降(如高溴环氧树脂2023年降幅39.17%) [5] - 研发费用率仅2.27%远低于行业均值5.43%,客户集中度高达79.43% [5] 股东存在重大声誉风险 - 纪仲林关联企业津东车队因挂靠货车致死事故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未履行赔偿55.88万元 [15] - 纪仲林在2019年5月法院强制执行前退出股东,由关联人李艳所接手,涉嫌规避法律责任 [9][15] - 证监会2024年新规明确将"背信失信情况"纳入IPO审核,津东车队后续仍发生多起致命事故 [9][16] 大股东角色存疑 - 公司设立时纪仲林实际出资1600万元占比53.33%,但通过赠与形式使张驰、苏世国成为实控人 [19][20] - 纪仲林主导拍卖公司核心资产广东同步化工土地房产并支付2042万元,远超其他股东贡献 [21] - 公开活动中纪仲林处于核心位置,招股书对其实际控制力的披露可能存在不实 [22]